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小作文 國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體裁作文 英語作文 原創專區作文
當前位置:作文營 > 原創專區 > 徵文

作文八法:提高作文不成事

欄目: 徵文 / 釋出於: / 人氣:1.41W

第一條:虎頭豬肚豹尾——頭抹摩絲鞋擦油蠟。

作文八法:提高作文不成事

第二條:借古論今,談天說地——上識天文下知地理。

第三條:結構紮實,對稱體美——蓋好房子,立好牌子。

第四條:六根六塵,生動豐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應俱全。

第五條:寫冷以熱,對比鮮明——紅燒肉好吃,不妨先嚐白菜梆子。

第六條:驢頭不對馬嘴——語不驚人誓不休。

第七條:意境深遠,有畫面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第八條:注意秩序,變換角度——遠近高低各不同。

第一條:虎頭豬肚豹尾——頭抹摩絲鞋擦油蠟。

1、頭,作文開頭,一定要開門見山、開卷有益、開宗明義。

開頭的頭,是頭腦的頭。一個作文,精神面貌好不好,首先看頭。不要搞花拳繡腿、也不搞彎彎繞。

比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句話:“盼望著,盼望著,春天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開頭: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衝過去的。

在《香山紅葉》中,楊朔先生是這樣開頭:“早聽說香山紅葉是北京最濃最濃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樂意”。

《綠》——朱自清先生,頭是這樣寫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潭的綠了”。

無數種種,不再多舉。大家在以後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多多的去體會與感受。

不少孩子的作文一開頭就跑了題,天空大海山川,電腦飛機大炮,盡收眼底,渲染了半天,光打雷不見及時雨。

開門見山,一定要養成作文的開頭第一句話裡,就要有提到標題(主題)的意識。比如寫一篇題目是《母親》的作文。如果頭一句話裡,這個“媽媽”不出現,那這個寫作文的小孩(的思想)就讓人拐跑了。如果頭三句話裡,這個“媽媽”再不出現,那這個寫作文的小孩(的思想)讓人拐的太遠了。如果第一自然段裡“媽媽”還沒有出現,那這個寫作文的小孩(的思想),一定是離題千里,難以找回。

2、身,是心肝脾肺腎金木水火土。既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又彼此照應,相互協調。

3、腳,是什麼?要站得穩,所以就要有相應的補充,並且要與頭相呼應。

作文的頭身腳是從整體上講的。更細緻的講,就是要做到:字詞服務於句子,句子服務於段落,段落服務於中心。同時首尾呼應。形成詞、句、塊、段及中心相互統一、協調的整體。

第二條:借古論今,談天說地——上識天文下知地理。

好的作文,一定要談古代論今朝!看一下歷屆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哪個不談古論今?哪個不談天說地?談古論今,談天說地;引經據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時深厚的積累,又可以體現出作文主題的深度及廣度。

《論語-學而第一》裡: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從《詩經。衛風。淇奧》引用來的。

我們學《孟子》,孟子說話、辯論、講理,很少不引經據典的。比如《孟子見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這裡就引用了《詩經》和《湯誓》來分別說明行仁政的利與行暴政的弊。

我們再來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經據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開頭是這樣寫道: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嶽》

我們前面講過《荷塘月色》,也學了《我還沒有去過長城》,下面我們還要學《清涼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談歷史。

談古論今,會讓人耳目一新;談古論今,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深刻入理,發人深思。


第三條:結構紮實,對稱體美——蓋好房子,立好牌子。

關於對稱,我們在第一部分中講的很充分了。一言以蔽之:對稱詞,對稱句,對稱塊,對稱段。用這四個對稱,把房子蓋好,再立上一塊醒目的霓虹燈——立意,就達到了這一條標準。

在這裡,我們還要順帶說一下文章與詞藻的關係。

關於文章的文采,也就是詞藻。不少孩子學作文從抄詞抄句入手,講究好詞好句,過分的突出了詞藻的華美豔麗,這不是學作文的根本。《論語》中有一句話:“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如果把君子的修行套用在寫作文上的話,便是:如果文采勝於本質,則史---呆板、書生氣十足,文過飾非,華而不實;如果本質勝於文采,則野——看上去太粗,就跟大白話一樣。作文太質樸了,太口水太白話了不行。但文過飾非,太過華麗,也不好。既要講辭而達意,也要講文理漂亮。文質彬彬,文與質相得益彰,然後“君子”——才是好作文。

第四條:六根六塵,生動豐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應俱全。

孩子的作文,不生動,這是一大問題。怎麼辦?解決之道: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寫出“色香聲味觸法”。我們不僅要動用孩子的眼睛,還要動用孩子的耳朵、鼻子、味覺、觸覺以及想象。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會言之有物、言之有聲、言之有味、言之有香、言之有意。

中國的詩詞曲賦裡,幾乎沒有用單一的色法來寫的,都有“色、聲、香、味、觸、法”。

看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地上霜”——這是意法。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但聞人語響”——這是聲法。

再回想一下《香山紅葉》是怎麼寫紅葉,怎麼寫香山的?“山有聲,葉有味”。

再想想前面講過的《我還沒有見過長城》是如何寫的長城——不只是寫幾塊磚幾道牆或是幾座峰火臺。在作者的筆下,寫的是色之長城、聲之長城、觸之長城、意之長城。


第五條:對比鮮明,寫冷以熱——紅燒肉好吃,不妨先嚐白菜梆子。

唐朝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風雪交加可斬百草,本來講的是寒冷環境惡劣天氣,但作者反其道而寫,一夜春風來,萬樹梨花開,卻寫出了春天的氣象。

登山要選擇好天氣,但作家李健吾也是反其道而寫了一個《雨中登泰山》的別樣意境:“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萬紫千紅縱然是紅,萬綠叢中一點紅有時卻更可以突出紅。有道是:於無聲處聽驚雷,此時無聲勝有聲。

寫冷以熱,寫黑用白,寫動以靜,寫大以小,反其道而行之。紅燒肉好吃,但我們完全可以在寫紅燒肉之前先寫寫白菜梆子,有菜有肉,更有營養。

第六條:驢頭不對馬嘴——語不驚人誓不休。

我們來看幾首唐詩。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裡江雪如何能釣?

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試問一下,月出與山鳥驚有關係嗎?

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江邊楓樹、漁火點點與對愁而眠有什麼關係?

再來看看前面講過的一些文章中的語句:

《荷塘夜色》: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光與影怎麼會有旋律?

朱自清的《春》: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泥土氣息、青草味還和各種花香,怎麼能在空氣中醞釀?

羅蘭的《秋頌》: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嚐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裡,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清寂怎麼能品嚐?畫怎麼能入裡?重門怎麼能問訊?生活的足跡怎麼能封存?

郭沫若的《鷺鷥》:鷺鷥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裡的散文的詩。鷺鷥怎麼跟散文詩搭界呢?

吳伯蕭的《我還沒有見過長城》:我還沒見過長城!但是,長城我是終於要見見的!有朝一日,我們弟兄從夢中醒了,彈一彈身上的懶惰,振一振頭腦裡的懵懂,預備好,整裝出發……身上懶惰怎麼能彈?頭腦中的懵懂怎麼能振?

以上,名家們的句子單從文字的邏輯上講,似乎不搭界,但在文中把這不搭界的“驢頭”與“馬嘴”放在了一起,合理的存在,又體現了一種新的美、新的妙。


第七條:意境深遠,有畫面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意是虛的,境是實的。意是無的,境是有的。

什麼叫意境?把這兩個字拆開來理解。一是意,意識,是思想。成語“言外之意”的意就是意境的意。二是境,這個境是景,是存在。如果我們把這個境當成是真實的,那麼這個意就是虛無的,是我們意識裡想象的。看到一個蘋果,這是有形的存在的,在思想意識裡就會有香的、甜的、美的念頭,這是無形的,想象的,這叫意。通過對有形的、存在的東西進行描寫,讓人在頭腦中產生聯想,叫意境。

怎麼樣才能把作文寫的有意境呢?動靜,黑白,聲色、大小,遠近,疏密,粗細,詳略等等搭配得體,就會妙有意趣。

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空山與人語,未見其人,卻聞其聲。有與無的搭配就出了意境。

意境:是有與無、真與假、實與虛的結合。

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江碧與鳥白,山青與花燃(紅)的搭配,就有了意境。

再比如郭沫若先生的《鷺鷥》中有一段:“在清水田裡時有一隻兩隻(鷺鷥)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裡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為鷺鷥設計出的鏡匣。”一兩隻鷺鷥與田的關係,就有如一幅畫裝在相框裡一樣,兩個關係一擺,就是意境。

中國古代的書法家、文學家、畫家,大都受禪的影響,講究動靜,黑白,大小,遠近,疏密,粗細,詳略等等搭配得體,錯落有致,妙有意趣。作文是用文字來畫畫,一定要“畫”的美,“畫”的有意境。

第八條:注意秩序,變換角度——遠近高低各不同。

最後一個標準,注意秩序,變換角度,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色到聲,由議到論,如此等等。秩序很重要,這是邏輯。我們通常講,要讓孩子多觀察,但觀察不是看熱鬧,觀察要有順序,要附合人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什麼?六根六塵全部動用才是觀察。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觀察的橫向順序。

眼睛總是先看到大的、粗的,然後才看到小的、細的。

耳朵總是先聽到大的聲音,然後再聽到細小的聲音。鼻舌聲意,同樣如此。這是縱向的順序。寫作文要入微入細,關鍵是要在縱深處去刻畫。

《核舟記》,就是講順序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從整體上看,先講舟的整體,再講船頭,然後是船尾,最後講船背。是順序。

我們看第一段落,先講舟長,再講舟高,然後再講中間。先大後小,先粗後細。是順序

在講人的時候,先講主角——船頭三人,後講配角---船尾兩人。也是順序。

在介紹主角的三個人時,先講蘇東坡,再講黃庭堅,再介紹佛印。也是順序。

介紹配角兩人,先右後左,也是順序。

大家要通過學這篇課文,與孩子認認真真的把秩序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