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热点 > 我的国中生活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精选5篇)作文

栏目: 我的国中生活 / 发布于: / 人气:2.92W

篇一: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精选5篇)作文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本书通过描写当时封建社会的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畸变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也表达出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淡泊名利,看轻权势,不贪图利益与享乐,期望鲁迅笔下“吃人”的封建礼教能够彻底废除,解放人们被束缚的思想。

通过阅读,确实可以从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中感受到科举制度将人推向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人们不再只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读书,而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有权有势而读书,那么这种读书的目的就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这样的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们一味的沉迷于禁锢思想的书中,不追求创新,思维不开阔,不发展经济、军事,这样长此以往,社会不腐败不落后倒成怪事情了。平民百姓也因为这些因素变得势利,看谁中举了就阿谀奉承,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对每一个人都会有所影响,而那些真正没受到影响的人,可称之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人,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中的范进与王冕就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冕从小就懂得孝顺母亲,到老师那儿得到粮食就留着回家拿给母亲,帮母亲干活以减少母亲的负担,甚至退学,然而范进已经五十多了还在参加考试,考不上就继续考,家中的老母亲与妻子都揭不开锅了也丝毫不顾及,就没有想过放弃考试去种田养家糊口。王冕在干活的缝隙学习,他后来也因为擅长画荷花被人们所熟知,留名于世,但是他不愿意与这些富贵之人同流合污,被迫逃跑到外地。而范进呢?在中了举人后,就摆起架子,与张乡绅谈话改用郑重的措辞,可见为人圆滑世故。

阅读本书后,可以清楚的看到贪图利益的人最终都没有较好的结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当然也会有被金钱所蒙蔽双眼,失去初心的人,他们唯利是图,溜须拍马,他们为何如此?把自己看的太轻,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如别人从而通过不法手段获取金钱与地位,这样更使自己堕落,进一步掉进名利的大网里,不得自拔。而提高自己学识和社会地位的真正途径书中也有提及,那就是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读书一定会对你有所回馈。这也是作者吴敬梓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篇二: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在当时社会上,由于科举制度,许多文人一生埋头苦读,都是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因此,追逐功名富贵,考科举几乎占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为此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人生变得无意义……

儒林中,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考科举,被称为“老童生”。直到暮年,他才考中。而在中举之前,他的生活是十分贫穷的,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与轻视中。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况,范进读了一次又一次的四书五经。为了中榜,为了得到功名权利,尽管惨遭一次次的失败,他也依然忠于科考。

终于有一天,范进中举了,却因太过兴奋,而发了疯。范进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后来是别人打醒了他。可见,科举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与性格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影响着那时许多的文人。而范进苦苦考了那么多年的科举,获得了回报,和他渴望多年的财富,也是因为当时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了。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这本书,讽刺的,是当时文人毫无真正意义的读书……

篇三: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

《儒林外史》是我国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的56回由许多个故事串联起来,它集中了许许多多的人物,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社会的腐败黑暗和恶劣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部漫长的白话文小说,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坎坷接踵而来。如周进范进一生求举业,晚来如愿以偿的心酸;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可爱;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打抱不平,堪称游侠典范;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励女儿以死殉节,而后伤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在一开始就讲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尽磨难,通过勤奋苦读造就他的博学多才,但是他却终生不愿意入仕途。通过小说后面的各位书生的经历,诸如周进、范进之类,与王冕的一生相比,就会显现出强烈的反差。比如小说中的周进,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是个老童生。路过贡院,触景生情,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当一群商人要为他花钱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还有后来周进提携范进,也是二人遭遇相似,产生共鸣的结果,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便是如此。我不禁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感到悲哀,也为这些读书人感到惋惜。

《儒林外史》给我了许多思考,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对于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官场的黑暗和儒林的堕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叹和痛心,但作者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做为一个民间学士,势单力薄的无奈。对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选择叹息多余激情澎湃的斗争。吴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笔写尽了几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叹息,写尽了作者一个一辈子盼望期许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内心共鸣,重寻儒林的那条正洁古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确堪称经典。

篇四: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

叹一身名利浮华

时人若要还如此,名利浮华即便休。

——题记

书,自是宝物,令人心驰神往,令人沉醉其中,有些书写得很美,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我喜欢读书,与书为伴,甚是舒心。近来闲读《儒林外史》之后,发现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叙述,可那些个故事却是深入人心,久久不能释怀。

儒林,指儒人,读书人。而《儒林外史》就描写了清代读书人的荒诞不经,这本书讲述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形象,讽刺了当时残酷的科举制度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习,但在那个被思想束缚的时代却有着不寻常的地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我们拓展知识,思想开阔,更是一种乐趣。但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功名利碌,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范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明朝的老童生。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欢喜至疯,在那之后,范进官运亨通,金银珠宝自是样样不缺,他老母亲见了也是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真是可叹又可笑啊!

正如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即使知道结局如何,仍却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带给他们的富贵,书中的读书人拼命读书,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来追求虚无的利益,只是为了自己。当然,那个社会中也有坚守内心,淡泊名利的人,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所以自小替老秦放牛,但他聪明勤勉,博览群书,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可他不愿做官,不愿在官场上因利益和权势而斗争,最终选择退隐山林,从心而活。我也从中感悟到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为荣华富贵丧失本心。

全书的故事十分简单,但纵观全文又不简单,可以看出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如周进哭嚎着为一个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的痴情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径,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还有为了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弃妻儿的匡超人,他们这是对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坠落。像王冕那样的读书人真是少之又少,而这一切全拜封建腐朽的科举制所赐,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也是受害者呀!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讶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转折之后也感叹世事难料。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打挎,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人物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见功名富贵,那些值得坚守的道德全然熟视无睹。那真是一个悲哀的社会!

每读《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许就是这本文学名著的精明之处吧!“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为了美好生活,更是为了坚守自己的内心,不留遗憾,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篇五: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国中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也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明白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书中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废寝忘食的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人。

读书,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读书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是立志。而儒林中的那些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的汲取其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只可惜,儒林中的那些学子只注重“食”,却忽视了吸收。也许,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除了导致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小就因家庭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博览群书,更是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前来索画。但王冕不求官爵,隐居会稽山。能在功名面前,不为所动,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