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人物 > 心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精选19篇)作文

栏目: 心理 / 发布于: / 人气:2.09W

篇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精选19篇)作文

占智琪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一本给孩子看的美好的童话故事书,但看完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心理疗愈读物。

这本书其实也是《柳林风声》的续写,不过在《柳林风声》结尾中改过自新,成为了符合朋友们对他的要求的蛤蟆先生,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却抑郁了。

鼹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时,发现原本热情又时尚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整个人都郁郁寡欢。于是鼹鼠告诉了好友河鼠,他们一起带蛤蟆先生去了咨询师看病。在十次咨询过后,蛤蟆先生变得开朗了起来,最终摆脱了抑郁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又何曾缺乏过蛤蟆先生这样的人呢?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样幸运,他们抑郁而不自知,连父母朋友也认为他们只是压力大了,很少会有人带他们去看病。其实刚开始的鼹鼠也没同意让蛤蟆先生看咨询师,甚至认为蛤蟆只是肠胃不舒服。好在细心的河鼠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抑郁症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却很容易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么活泼,把情绪都藏在心里,所以抑郁的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压垮了他。但是抑郁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时候父亲经常责骂他,母亲也只会在父亲不在时关爱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直接导致了蛤蟆现在的讨好型人格。

第一次去咨询师苍鹭那,蛤蟆先生就是为了让朋友们放心。苍鹭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他要求蛤蟆先生自愿与他交谈。也就是这里蛤蟆先生学会了第一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之后的咨询里,蛤蟆与苍鹭逐渐交心,我发现蛤蟆抑郁的主要原因还在他的朋友身上。蛤蟆的朋友老是责骂他,蛤蟆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心中却极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里,自己一事无成,活脱脱是一个失败的实体。每次发生了什么事情,蛤蟆总认为是自己的错,甚至从未发过火。对此,苍鹭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导致蛤蟆悲伤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是蛤蟆自己选择了悲伤,选择了痛苦。

所以我认为,导致蛤蟆抑郁的直接原因就是蛤蟆自己。也许事情并不是那么的令人痛苦,但是蛤蟆把责任都堆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们不能像蛤蟆一样,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要乐观的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烦心事,也要和朋友家人交流分享。

故事的最后,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走出了阴影,互道感谢后再也没有见过了。其实鼹鼠在故事的开始也是心情烦闷,抱怨好友的缺点,但在结尾他却放下了这些情绪,开启了新的生活。蛤蟆先生、河鼠、老獾也都各自计划好了未来。他们都奔向了阳光的生活。

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不让抑郁伤害了自己!

篇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叶心怡

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讲的就是标题:得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通过和心理医生的多次面谈,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变得越来越会表达自我,调整自我。书籍中将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点,贯穿在蛤蟆先生和心理医生的谈话过程中的,结合了蛤蟆先生的经历,让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边得浅显易懂,让人可以很快的理解。书籍中讲述了:“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感觉都很新颖独特。

讲到“儿童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像孩子一样“,书中描写到:蛤蟆先生在被獾严厉批评教育时非常的不快乐,觉得自己被羞辱,紧接着痛哭起来,拒绝思考其他事。作者还讲到:”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因为,当我们刚出生时,只具备几种基本的情感。紧接着,在幼年这些情感逐渐发展,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会成为自我的核心。无论人年纪多大,都可能处在儿童状态。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从经验中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所以,理解童年,理解人生的阶段,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任何一种情绪,开心、快乐,伤心、愤怒,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和自己对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我们的情绪,无论是无视或者是压力,都会指使我们残缺不全。不要抛弃自己的情感,而是与它和解。我想: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调整状态,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和自己的情绪和解,努力“我好,你也好“。

篇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陈浩楠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朋友们眼中热情活泼的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在朋友的劝说下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书里面大多数的内容是心理医生和蛤蟆先生的对话内容与场景描述。在一次次的心理谈话中,蛤蟆先生被引导着探寻自我,逐渐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慢慢走出阴霾,成为一个健康且自信的绅士。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用童趣的口吻说清楚了抑郁症这件事情。并且向我们展示了蛤蟆先生抑郁症出现的原因,以及他如何走出来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话语,非常简单朴素,但很有意思。这些我都一一摘录了下来,映射到自己的胡思乱想上,也为自己的一些想法找到了答案。

在这本书里,将蛤蟆先生从抑郁症里面解救出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绪,做到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真实的抑郁症患者是一群脆落的群体。他们因为自身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遭受过许多打击,会时常感到沮丧,这是原罪。而压倒他们的,通常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思想,在和自己思维的斗争中,总是下意识退让,任由自己的坏情绪坏事,事情就会往死循环走去。

书里面从情绪入手,介绍了人的三种状态,再从人的状态去解释了蛤蟆先生为什么会患有抑郁症。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行为导向去分析为何行为会被情绪牵着走,最后通过不同条件做法,将怪圈打破,使心理状态走向正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医生一直都遵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从来都没有过告诉蛤蟆先生要怎么去做。他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蛤蟆先生自己学习理解,去给事情和情绪做整理和归纳。使其最终给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解释,从而也能克服畏难情绪为面临的困难做一个决断。

这本书看完以后感受到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说,从婴儿和孩童的视角去描述了为什么父母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之深。以及漫长的人生其实是一场无止境的潜意识自证。还有关于人生这一幕,以自我为主角来看,可以当成有无剧本的演出戏码。这一点倒有点像我和朋友以前讨论的“英雄游戏”。

以及延伸来想,我感觉人就像一个个给定阈值的随机信号,我们的大环境也是随机既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却又因缘际会大不相同。

篇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吴双

冒险归来的蛤蟆先生,继承了父亲的庄园,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庄园主。在别人的眼里,自由又快活。但蛤蟆先生却因自己遭遇而抑郁——他经常失眠,懒得打扮,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在朋友们的施压和恳求下,蛤蟆来到了咨询师苍鹭那里,等待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但是苍鹭却告诉他,你不是来访者,我不会帮助你的。

这段看似日常的对话,蛤蟆先生的回答表示,他并不是自己想要寻求改变,他的一举一动、意见想法可能都只是源自别人的建议。他也许知道自己想要变好,但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抗拒。一个不是真正发自自己的内心想要寻求帮助的咨询者,没有任何可能能在心理咨询中获得有效的结果。苍鹭从没强行向蛤蟆先生灌输任何概念,只是引导他不断地发现。当蛤蟆习惯性说“我很好”诗,苍鹭让他看到悲伤与绝望,追问蛤蟆“真实的感觉”,因为情绪正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结束咨询的那天,蛤蟆先生去参加了朋友聚会--他们尽享佳酿,讲述未来打算。蛤蟆先生说,自己已经卖了庄园,准备去伦敦闯天下,他不再抑郁,不再拉扯纠缠,他终于又成了曾经开朗、热爱冒险的蛤蟆先生。

可现实却没有童话之中治愈那般简单,确实我们很多时候如蛤蟆先生一般,怀疑自己一无是处,他不了解自己,常常自我否定。他渴望被接纳,却不知如何尊重与接纳自己,总是心口不一,也许这很难,但是能帮助的只有自己,需要转变观念,首先这个世界你就是独一无二,没有人会比你自己更爱自己,在某些方面我们并不值得被那些条条框框定义你的价值,这是不可定义的,因为生命本来就是神圣,“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常常会把缺点无限放大,以短比长从而不断否定自己,这心理其实和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身处大环境有关。

往往背后有一个挑剔型父母,他们控制欲强,他们总在指责别人,动不动就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人。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有趣的是,如今真正可以和父母如同朋友一般相处很多,其实很多父母都不能控制情绪,却是在发泄情绪;而多数父母现在和孩子相处方式大概是不健康的,虽然是双方都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在情感上却是丧偶式,不能让孩子有所认同感,并自我怀疑与自卑,不能明确了解自己的优势,而与其说是孩子脆弱不如说是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转换视角来理解孩子。而不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观察,还有就是一些时候父母和孩子仿佛如两个对立不平等的阶级,做不到好好交流沟通。

是啊,人们不停追逐爱,渴望成长,却又拒绝面对拔节生长伴随的苦痛,不断否定,怀疑变化,恐惧未知,封闭自我,用惯怒对抗外部也对抗自己,攻击他人也攻击自我。应客观看待,而不再感到羞愧,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爱自己,勇敢的去斗争,去成为独立的自己。‘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锚定我们的人生坐标,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不仅是成熟的接纳自己,更是求同存异的欣赏他人接纳他人。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成长很难,但是不得不经历,逃离那个舒适的地方。

“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再见,蛤蟆先生,哦不,是那个躲避在坏情绪后面的自己。你看,此后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令人激动的可能。

篇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陈奕帆

心理疾病在近年来愈加受人重视,而不良的情绪及状态正是它的主要病因之一。轻则丧失信心,或在暴躁易怒的路上越走越远;重则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狂躁症等,以致于最后走上自杀的不归途。而青年人正是这“不安定因素”的最大受害者。青年人躁动的情绪,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大脑各部分发育速度不一致等特殊的条件,极易使“痛苦”“悲哀”“抑郁”等不良情绪趁虚而入,经过长期的潜伏后,才露出它的“狐狸尾巴”甚至是“獠牙”但这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本书的主人公蛤蟆先生,虽已成年却童心不改在野树林里“为祸四方”,险些在监狱里度过一生,才使他稍有收敛。但这一段经历朋友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同时他自己陷入极端情绪的深渊。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他才从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不语,他也开始变得像个成年人。而这种沉稳正是我们青年人所需要的。

在几种极端情绪之中,愤怒尤为令人胆寒。俗语有“冲动是魔鬼”一说,所以控制愤怒的能力尤为重要。文中曾举过一例“想象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

当然,迅速将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强度喷出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方法——破口大骂,上前对质……让自己的怒火从体内喷涌而出,烧伤他人、摧残自己。

以上方法的使用者被称为适应型儿童状态,这类状态往往使人沉浸于儿童时期的回忆中——如同刚开始的情绪三原色一般,心理年龄不再成长。即将步入成年的我们,心理怎么可以还活在童年时呢?于是乎,我们要用冷静理智的分析,代替无意义的争吵,将怒火以积极的情绪缓缓释放,使自己在分析中有所收获。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进入的状态,也是相较于儿童状态更复杂、更冷静、更善于倾听的成人状态。

有了一个温和的状态,我们还需要一个“不易燃”的小宇宙——人生坐标。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的智慧使我联想到书中的两种坐标:我好,你不好;以及我不好,你好。心怀这两种小宇宙的人,他们用自卑或自傲来保护自身,用愤怒来攻击他人,很显然并不受人欢迎。不因他人的境遇好,而羡慕自卑;也不因自己的得势而肆意妄为,贬低对手或同伴。这种谦逊之风,才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最该具有的品德。

步入青年的我们,拥有一个不易燃的小宇宙才能更好地在高中这个大家庭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采用书中的“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能带给我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正向激励,使我们在求学这条漫漫长路上勇争潮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这样一个能看到同学优点,并加以学习、看到同学缺点,能直言不讳的优秀自己,就算是再怎样地重压,我相信你也能活出自己的神话!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独特的青年时期里,自信自强的展示自己,谱出属于我们的华美乐章,让世界感受新一代的力量!

篇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张恩熙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我在逛书摊时无意间发现的,刚开始读它,也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上九年级,正是最重要的时刻,而我却无比的迷茫,如同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陷入了抑郁。

蛤蟆先生的童年非常糟糕,严厉的父亲从来不会给他笑容,甚至觉得小蛤蟆一直达不到他的要求,而母亲又极其的对丈夫唯命是从,虽然小时候也曾和母亲嬉笑打闹,但因为母亲十分害怕惹丈夫不满,也就常常收起慈母的形象,连与小蛤蟆拥抱的次数都是极少,一个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了总是会更加渴望获得被爱的权利,可是,在后面蛤蟆先生逃出监狱被扔到河中后,救起他的河鼠第一时间并不是关心或者安慰他,而是数落他,长辈獾也总是像他的父亲一样教导他,说他很失败,这导致了原本就缺爱的蛤蟆先生一点点没了自尊,没了生活的动力,逐渐颓废起来。

我一度的觉得我和可怜的蛤蟆先生是相似的,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没有获得肯定的鼓励,往往是被忽略的那一个。但是蛤蟆先生很幸运,他的难过被朋友们发现了,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去看了心理咨询师—苍鹭。拥有豪宅豪车,当着校董的蛤蟆先生对苍鹭喊着“我这一辈子干了什么?”他看似什么都不缺却丢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他渴望获得爱,渴望被接纳,却又否定自己,所以才在痛苦中挣扎,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曾说“当我们压抑或否认自我,哪怕只是一部分,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身心会受到无形的束缚,终日惶恐。只有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让心灵获得自由”。在每一次咨询中,苍鹭医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蛤蟆不断认识自我,并完成痛苦的蜕变。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面的敞开心扉,从一开始的难过、忧郁到后面的活泼、热情,十次的谈话让蛤蟆先生解开了心结,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他开始整顿蛤蟆庄园,和朋友们聊起了理想,重新变成了那个幽默风趣的蛤蟆先生。看这本书时,我也在积极配合治疗,如今也有了好转,我相信我也会和蛤蟆先生一样康复。

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为了让人们更加充分的了解心理咨询从而创作了这本著作。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让人们认识了心理咨询这个专业,更让人们深刻的了解到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也许他们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矫情,而是长久的压力无处发泄才导致的精神障碍。2021年我国确诊了超过5400万名抑郁症患者,每年超过20万人自杀身亡,不难想象如果蛤蟆先生的朋友们没有及时发现他情绪低落,也许他也会走上不归路。家人的理解、陪伴以及朋友的鼓励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精神食粮,若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相信他们,那他们又怎么会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呢?

相信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要照顾好自己,理解自己,包容自己,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

篇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王袁铖昊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烟花似火,猛烈灼烧着江南。

身上,感受到的分明是透心的凉。窗外玻璃珠猛往地上砸,台风带来的不止黑暗,还有无尽的空虚,无止的孤独。心中压抑着一块大石头,翻来覆去都无法入眠。挑本书看吧,往往书就是最好的安眠药。烦闷地拍亮灯,凑到书柜旁扫视着一排排书名。终于,杂乱中抽出了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一读便是一晚上的深思。孩时曾翻看过一遍又一遍的《柳林风声》,带来欢乐与趣味。却从未料想,主人公蛤蟆在奇幻充实的冒险后,会宅在落寞的庄园中,不再与任何人交谈,在灰尘与黑暗中一动不动。显然,他有些抑郁。好心的朋友请来了咨询师苍鹭,才在一次次交谈中走出自我。

童话的外表下,却比原著多了一份内在。在勇敢与善良之下,蛤蟆也曾生活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中。从未受到过表扬鼓舞,将愤怒转化为撒泼怄气,以至于退缩,将对他人的愤怒都看作自责与内疚。长大成人,纵使再也没有亲人命令,却依旧生活在“儿童自我状态”中,来自朋友的责怪,终使他远离社交,远离恐惧。

事实上,很少有恐惧或是自责,可却依旧不能入睡。究竟纠结着什么,獾,给出了答案。看似不起眼的配角,却在无形之中将自己当做朋友的“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着他人的一切行为,将蛤蟆一步步推入深渊。试问自己,有没有曾将一切责任推给过犯了错的同学,有没有曾自以为是的在讨论中下定结论,有没有耐不住性子去打断对方?回想起自己之前曾可能做出不恰当的行为,不禁一阵寒颤。原来无形中,也在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可能老獾从未发现自己的强势给人所带来的不安,以至于最后的聚会上依然威慑住了蛤蟆和许多人。而现实中我们能做到的,便是发现自身的不足,去改正自我。

苍鹭没有告诉过蛤蟆任何治疗抑郁的方法,一直在提问与解释中开导蛤蟆。在一次次的访谈中,他们了解了蛤蟆所处在的孩子状态,分析了让蛤蟆不舒服的成人状态,最终点入关键的成人状态,都是在蛤蟆的感悟中而得出的。他们都向往着成人状态的独立却有爱,可真正进入,只能是自己的不断尝试,不断在接触人们时调整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从而达到心理的完善。

所以,该如何不再去伤害他人,还得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寻找答案。

心中的落寞,被一阵不知何处吹来的微风轻抚而渐渐消散,轻烟中浮现了红的暖,橙的柔。雨声变淡,在深思中,渐渐进入梦乡。

进入成人状态吧,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需将能力提升得多高,于眼前的生活中与每个人处好关系,放平心态,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变化。

篇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陆琳奕

昨夜凌晨花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故事很可爱,这种童话式的小说已经多年未读了,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全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蛤蟆先生不断认清自己,并且寻找更好的状态,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一切,要从他的原生家庭说起,书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的家庭和他过去的性格。蛤蟆先生的祖父,父亲都对他很严厉,并且与以厚望,他的父亲一生都在盼望蛤蟆先生能够成为他理想的样子。而蛤蟆先生的母亲是一个全方面依赖他父亲,只会在父亲不在时才对他温柔,陪她玩的人。

在苍鹭给蛤蟆先生的心理治疗中,不难看出,童年对蛤蟆先生的性格和一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童年才是一切的开始。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自愈。其实蛤蟆先生的童年称不上不幸,只是他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是孩子无法接受的,是过于强硬的。在书中苍鹭说过一段话:“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而蛤蟆先生对这样的家庭状态的应对就是顺从,由顺从行为引申的是取悦、道歉和依赖。这也造就了蛤蟆先生的性格:软弱、顺从他人、好欺负、渴望得到认可、害怕孤独……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在经历这样一场“战斗”,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开始战斗,我们不得不去迎合,去学着生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去评判谁对谁错,我们要做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让人生更有意义。但对于蛤蟆先生这样的人来说,面对过去是愤怒的情绪。那他就首先要接纳自己的过去,要学会接纳并原谅自己的原生家庭,从“适应型儿童状态”走出来。因为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有出息不是他们的错,严厉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没有学会怎么教孩子,但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啊!同样的,蛤蟆先生有错吗?他也没有错,他本就无法选择家庭,而在那样的家庭中被迫选择了人生。而对于另一种人来说,他们出身在不错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被给予了自由和快乐,那是一件幸事,更应好好珍惜。总而言之,面对生活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接纳过去,原谅过去。

我们一天天长大,学会了思考。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需要我们在“成人自我状态”中,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知识,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算活成了自己,而不是父母的缩影。我想,当年新文化运动盛行,那么多青年人投身其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当时的封建与愚昧,改变数千年里来的封建制度,正视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接受过去的所有,然后用所有的力量,改变人们的思想,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啊。他们一定是在一种“成人自我状态”中,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念成就这一切,最终让人们开始逐渐走出封建愚昧。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以一种“成人自我状态”去完善自己,不受旧理念的干扰,学习新知,接受新的理念,重视过去的观念,努力变得更好。

我想,在蛤蟆先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心理治疗。希望我们都能在这次心理治疗中,得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从此心向阳光,眼中尽是春暖花开。

篇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范怡乐

在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有自己受伤的往事,它就这样慢慢沉积变成一根锋利的刺,狠狠地刺着受害人的心。

抑郁,看似虚无缥缈,但他足以让一个一向爱笑爱闹,没心没肺的人一反常态变得郁郁寡欢。蛤蟆先生就这样突然地一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洗漱的力气都没有,看见人就放声大哭,好似泄气的气球,毫无升天的欲望,就这样慢慢的落入低谷。朋友们十分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就这样他们进行了10次的心理咨询。

苍鹭循循善诱,通过分析蛤蟆先生从前的过往,与父母的关系,渐渐打开了蛤蟆先生的心结。苍鹭认为人一般存在三种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人会随着情绪的改变而处于这三种状态中的一种。人们是自主选择了情绪的变化,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他们的行为所导致,抑郁症患者总是把事情都归咎于自己,蛤蟆先生也不例外,他只是一味地迎合别人,默默的承受。“我不是会轻易发怒的人”多么悲哀的蛤蟆先生,就连哭也只会在苍鹭面前,袒露心声的时候发泄。他被父母,被朋友伤的很深,那些往事已经深深落在他小小的心头,刻骨铭心。这刺无数次的扎透他幼小的心灵,最终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像蛤蟆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受到人们善待的抑郁症患者却少之又少,这种开不出病例的疾病,被人们嘲笑,被人们看不起。他们只能在无尽的深渊中苦苦挣扎,最终迎接他们的可能只剩下灭亡。

幸好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能静下心来,没有歧视,就这样静静的慢慢的倾听他们的故事。他们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惋惜,他们会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脱离苦海,教他们学会去面对去正视问题。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帮助下学会不埋怨他人,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做到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从儿童状态走到成人状态最终是依靠自己。

这部来自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真实不做作的,让我们了解了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救过程。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向每一位读者诉说,抑郁症是病,他需要人们去重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还是自己。读完这本书,我们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也让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灵疗愈,从孤独到快乐到拔出那根刺自己也可以做到。

篇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张曦文

蛤蟆先生一直以来扮演着大家眼里负责逗趣和搞笑的开心果角色,从来没有人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他们推开蛤蟆庄园的大门,却看见崩溃大哭的蛤蟆。

悲伤甚至抑郁这种情绪,其实悄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但为了达到让他人感到满意的目的,我们通常会选择用“没事儿”之类的客套话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渐渐地,失意落寞在心底积聚成对自己的质疑和对未来的绝望。可是究竟要怎么合理地释放正常的负面情绪?心理医生苍鹭为蛤蟆打开了一扇探索自己的大门。

“你感觉怎么样?”这是每次面诊苍鹭都会提出的问题。从第一次回答问题时的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一次的自如和侃侃而谈,蛤蟆正逐步学会揭开他在潜意识中蒙在心头的面纱,与心灵深处真实的自己对话。他在苍鹭的引导下回顾自己不愿提及的童年往事,并被告知作为一生伊始的童年经历会对人生之后的所有阶段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正所谓“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蛤蟆严厉的父亲软弱的母亲,以及过于优秀的祖父,都导致他无法避免地在与他人的比较和长辈强加的期待中长大。成年人拥有三种自然状态:儿童状态,即被动地接受责难;父母状态,即主动地施加责难;成人状态,也就是最为理智且能够就事论事地思考的状态。而拥有过分沉默自卑的童年经历的蛤蟆,似乎也因此失去了进入父母状态的能力,长时间处于儿童状态里,任由幼年时期为了适应环境所形成的习惯和行为将自己围困于其中。

“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了。”为了规避一切可能发生的争吵、打斗和分道扬镳,蛤蟆选择用一再道歉回应他人对自己的指责。在面对别人过分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怒火时,蛤蟆不是没有过愤怒,不是没有想过去用言语回击,但他最后还是把愤怒转化为了对自己的怀疑。“我会不会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我再做得更好一点他会不会就不这样说?”处在“我不好你好”心理的人们总是把所有过错最终都归咎于自己,正如苍鹭所说,这其实是人们与施难者的一种“共谋”,即无意识中配合对方的无端为难,显得自己愚蠢而弱小。这种说法曾让蛤蟆觉得恼火,可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一昧忍让自责是导致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之一。

看着蛤蟆从最初那个自卑毛躁而郁郁寡欢的样子,到后来变得开朗大方,对人生有了充满信心且较为完整的新规划,甚至学会反抗他人的自以为是,我不禁觉得感慨。在追求社会关系和谐的这条路上,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帆风顺,抑郁并不是见不得人的情绪。悲伤和愤怒应当以一种攻击性较弱的方式释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两方磨合而非一方退让。学习这个道理不仅仅是为了让彼此的交流更加舒适,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情商,不破坏自己的好心情。

最后,把苍鹭先生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每一个在绝望与逆境中挣扎的人们,愿你们最终都能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

我的小宇宙燃起来了,怎么办?

篇十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曹颖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患抑郁症人数逾9500万,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1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轻生死亡人数高达100万,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为中国人,但是,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仅10%!一系列数字看得人惊心动魄,很难以想象在这么多抑郁症患者中大多为年轻人,很多年轻有为的人本可拥有更灿烂的人生,却因抑郁而终日悲伤,最终走上自杀这条道路,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为此,很多心理咨询师开始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英国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名为罗伯特·戴博德写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借用英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柳林风声》里的人物,通过患者和咨询师之间的互动向读者展示一个抑郁症患者如何找回快乐和自信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最近却陷入抑郁,不能自拔,蛤蟆的挚友鼹鼠、河鼠、老獾听说后决定出手相助,他们劝说蛤蟆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咨询,被劝说的蛤蟆来到苍鹭小筑576号,见到了咨询师苍鹭,在后续的十次面谈中,苍鹭一步步地引导蛤蟆,让他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并且自己一步步探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最后,蛤蟆走出了“儿童自我状态”,在“情绪温度计”上的打分从1分变成了9分,找回了自己的快乐和信心,在心理上真正长成大人。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苍鹭说的那句“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蛤蟆在每次面对獾的批评时,都会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内疚、自责,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这正是“自我儿童状态”的体现,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心理就像儿童时期做错事被父母责骂时的感觉一样,正是这种自我批判使蛤蟆觉得他对他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处于这种状态下,面对上司的指责,父母的责备,他们会自责,太多的自责堆积起来的后果就是终日郁郁寡欢,对所有事情都没了兴趣,整个人变得邋遢,最后患上抑郁症。

獾是蛤蟆的父亲的老朋友,在蛤蟆看来,獾就如同父亲一样,自责和教导蛤蟆,在蛤蟆患上抑郁症后,獾想接手蛤蟆手中的工作,面对獾的咄咄逼人,蛤蟆明明不满却又不敢反抗,此时的獾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而“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獾属于前者,处于“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喜欢批评人、严厉、容易愤怒,并且喜欢教育别人,对别人评论十足,在生活中,我们的上司大多处于这种状态,对待员工挑剔且易怒。

最后,希望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能够向咨询师敞开心扉,愿意去做心理咨询,就像苍鹭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处于自愿”,希望有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能早日康复,睁眼去看这美好的大千世界。

篇十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彭佳琦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这句话出自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鹫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自己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鹫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鹫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和苍鹫讨论到了两个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在书中这两个状态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在小的时候就一直顺从某个人,从来就不会与他争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去想着该如何去取悦那个人。而獾则是属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挑剔型父母”爱批评别人,很严厉,在之前对于蛤蟆先生做的一些事几乎都是在批评他,这也让蛤蟆先生时常能想起他的父亲。

这样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商场里孩子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翻来覆去的引起父母的关注;在工作中因为上司当天的心情不好,你上交的文件刚好就有一个小错误上司就把你叫到办公室里骂你,那在这个时候上司就正处于“挑剔型父母”的状态里,这类情况有很多种,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游戏是现在人们经常玩的一个活动,在心理学中也有许多游戏,书中写到的大部分类似于角色扮演这类,如“我很可怜”“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真不幸”等,比如“我很可怜”他可以随时讲出一大堆让别人觉得他可怜的事,最后可能只记住了那些让他觉得难过悲伤的事,而一直在忽略发生在自己或是身边的美好。在书中的一段里苍鹫就和蛤蟆先生玩了个游戏“猜猜我在想什么”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提问来让蛤蟆先生去理解,并在这些面谈中潜移默化的帮助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转化为独立个体。

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的形象与现在生活中的部分人是有相似点的,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是一天天下来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每天像是飘在水里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道去哪,自己该做什么,但身边总会有一群朋友,在你身旁鼓励着支持着你,帮你一起想办法一起做出行动。只要你想出来,离开现在的困境,找对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就一定会成功。

在这本书的最后,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放声高歌,很累但也很开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难,只需要你自己调整好心态,明确好目标,就努力去实现完成它。

篇十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何弘乐

一向乐观自由的蛤蟆突然陷入了无可挽救的低落泥潭之中,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周围的好友——互相有些芥蒂的豚鼠与鼹鼠,还有一直沉默严肃的獾先生察觉到了他的反常行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先生敲开了森林中那个唯一可以救治心灵重病的地方——苍鹭先生的巢穴。从他敲开这扇门开始,这个穿着白大褂的心理咨询师就一步步引导着他打开自己的心扉,一步步去探寻自己的内心。

蛤蟆初开始是有些不适应的,朋友们将他送来,他总是一副自我隔离的姿态。苍鹭一眼看出了他的内心,于是很快结束了会谈,让蛤蟆先回家,这让蛤蟆很是困惑。然而苍鹭给他的答案是:我随时等你。“你”才是来咨询的人,需要对自己的病症负责。咨询的双方需要“合作”。于是,从接下来蛤蟆一次次去主动回忆自己的过去,走进自己的内心开始,他内心的阴霾逐渐消散,他也由原先的自卑与自我否定,成为了一个内心温柔而坚强的人。

对于像蛤蟆这样敏感而又易碎的人,就好像是刚脱胎于母体的新生儿一般脆弱。从一开始不断顺从于长辈,甚至是顺从于现实生活压迫的“适应性儿童状态”,慢慢到代表挑剔与教育的“父母性状态”,最后再到独立的“成人型状态”。蛤蟆不断将自己的人生与过去的痛苦拆解开来,再由苍鹭带着他一步一步去面对他的痛苦来源。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但过分离奇的冒险与战争经历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儿时的他极其不喜欢父亲的独裁与母亲忽冷忽热,这给童年的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也是他痛苦的根源。“幸运的人一生都在用童年治愈自己,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蛤蟆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这导致他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这种状态,面对曾经作为管家而十分强势的獾先生,他始终无法鼓起内心的勇气去与他谈判。更可悲的是,他会认为自己是弱小的,始终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这正是他的自卑。父亲与獾先生的否定,加剧了他的不自信,也导致了他次数频繁的外放的愤怒。而外放性的愤怒,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苍鹭先生引导蛤蟆不断去找的自己愤怒的来源,与来自自身和周围的诱因,通过合适的方式,如卸掉煤气罐的阀门一般排解情绪。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适用于自我的“理疗”,引导自己不断去找寻一个又一个原因,再总结和释放自己。

毫不意外的,通过不断追溯因果,蛤蟆先生平静地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的同时,也慢慢找到了父母身上的挑剔父母型人格特性,由此渐渐搭建起了自己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不再觉得自己亏欠他人什么,也不会像父母和獾先生那样将罪过无意识归结于他人头上,而是正如苍鹭医生所说,他渐渐地摆脱对父母意识的依赖,不断反问自己,甚至是反问苍鹭医生,逐步地走向清晰地独立。至此,他也走向了“成人型人格”。

但正如苍鹭医生所言,“儿童型人格”“父母型人格”“成人型人格”就好比三原色的调色盘一般伴随人的一生。在“儿童型”与“父母型”人格时,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又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意识,而走向代表成熟独立且象征着责任的“成人型人格”,也是每个人从病症走向健康,从幼小走向成熟的标志。诚然,蛤蟆最后做到了。他不再逃避与荒废家族产业,不再惶惶不可终日,而是打算接受并另起炉灶,开启新的生意。

在最后一次见到苍鹭医生的时候,他们也为这次合作的心理咨询做了一次庄重的告别。在欢送聚会上,也终于放下心中的石头,与大家愉快的唱着歌,一同道别彼此。

每个人都会遇到成长上的困难,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就会将自己拉入深深的沼泽,让人走入痛苦的恶性循环。而破局的关键,就是不断打破桎梏。“成长的道路注定是痛苦的”,苍鹭医生如是说道。打破囚笼,方能获得自由;追溯与自我剖析,方能教会我们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从而整装待发,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这是一部了解成长心理的好书,蛤蟆也代表了很多在心理极其不稳定的人,而对于压力倍增又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的青少年,这本书无疑是更好了解情绪与成长的初步指南,希望每个处于迷茫或踏上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千山暮雪,各自珍重。

篇十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程云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的情绪十分低落,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交流和朋友的相处之后,情绪逐渐恢复开朗,并发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故事。故事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对蛤蟆先生进行描写,而是围绕着蛤蟆先生的朋友鼹鼠开始,通过鼹

鼠的心理描写与回忆,简单交代了文章背景,逐渐吸引读者走进故事。随后,引入了河鼠,蛤蟆先生,獾等角色。

当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发现蛤蟆先生情绪十分低落时,“强行”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引入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苍鹭。苍鹭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对蛤蟆先生心情的转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安排了十次心理咨询,巧妙地描写出蛤蟆先生的心理转变,也使得内容更加

舒缓,节奏相对更慢,读者可以逐渐感受蛤蟆先生的改变。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者对苍

鹭和蛤蟆先生的动作描写十分到位,使人物更加丰富生动;更有趣的点在于,文中两者交谈

时几乎每两句就会对两者的语言进行描写,比如“哀怨地说”“耐心地说”等词,更凸显出人物的心理。这两点可以是全书内容的特色了,这对于读者了解蛤蟆先生的改变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到了最后,蛤蟆先生送给了苍鹭自己亲手刨的木头碗,暗示了他已经改变了自己,情绪也稳定了下来。以及最后和伙伴们的相聚,各自探讨了未来。最后最明显的点在于蛤蟆先生也对伙伴獾的感受发生了改变,他也感受到了獾的善意,这是蛤蟆先生在心理改变后跨出的第一步。

整本书的主题有关心理学,心理学最主要围绕的就是情绪。当人们发现自己情绪出现问题,或感到无比沮丧时,他们会寻找心理医生。书中的蛤蟆先生却不一样,前几次咨询他有着抵触的心理,但到了后来他又非常渴望与苍鹭的交流。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与他的改

变,不是情绪的改变,而是他性格、习惯的改变。在以往,他对自己是没有很多信心的,并且有依赖心理,然而在他与苍鹭不断探讨的过程中,他学习到了许多,他可以分析不同的情绪所处于的状态:咨询师在了解他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不同状态,比如“儿童自我状态”“儿童适应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等。他真正认识到了那些原始的情绪所而升级到更多的复杂的情绪,不仅对自己,对他人所带来的影响更广泛。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苍鹭教他学会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不同情况,从中可以学习更客观的知识,这使得蛤蟆先生在客观学习中,潜意识地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并没有分析自己更透彻。在书中,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咨询师苍鹭把人生坐标中的每一种情绪所造成的行为都用了游戏来形容,也就是心理游戏。苍鹭使用了许多问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这渐渐引出了蛤蟆先生愤怒的情绪(蛤蟆先生一直认为苍鹭从咨询开始就仿佛在让他承认他自己身上的错误和问题,用问题的方式似乎在挑刺,这让蛤蟆先生越来越愤怒)。如果是以往,他憋在心里;但是现在,他发泄了出来,用愤怒但没有过于过激的语言向苍鹭表达了出来。听到这,或者说只有这样,苍鹭才能完全意识到蛤蟆先生的改变,这种手段十分具有针对性,并十分有效,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趣味性。

读完全书,我学习到了很多,我在读到这些不同状态的情况后,我的潜意识也开始分析起了自己儿童时期到现在许多不同的情绪,这让我更加深刻地去审视自己。在生活中,当我们情绪低落,对自己没有信心时,我们要学会去客观分析自己的情绪,了解它是怎么来的,了解它的本质原因,这个过程会让自己心里好很多,也可以更清晰地意识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在未来,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绪时,就不会那样做出过激的行为,会更客观控制自己。这是我在书中学到的,也是这本书所想告诉我们的。

篇十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张颜熹

我有幸拜读了英国著名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感受颇深。初涉关于心理学的领域,也颇觉有趣,三大自我状态的分析,用心发现新的自己,受益匪浅。

每个单一的个体在社会处事当中都会遭到三大自我状态的影响,而各种自我状态之下所处的时间则又受限于每一个人不同的社会经历与自我认定。

首先将自我思想禁锢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实在不是一群明智之人。这类人通常会误入“我不好,你好”的固执认定中,这也使这类人在面对年长之辈等权威训诫之时,往往被牵着鼻子走,产生“自己必定是错的”等自我贬低自己的想法。在这种状态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下,人们会丧失自我主见,纵使权威所言是错误的,他们也会自然地追随权威的意愿而改变自我的想法,完全没有自我的调性与主张。如托勒密的地心说与亚里士多德的铁球落地理论在当时不知迷了多少人的眼睛,被大多数人津津乐道与信服。但就是有一些自信的勇敢者,他们突破自我,相信自我,坚持自我,勇敢突破“儿童自我状态”,用心对待自我,敢于向权威质疑。就这样,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横空出世,如一把利刃撕开了教会的封建落后思想,将崭新的科学之光抛洒于西方这块土地上,这也是儿童自我状态向成人状态的有力蜕变。他们不再是言听计从的追随者与无心者,他们学会了质疑权威,相信科学,有了思想自由的资本。由此可见,成人状态的境界超越了儿童状态。

还有一些个体则是困于“父母状态”的极端。他们拥有高于他人的地位,想当然成为了训诫他人的那部分人,进入了“我好,你不好”完全角色定义,这些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永远都是正确的,他人的观点与想法都没有自己的来得全面与精妙,自己完全有对别人施行说教的资格。但是,这种状态的人往往容易自信爆棚,难以发现自己的错处,更无法听从别人的正确建议。往往沉迷在一种盲目自信的陷坑中难以自拔,犹如井底之蛙般丧失远见,困于自己这方寸之地,不利于自己的进步。所以这种极端的“父母状态”也自然是非常不可取的,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方可看清方向”,又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父母状态”到“成人状态”的蜕变,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孔子乃春秋战国动乱时期的儒家祖师,一生曾有过数不胜数的至理人生格言,但纵使如此,他也没有将自己固定于“父母状态”,而是不断地从他人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相传有一次孔子同弟子到海州登山,忽觉口渴,便欲让颜渊下山盛海水以喝,一路边孩童却言海水不可喝,并道其所以然,孔子颇感惭愧,向其认错,“文圣”孔子以学说教以天下,但却仍保持自省的态度,对自己的错误坦诚相待,既有不可相攀的教者明智,又有谦逊不耻下问的学者渴求,这就是一种“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有机融合的理想状态,也就形成了可喜的“成人状态”。

蛤蟆先生在经历了与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顺利走出了抑郁的心理阴影,我们在见证了他不断蜕变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心理世界的深不可测,人心的力量。真正摆正了心中的位置,才可看清真正的自我,探寻到自我的状态,弥补处事的漏洞,完善自我的修养历程。或许这一次次对心中自我状态的探索,也是一次次人生路上的锤炼。勇者由一次次的自我锤打而成,心灵也由一次次的探索而升华。

篇十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徐宁

抑郁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呢?在蛤蟆身上我们就能看到抑郁症的标准症状:他经常失眠,懒得打扮,成天窝在自家的沙发上,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身上甚至散发出一股臭味儿。周遭的风景再美好,在他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暑假里,我认真的阅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短篇小说,听书名像童话,其实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写给成年人的心灵治愈书。

在这本小说中主要讲了有一位蛤蟆先生,他曾经是一位热情、时尚又十分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直到有一天,鼹鼠发现蛤蟆得了抑郁症,便召集了河鼠、獾几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蛤蟆,并且劝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在众人推荐下找到了苍鹭咨询师,咨询师与蛤蟆约定好每周二下午接受治疗。起初,蛤蟆一直无法理解苍鹭的治疗方法,但在苍鹭的循循善诱之下,蛤蟆先想到了自己童年经历的创伤,成年之后的痛苦以及未来的人生,在不懈努力之下,蛤蟆最终摆脱了抑郁症,又变成了以前那个光鲜亮丽的蛤蟆。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蛤蟆与苍鹭的故事,还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故事,比如:在第一章中蛤蟆的朋友来探望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体现出了在这个时代中友情的重要与宝贵;在苍鹭为蛤蟆治病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之后,直视蛤蟆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反映出社会上像苍鹭这样的人占大多数。在咨询过程中,蛤蟆好多次都差点崩溃:“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哪怕再痛苦,他也不愿意就此停下来。荣格早就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蛤蟆先生的故事里,我更加深刻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一定会是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有可能会失败,但我们必须要像苍鹭教育蛤蟆一样,要坚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没有努力过,也没有争取过,就这样放弃,岂不是太草率了。

在本书中,还有一点十分触动我,那就是苍鹭的治疗方式,他曾对蛤蟆说过:“你要不要为自己做决定,我说了不算。蛤蟆,你自己想要什么?”还有“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从这些语言描写中,看得出苍鹭是想让蛤蟆自己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而不是依仗别人的帮助,我们也需要这样,当自己所处在困境中时,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会考没有去到自己心仪的高中,虽说留有遗憾,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经历和成长。在这本书里,可以从蛤蟆身上看到自己这段时间的缩影,我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和蛤蟆先生一起学习,对自我认识更准确,努力去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断往前看,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

篇十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吴茜靓

蛤蟆先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有幽默感、时尚又爱冒险的人,却突然间变成了颓废、沮丧甚至患上抑郁症,看见的世界都是黑暗的。而在此时,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朋友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遇见困难时,朋友会挺身而出,为我们寻找解决办法,痛苦可以被分担掉。书中的蛤蟆先生也是如此,他有他的好朋友们,提出建议,带他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是这个决定使得蛤蟆先生的生活开始出现新的转机。

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面对面沟通,了解蛤蟆先生内心深处自己的障碍所在,剖析出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带领他搜索童年,揭露他愤怒的真像,引导他说出人生的故事。蛤蟆先生终于知道自己总是偷偷地、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制造自己的不快,逃避它不敢积极面对它,是他自己构建的心理游戏,游戏输掉的人,反倒在他这都是胜利者,自己永远都是败者,永远都做不公平的裁判,审判自己,惩罚自己,怀疑自己。经过十次的面谈,蛤蟆先生最终抛弃过去,向前看,往前迈,走上阳光大道。

这本书是具有故事性的,让人随之前行,沉浸其中,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审视自己,与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思考,我们是否也会像蛤蟆先生一样呢?总是一味的迎合他人,却从不敢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会诉说也不会倾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逃避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我想,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逃避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一件事情总是多面性的,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回馈给你的答案也自然会不一样。所以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学习改变后的蛤蟆先生,而绝非“黑暗”的蛤蟆先生,迎难而上,开阔思维,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让别人也了解你,懂你更多一些。相信在这样做之后,不管结果与否,都一定不会差,永远都会比你不说要好的多。这样看事情的方式就好比是两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一碗看似不是很好的饭菜摆在桌前,一个人说:“哇,这里有饭诶,真香,太好了!”而另一个人却迟迟不肯动筷子,他嫌弃这里的饭菜,而如果在长时间的饥饿状态下,他不是吃不吃的上饭菜的问题了,而是他活着都成问题了。

如同我第一段所讲,“朋友”这个词在生活中可以算的上普遍存在了吧!对我而言,朋友真的非常重要,我的世界中如若少了朋友就等于少了色彩,关系好的朋友如知己一般,甚至可以算得上自己的家人,你的冷热,他(她)都知晓。朋友可以互相欣赏,互相鼓励给予温暖,陪你疯陪你闹陪你学。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朋友都会领会。不用过多解释,不用大声表达,就会心意相通,是只属于我们之间外人不懂的默契。我愿称之为一种享受。所以蛤蟆先生心态的改变,也是因为非常幸运的碰到了一群懂他、关心他的好朋友们,我为他的幸运感到开心。相信在以后的旅途,蛤蟆先生都会与他的好伙伴们一起前行,不再被困难所阻挡,一路向前,冲破羁绊!

篇十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项奕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感觉怎么样?”其实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一本书中,可以逐渐的解开这个问题。

最起初蛤蟆先生在被身边的朋友发现其一反常态的颓废时,他被朋友们建议去苍鹭医生那里接受辅导,并且愿意替他支付费用。而当苍鹭知道此事时,却是建议蛤蟆先生在此次心理咨询后,结束咨询。并且告诉了蛤蟆先生拒绝的原因,心理咨询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朋友的请求而进行咨询,这样是没有意义的。之后蛤蟆先生也是自己支付了费用,继续了心理咨询。

其实在生说中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在看似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别人的建议下做着别人想让你做的事。但却有许多人曾未思考过,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嘛?在他人话语下推动着自己完成的事情真的有它的必要性嘛?我们真的需要去理解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

蛤蟆先生在第一次咨询的结尾问到苍鹭医生,他认为自己能够好起来吗。苍鹭只是回答道:“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问到别人“你觉得我这样做,我能做到吗?”绝大多数人,都会以积极意义的给予我们鼓励。但在我看来这样其实是很奇怪的,我能否做到,别人又怎么会知晓。真正能帮助我们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人是会变化的,但是事物是不会的。我们也常说:”你永远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放远看”装睡“更确切来说其实时一种自我欺骗逃避的行为,假装自己睡着,不愿意去面对眼前的事。我们也会时不时就陷入名为”装睡“的陷阱之中,如何摆脱这种境地,我们就要相信自己,也只能相信自己。

在这本书中还将人格主要剖析成了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以及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不同的状态,并无高低贵贱,正确与否之分,他们都是人所自然正常反应的结果。但若我们出现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状态,我们是无法做到在经历之中成长的,这两种状态过于沉浸于条件反射以及情绪之中。

最终在苍鹭的一次次咨询,引导下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问题,也逐渐从自我惩罚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将自己的定位写进了“我好,他也好“的坐标里。咨询到这儿也就接近尾声了。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

篇十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揭望寒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在苍鹭的指引下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他孤独的童年,并没有多少爱和快乐,主要是悲伤和抑郁的。蛤蟆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经营家族酿酒企业,将蛤蟆作为继承人培养,期望非常高。在蛤蟆的记忆当中,除了顺从父母之外,更想要取悦他们,他想让父母感到满意,为他骄傲,可父母从来没有对他说过一声好,有的只有打击和否定。于是他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周围人的关注,直到成年,讨好别人已经成为一件自然的事,他想要每个人满意,想要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内心。

荣格早就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咨询过程中,蛤蟆好多次都差点崩溃:“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哪怕再痛苦,他也不愿意就此停下来。

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顺从,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经过十次咨询,蛤蟆不再将过错全归于自己身上,找到了“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真诚面对内心的需求,重燃生活的希望,确定了新的目标,并为之扬帆起航。

当蛤蟆说“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的人”的时候,苍鹭也戳破了他为自己编织的假象。蛤蟆终于明白,他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生气。他带领蛤蟆追溯童年的经历,看到自己童年时经历的创伤,看到自己仍然是以小时候讨好父母的方式讨好着身边的人,而这样做,并不会给他带来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错待他、让他不快乐的时候,苍鹭为他点破了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看清这一点,才能逃脱我们给自己判下的、心理上的无期徒刑。

在自己心里,不但存在着一个无助的、渴求爱的“儿童自我状态”,还存在着一个严厉批评自己、让自己始终得不到肯定的“父母自我状态”。只有打破童年情绪的围困,用理性的方式来面对当下,活出“自我状态”,才算是真正成长。

我非常喜欢全书的最后一章,不仅仅因为它延续了《柳林风声》童话体的美好,还因为这一段的细节描述,藏着作者的用心。蛤蟆与朋友河鼠、鼹鼠还有老獾欢快地重逢,每个人身上都出现了变化。他们都为自己的目标制定了规划,朝着理想的人生迈进。与此同时,他们仍旧保留各自鲜明的性格特质,各有各的神采。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代表彻底抛弃过去的自己,去遵循某个模板。相反,人格的完善,会让你更灵动,更好地成为自己。

“学百年党史,建书香校园”,当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也要坚定自我,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