網站首頁 國小作文 國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體裁作文 英語作文 原創專區作文
當前位置:作文營 > 原創專區 > 精選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精選7篇)作文

欄目: 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92W

篇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精選7篇)作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全黨全國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發展性”和“可持續”的抓手。從明確要求“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強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在雲南洱海邊殷切叮囑當地幹部“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到要求讓山西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從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到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從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到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性的變化,交出了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推動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好”到“全面好”的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擯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加快轉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讓綠色消費成為社會風尚,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踐充分證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堅實基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迴應“盼溫飽”向“盼環保”的轉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已然上升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轉變。面對人民群眾對優美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建美麗家園,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治理汙染企業,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著力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取得紮實成效,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

篇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教導我們。延綿5000年華夏文明,從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開鑿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積極申請遺產保護,鞏固長城生態屏障,再到21世紀風靡全球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倡議,我國在保護生態方面屢創佳績。要續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把握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多措並舉保護自然生態是其中應有之義,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保護生態環境,法律制度作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秦嶺違章別墅是“父親山”中的汙點,其在總書記的多次問責當中終於得到懲戒;敦煌Y牧場的建設是許多人心血,然而,一家光伏企業無視法規,過度砍伐,在中央調查組的深入調研後,重新規範自身行為;年初山東某化工廠商,違規傾倒化工廢料,汙染液體流至百姓家中,蒸發的危害氣體造成一家四口斃命……德潤人心,但道德約束並不能約束嚴重違法亂紀行為,這就亟待用法治的剛性手段,規範生態破壞行為。完善的制度有利於規範行為,用問責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倒逼各級幹部主動擔當,認真履職盡責,為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制度支援。

保護生態美景,環境意識應先行。若可喚起每位公眾的保護生態的意識,養成正確的節能行為,那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日可待。反觀當下,泰山石上可見“XXX到此一遊”;海邊沙灘上隨處可見的水瓶、易拉罐;公共廁所水龍頭時常見之長流……這些不文明的破壞生態的現象時而有之,反映了當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均衡狀態。只有樹立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隨手撿起身邊的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的思想觀念,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公眾參與,共同參加,強綠色意識不斷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面貌才有希望。讓子子孫孫都能分享這美麗的世界,“守一片綠蔭,可遇百年希望”。

保護生態環境,產業轉型為關鍵。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模式,重點在於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重塑開發佈局,弱化能源輸出型產業佔比,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生態文明與文化深度融合,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金山銀山。山西部分煤礦主產區,因過度採礦引發天坑塌陷,空氣汙染,水源汙染,周邊民眾叫苦不迭;而陝西茶園利用綠色產業,因勢利導,有機生產,走出一條生態資源持續不斷轉化的經濟優勢的特色之路,使茶農致富路子越走越寬。因此,產業轉型於今日勢在必行,且有長遠收益。

人與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共同的夢想。因此,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篇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謀勢。想要下好中國高質量發展這盤“棋”,離不開整體推進、統籌謀劃,在“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走好“生態”這盤“先手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讓新時代發展成果在藍天、碧水、淨土中呈現光芒。

在發展中保護。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發展的時代、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停不下的是改革發展的腳步,而堅定不移走的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路。企業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使命在肩。而在原有的經濟基礎和傳統產業特點突出的當下,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鉅、任重道遠。各地縣委縣政府堅持改革引領,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膽破除阻礙經濟轉型的觀念理念和體制機制束縛,聚焦產業轉型,以產業延伸、更新和多元化發展為路徑,建設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突出生態優先,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局面。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五位一體”佈局再到“高質量發展”提出,真正一步一步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在保護中發展。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習近平先後5次赴長汀實地調研,持續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將福州打造為“生態省”;昔日黃沙肆虐的榆林市,從寸草不生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以“人進沙退”的決心築起了阻止毛烏素沙地南移和西擴的“綠色長城”,讓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的調研腳步邁入山東,第一站來到東營視察黃河入海口,並對推動黃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講話,為破解發展難題指明方向。從長江、黃河,到沙漠、荒山,治理的腳步不會停下,治理的終點是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還要繼續鬥下去。這不是和老天爺作對,而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綠水青山中走出一條共同富裕之路。

古人云:天不變,道亦不變。新時代下,要繼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牛鼻子”,堅持保護為先,發展為要,隨時而行,緊跟時代發展的正確道路,下好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一盤大棋,讓人民在青山綠水中獲得幸福。

篇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都在堅決地打疫情防控的阻擊戰,但還是帶走了許多生命,經濟重創、發展受阻。而這次疫情的重要誘因則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這使得人類活動為對自然侵蝕“埋單”。“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璀璨中華文明歷史脈絡中就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共生髮展。

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工業革命使得西方社會發生轉型而走向了工業化發展道路,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中國要發展必須走現代化道路,但也必須克服西方工業發展的弊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了新的歷史高度,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融入到中國的發展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人與自然是辯證的關係,“人靠自然生活,人也反作用於自然”,這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我們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也該認清自我才能創造生的條件。因此,只有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落實到人的心中,將信念轉化為行動,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經濟增長有了新的模式。三代人,五十多年,塞罕壩人將飛不棲的荒原變成森林覆蓋率達到80%的林海,每年涵養水源、淨化水質、固碳、釋放氧氣等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並且實現了碳匯交易,這標誌著塞罕壩林業生態產品實現了市場化。塞罕壩的發展歷程就是“兩山”理念的生動詮釋。以生態、綠色作為經濟發展的抓手,從生態效益中取得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既滿足了人類的物質需求,又滿足了對自然的保護。

樹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參與意識,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事情。“河長制”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項新政,為了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杭州開發了“河長制”資訊管理平臺,以APP實現了資訊公開、公眾互動、社會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水環境共同治理模式,守住了杭州的“水之美”,真正實現了全民“共治、共享”。只有我們每一“分子”生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來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構建才能更有力量。

人類發展的歷程,從某些角度看來,人類在自然面前佔盡了優勢,但是究其本質,人類也沒資格為所欲為以及過分陶醉於對抗自然的勝利。畢竟“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傷害自然,也意味著毀滅自己。自然是生命之母,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讓中華民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的征程中行穩致遠。

篇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域性工作的突出位置,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性變化。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大汙染防治力度,顯著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只有從源頭上使汙染物排放大幅降下來,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明顯好上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樸素的真理。”這就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域性高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絡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決定了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迴圈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幹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積極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家園轉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讓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每一個人內心深刻的人文情懷。

中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共建人和自然和諧的美麗家園,讓子孫後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篇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再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域性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性的變化。

堅守惠民為民的價值取向。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比如,青海省全方位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切實承擔好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實際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但我們也要看到,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不斷推進土壤汙染防治、強化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等,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實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我國相繼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推動邊督邊改、立行立改,有效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四樑八柱”日益完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嚴格貫徹政策安排,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實現生態經濟的雙贏局面。“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經濟社會價值。陝西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從昔日的“高、遠、冷”到如今的“綠、美、香”,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超過200億元,成為職工及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深化“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的思想認識,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

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篇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落實“雙碳”目標,任務艱鉅而偉大,使命光榮而緊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為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認清時代呼喚,加強緊迫性。落實“雙碳”目標,是人民幸福追求之必要,是國家發展規律之必然,是世界發展擔當之必須。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要做好,做精彩,這是為今天打造壯美,為未來積累潛能,我們必須堅定信心,毫不動搖。

處理四對關係,認識複雜性。落實“雙碳”目標,千頭萬緒,紛繁複雜,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學會彈鋼琴。一是發展和減排的關係。二是整體和區域性的關係。三是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係。四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四對關係是處理好落實“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金鑰匙,我們應該在處理這四對關係中運用好矛盾統一律,辯證法,方能走出偏差認識,樹立正確理念,讓落實“雙碳”目標成為發展動能、創新催化、奮鬥能量,拼搏力量。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做好五項工作,踐行時效性。落實“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貴在實效,從點滴實效開始,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加強統籌協調,推動能源革命,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要更好發揮我國制度優勢、資源條件、技術潛力、市場活力,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要加強統籌協調,嚴格監督考核,增強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要將“雙碳”工作相關指標納入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支撐。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樹立全盤思維,匯聚起政府和市場的強大合力,我們一定能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從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