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作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05W

篇一:《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作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开头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概念,其中“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点更是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三个要点可以作用于各种情况,从民族特色到国家发展,它们都是无法忽略的“功臣”。

作为毗邻海洋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都有着内陆国家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广袤的海洋。海洋在古代向来充满了危险,当人们开始潜心研究海洋后,海洋又代表了与危险并存的机遇,为人类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邻国的战乱是天时,靠海的环境是地利,那么葡萄牙的支持,恩里克王子及其手下的学者便是人和。葡萄牙率先打开了欧洲的航海之门,这为国家带来了财富,为地理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打破了当时对于世界构成的传统印象。

西班牙与葡萄牙同样在伊比利亚半岛,在混乱结束后也同样开始了航海。西班牙历史上人尽皆知的两位航海家——哥伦布与麦哲伦,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一个绕地球航行,最终呈现给了世人一个圆形的世界。

荷兰由于其自然气候与地理位置,国内有多条水道,这为经商,也就是水路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基础,而事实证明,荷兰人在此后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不同于西班牙的暴力掠夺,荷兰人通过经商的方式获得了大量财富,这种特质也为后来荷兰人以金钱获得自治权的行为解释了原因。在此过程中,不同于西班牙王室,这次的钱财流入了资产阶级的怀抱中。商业的蓬勃发展,让荷兰迎来了一度的绚烂。

这三个国家的崛起一一展现在了眼前,它们离不开对于航海而言得天独厚的环境,也离不开人们自身的努力、智慧与放手一搏的勇气。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当时的人们成功抓住了机会,借着时代的浪潮扬帆起航。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今,曾经的荣辱化为尘土,当史书翻开时,才能瞥见过去的一角。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世界急速发展,每一个新的朝阳都在迎来一段新的历史。

篇二:《大国崛起》观后感

这个寒假里,我观赏了影片《大国崛起》的第一集——海洋时代。这一集具体地讲述了葡萄牙与西班牙在近代先后开始发展航海并完善地理知识的过程。身为学生,这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历史、并进一步加深记忆。从呈现形式上来说,我认为这部大国崛起内容详细却不繁复,有理有据,系统地呈现并剖析了大国的崛起,更有当地的史学家为我们分析、评论史料,属实难得。

在那个年代,葡萄牙与西班牙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大国。至于为什么,不仅仅因为他们社会稳定,经济充裕,人民幸福而得以发展,更因为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先后发现并抓住了先机—海外贸易。凭着这一点,两国经济大幅发展。在和平年代,经济是除军事外最令人看中的,于是才成就了两个大国的崛起。所以说,扎实的基础与合适的机会,是成功之门的两把钥匙。

但是现如今,两国不说全世界,仅仅看欧洲,也只是靠着当年的辉煌,苟延残喘,敬陪末座。这些不仅仅是因为后来英法德等国的排挤,更是因为两国,或者说两国的统治者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放弃工商业发展,到后来迟一步的的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一步错步步错,当初错误的选择导致了现在的落魄,也是两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推己及人,中国在现代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国,全靠无数先辈在战场上夺回了领土,近代中国基层人民努力拼搏稳定社会,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一干国家领导人指挥党与国家紧跟时代,引导党与国家走上的正确的道路。纵观历史,中华人民深知知识的重要:古代,有祖冲之、张衡等科学家探究科学,也有诸子百家研习政法;近代,有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积极革命,争寻国家出路;现代,以袁隆平、屠呦呦、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为代表的无数院士、无数科学家坚持隐姓埋名,默默研究。这部《大国崛起》,不同样是21世纪初期,我国学习吸收他国经验的证明吗?只要紧跟时代,国家一定会更强大。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保持这股学习之风,中国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新的世界大国。

篇三:《大国崛起》观后感

观看了《大国崛起》中的“小国大业”。我深感荷兰的崛起本身就是个奇迹,荷兰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然而,荷兰依靠智慧,发展商业贸易,注重经济发展,成为欧洲强国。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荷兰人以捕捞鲱鱼起家。一位渔民发现了一刀切鱼肠的方法,切好的鱼肉放入盐中可以存放一年。于是荷兰人不但自己食用鲱鱼,进而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开启海上贸易之路,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把原本不利于生存的地理位置转化为了对外贸易地便利通路,我不禁敬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然环境创造更良好、丰富生活条件的灵活变通的能力,以及化“天堑”为通途的聪明才智。

“爱财”的荷兰人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发挥充满冒险精神、善于做生意的优势,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他们赋予公司签订协议、发动战争等国家主权。资本主义萌芽,荷兰人通过资本的力量开辟新航线,进行殖民扩张。荷兰人还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这使得荷兰称霸当时的世界。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纪末,荷兰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纵观荷兰崛起历程,他们善于发挥自身长处,把劣势转化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形态,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他们敢于创新,正是每一次的尝试与实践铸就了荷兰的崛起。我们作为中学生,也能汲取其中精髓,不畏惧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怀揣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思想,天堑化通途。

篇四:《大国崛起》观后感

西方不起眼的众多小国中,荷兰虽小却从数百年前便文明世界,硬生生用有限的资源建立起一代商业帝国。

17世纪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的做法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他们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在全世界有着15000多个分支机构,他们为荷兰在海外“开疆拓土”,积累财富。

像所有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人与国一样,荷兰也有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但不像大多数其他成功人士,荷兰的成功秘籍十分独特。荷兰之所以可以成功,原因有如下的几点:1、荷兰人民的创造力,他们发现了一刀处理鱼的方法,这让他们在与英国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他们改造商船,使商船造价变低,运货量变大,使他们成为“海上马车夫”;开办证券交易所,使荷兰向社会融资,有大量钱扩张领土;建立银行,使大量资金得以流通。2、荷兰人民的信誉,商队宁愿自己陷入险境也不动客人的货物,为荷兰赢得顾客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商机,赚取更多金钱。3、荷兰人民都有经商头脑,人人都可以参与商业活动,人人都重视金钱,所以一旦遇到了钱的问题,荷兰人非常的团结,比如在西班牙企图占有他们金钱时,他们可以不顾一切的一起奋起反抗。4,由于对于利润的渴望让他们可以放弃一些东西,这使荷兰人在访问大清时接受了三叩九拜,不仅得到了顺治赏赐的礼物,还得到交易的权利。可见一旦被正向引导,人天生对利益的渴望,可以使个人与集体获益匪浅。

但是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有着庞大海洋世界与巨大商业财富的国家,最后也衰落下来了,与英国的贸易战争以及抵抗法国侵略的战争都使荷兰受到削弱。更重要的是,荷兰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基础,其本土面积太小,导致其头重脚轻,其崛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历史机遇。可见虽然经济发展确实可以是一个国家快速崛起,但单靠经济堆叠起来的帝国终究也会引起根基不稳,难以长期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疆域的扩大与政治机构的改善。对于人来说一样,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继续身外之物——金钱,资源等,更要积累资深底蕴,这样才不会像彩票中奖的暴发户一样如彗星般划过天空,虽然一开始十分耀眼,但却如白驹过隙般悄无声息地快速消逝。我们的目标是月亮,可能没有那么亮,甚至有时会被乌云遮住光华,会被地球挡住光彩,却亘古长明。

篇五:《大国崛起》观后感

帝国的兴衰——大不列颠为何能够称霸全球?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可以说,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从学术上,到技术上,再到经济上,三个重要的人推动英国这辆庞大的火车向前进。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在于,他找到了一定的宇宙的规律。从万有引力定律,到力学三大定律,再到万有引力定律。这些贡献让发明创造一些新的机器,不用再基于人的经验去揣摩如何发明,而是可以通过理论的架构,计算出哪一种机器效率最高,并且如何去制造它。

学术上的研究必然会推动技术上的创造。技术上为英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詹姆斯瓦特。他改良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在蒸汽机之前,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的资源进行能量的转化。但蒸汽机可以全自动的为机器提供能量,比自然界的多变性明显更有益。因为他改良了蒸汽机,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可见蒸汽机在工业革命的地位。不仅如此,从蒸汽机改良以后,货物的运输效率大大提高,市场的贸易随之变得繁荣,也就推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而在经济上为英国做出贡献的是亚当·斯密。他撰写的《国富论》让人们看清楚了市场与贸易的本质。这个本质放到现在的市场上仍然适用。那就是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还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利益可以比别的任何贸易方式都大。而现如今,各个国家没有一个不发展自由贸易的。亚当斯密的理论相当具有前瞻性,也推动当时英国经济,工业,贸易都远超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

英国的发展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但英国之所以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锋是世界的霸主,不仅仅是因为这三位伟人。英国为工业革命所做的准备,是比别的国家,在现在看来时更充分的。英国有着完善的专利系统,能让科学家在获得专利后衣食无忧,让他们大胆的去创造。英国还有这完善的教育系统,为英国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

但英国的称霸在19世纪末就开始衰退了。这是因为殖民地逐渐成为了英国的累赘,而殖民扩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屠杀,消灭种族的代名词。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大英帝国的版图达到了历史最大。但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各个殖民地都争相独立,到现如今,英国的版图又回到了那个大不列颠岛。20世纪初,一战与二战造成的巨大的人力和经济的损失更是加重了英国的衰退。要说在20世纪,英国帝国夕阳的光辉还有一定程度让英国有自主的权利,那么自本世纪以来,英国可以说是美国的一个工具而已了。在经济上已经不如二战战败国德国,英国的今天只是在支撑着,为英国的过去保留颜面。俄乌冲突更是体现了英国在经济上与政治上面临的双重危机。英国的光辉已经不复存在了。

历史总是在“一方唱罢,一方登场“的循环中往复。英国的崛起与衰退在与别的17世纪以前的大国相对比,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历史不会偏向任何人,他只会给弱者击败强者,新者击败的机会。但英国的衰退,并不是被任何人或任何国导致的。导致英国衰落的只有它的古老思想和传统。旧的东西总会被新的代替的,就比如对殖民地,对种族歧视的态度。这就是英国的兴衰带给我的启示。

篇六:《大国崛起》观后感

北美白鹰的美国梦

在茫茫大西洋上,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带着红十字的旗帜,带着150名清教徒,带着这些人的对于自由的梦想前往未知,前往一个崭新的地方。那,是昔日的印第安帝国,泱泱草原上,驾马驰骋。而那里,将是一个崭新的大国的发源地;那里,将是一个全新纪元的开拓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欢迎来到美国。图片

美国,那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一个代表着自由和平等;一个代表工作与机会的国家。但是,自建国以来,在美利坚的强国之路上,每一次的挫折都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自由是有限的。

在刚刚建国的时候,13个州政府各行其道,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甚至无法进行贸易。等到华盛顿主持完制宪会议后,松散的联盟才变为一个共和国。只有圆圈了一个正义的标准,才可以在中间圈入自由。等到20世纪初的时候,托拉斯和过度自由主义经济茂盛,国家的经济飞速下滑。正如洛克菲勒所说的:“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巨大的财团就要瓦解经济,巨大的剩余就要粉碎故事。罗斯福叔侄俩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恢复经济,是美国回到大鹰般强盛的时期。

而这一切,都是美国精神:自由、平等、竞争、权利、冒险、创新、开拓、进取的美国精神。是这种精神让五月花飘向北美,是这种自由但创新,冒险但进取的美国精神铸造了这年轻但不平凡的大国。

篇七:《大国崛起》观后感

“东方俾斯曼”与真·俾斯曼——比较李鸿章与俾斯曼

俾斯曼,“铁血宰相”,一步步带领德国走向崛起;李鸿章,晚清重臣,是清王朝为数不多懂得外交的人,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盛赞为“东方俾斯曼“。这两个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李鸿章和俾斯曼都生于国家危难之时。晚清群敌环伺,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矛盾与民族危机加剧,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谓内忧外患;而德国一开始还是一千多个大小邦国,百年以来纷争不断从未统一,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的欧洲列强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厮杀,甚至被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征服,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被当作战利品拆下。

他们都是近代两国的重臣。晚清内部社会矛盾尖锐,满人八旗战斗力低下,只能放权给汉人(如团练武装),镇压太平天国等起义的李鸿章势力不可小觑,且他一手主掌了”洋务运动“,建立北洋地区强大的政治、军事、商业力量,是晚清权力最大的汉人;俾斯曼作为凭借”铁与血“一统德意志的人主宰德国政坛30余年,声望极高,作为德国第一任宰相,有时其权威甚至凌驾于德皇威廉一世之上。

他们都推动了本国的本国的近代化事业。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建设近代教育,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如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留洋。

他们都有着类似”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作为弱国的外交家,他们的方针都是利用列强彼此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使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借力打力,联合分化。

他们对内部都奉行”铁与血“。李鸿章为巩固清廷统治,血腥镇压、摧毁了太平天国运动。在苏州,曾根据是否有南京口音判断是否为叛贼,屠杀20余万人,苏州地下血染三尺,连外籍雇佣兵洋枪队队长戈登都看不下去了;俾斯曼最早在德意志邦国普鲁士担任宰相,以军事改革强军,直接宣布议会修会,一统德意志大小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的时代、国家背景,权力地位等等都是有相似性的。而两人的不同更加明显。

首先这两个人的外交水平可谓是天壤之别。李鸿章曾错误地认为同被列强压制的日本是可拉拢的对象,葬送了藩属国朝鲜、琉球和台湾岛,殊不知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清……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近代史上,李鸿章作为”裱糊匠“不断地在签署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葬送本国利益,中国一步步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虽然说这一切是整个清政府腐朽,整个中国落后,整个社会处在封建的麻木愚昧状态而导致的结果,但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尽到一个国家外交家应有的作用和责任,并没有在外交场上与列强高明的斡旋、争取,非常软弱,并没能丝毫减缓这个过程。根据俄档案馆第51号卷第1部分文件中保存有沙皇签字的300万”特别基金“(后戏称李鸿章基金)的谕旨,其意义不言而喻;在和俄国人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出卖旅顺和大连时,李鸿章签的特别爽快。可见,他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方便“列强在中国的攫取。他死后留下约1000万两,富可敌国。

德国统一之后对各国都是重大威胁,随时可能被欧洲各列强扼杀,而俾斯曼一系列外交政策思路清晰,步骤明晰,以精明的手腕建立”德意奥三国同盟“,”地中海三国同盟“等,与欧洲各国签订的是友好条约。德国的外交环境由一开始的危机四伏变的一片大好,一系列友好条约使德国在无数欧陆纷争中置身事外,构建了和平的发展环境,为德国经济超速发展,为崛起构造了先天条件。可见俾斯曼是伟大的外交家,而李鸿章是各列强都喜欢的,方便他们攫取利益的外交家。

二人虽都是致力与本国近代化事业,但其也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首先是工业建设,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廷统治,内部也有腐败现象,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俾斯曼领导下德国的容克贵族(地主)转型为大资产阶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他铁与血的手腕下,德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德国的工业生产值在当时升值占到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甚至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阵地。在教育事业上说,李鸿章并没有改变清廷科举八股的制度,创办的新式学堂学生和留洋生回到清朝是没有实际官职的,还要去学四书五经,更没有改变当时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大部分的中国人依然是愚昧、麻木的。而俾斯曼在德国推动的教育改革是彻底的,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施行义务教育的国家,使90%的德国人普及了国小教育,建设了诸多世界级的大学,将国民素质的培养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

由此可见,李鸿章与俾斯曼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李鸿章是腐朽地主阶级的一员,蹩脚的外交家,甚至卖国贼,并没能拯救民族与危亡;而俾斯曼之于德国举足轻重,他的一生将德国从一盘散沙变为欧陆列强之一,不足百年前拿破仑还曾占领德国,而到了俾斯曼之时普法战争德国占领巴黎,一雪国耻。我们应该全面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

篇八:《大国崛起》观后感

历史在无数次变化下的偶然与必然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他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这是大国崛起第一集开头的几句话,引出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竞争的内容,极其简洁也引发人们深思。

“地理大发现”在我们国中教材上有一个更为熟悉的名字,“新航路的开辟”,这是整个人类乃至世界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人们的探索极大地扩展自己认知里的范围。“世界开始连为整体”是最明显的标志,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也就有了后面大国崛起的故事。

在这些大国崛起背后,往往可以总结出来,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强盛“大国”抓住了世界给予他们的机遇,它们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具备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基础经济)

2、完成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

3、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先进,引领社会进步

4、稳定的政治结构

5、在自身基础(不同方面)开始创新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这些是最基础大国崛起必备条件。所有国家发展并崛起所靠的一定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便是稳定的发展结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些抓住机遇的国家必然崛起,而在崛起期间出现的偶然也是极度频繁的。不同国家在极短时间内发展自身实力依赖于一个稳定且不会因小差错而轰然倒塌的“建筑结构”,体制应运而生,随着需要它出现的时机产生。《大国崛起》中的9个国家有着不同的体制,在体制的应用与实践有着不同的进程史,其中的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崛起国家在历史上通过偶然发生的世界放手一搏,自由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相似历史道路上有分支,分支上有联系。

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必然有对于整个背景的认知,而大航海时代则开阔了这一认知。

《大国崛起》以独特的客观视角阐述,赞扬了这些国家对于世界发展整体做出的贡献,在人类发展的最高角度,启发了人们的精神共鸣。在最后一集的总结,对于我国来说总结了珍贵的兴衰经验。历史对于我们并不是存在于过去,而是我们如何在这个现在的时间点反思过去。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真正需要去思考的是人类在历史中吸取到的教训结合偶然的环境背景中如何付出应用。“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我们今天而言,复兴不只意味着崛起,为了总结经验,我们的反思不仅是充斥着民族主义、人云亦云,形成独立的思考模式,历史带给人的意义并非无从学习,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眼全世界。

所以,对于大背景下的小个体,所获得到的启发也一定是不一样的,选择自己合适的路,抓住偶然的机遇与运气,并付诸实践。国如是,你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