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请以种子为主题的作文作文800字(推荐4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7W

篇一:请以种子为主题的作文

请以种子为主题的作文作文800字(推荐4篇)

落地生根

杜高骅

如果世间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我想,我绝对会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因为我向往自由,喜欢打破常规。在年幼时我总想怀惴着那些新奇的点子,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去见识见识那些只在幻想中存在的景观,还能使我更加独立自主,这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然而身处2021年,当今的时代也越发需要新青年,需要敢闯敢拼,也需要稳重,显然,这世道容不下我这个不羁的想法,况且,我也不是蒲公英之种,我们可都是人啊!但有人却说我们就是种子,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们是何物之种,或者,我是一粒什么种子?

我带着这个问题一直生活着、成长着。既然我是一粒种子,首要任务便是成长吧!我就尽我所能汲取世界给予我的养分,去感知自然想告知我的,大地想启迪我的,父母和伙伴的关爱与看法。

可是,我的学习压力随着我的年龄日益增长,我有点厌烦,甚至有些排斥,毕竟,我可是生性爱玩的孩子。老师却总劝导我:学习也是一种汲取,知识也是种养料啊!我们发奋地学习,不也是在成长,也是在享受吗?总说童年的一切都很纯真,为何这些如此现实,我一度认为这些使我的童年染上了些灰尘,我仿佛看透了那些未来残忍的事实。

然而中学生活的到来使我更加成熟,三年的光阴将我的稚气与懦弱洗涤殆尽,自强与自信为我成为一粒好种子铺道奠基,我开始畅想着前程的灿烂,通过什么,为我的锦绣前程增光添彩,为我不甘平凡的心而正名,争取。然而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欲而学习,那可真是自私自利,而且,我想孕育什么?

还没给我思考的机会,在5月下旬,一阵噩耗传来,在举国哀悼下,为祖国、为世界粮食安全穷尽一生的袁隆平院士离开了我们,我在床头泣不成声,为我的浅溥、我的自私而哭,为伟人的离去而叹,也在那一霎,我清醒了过来,满腔热血,为新中国,新青年而歌,为新时代、新命运而呐喊!在那一刻,我知晓了,我们缺乏责任与担当,我们原来一直是在孕育“使命”。

儿时的话语也甚是天真啊!学习刻苦不就旨在救中国,救人民吗?如今的中国经历了几次浩劫仍传承于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就是先人孕育的巨大果实吗?我热爱文学,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却从未发觉已为后世中国建设构筑瓦梁。新青年接过了前人的精神火炬,粹炼着我们的灵魂,从未间断,千百年的中华文化之根一脉相传,我们不是叶子仅仅落叶归根,我们要抱以梦想,落地生根,一粒好种子早在被洒下时便已心生孕育之物,去保护、去传承,不断积攒丰厚的经验,结出中华的硕果,不视文脉之微小、不畏生命之脆弱、不拖复兴之使命、不忘初心之崇高,即使如今还只是一粒种子又如何?只是梦想又何妨,只待未来成栋梁。

请从“敏而好学”中选取一字,以“说‘敏而好学’之‘’”为题,写一篇文章。

篇二:请以种子为主题的作文

说“敏而好学”之“敏”

对于耳熟能详的“敏而好学”,大家理所应当认为是聪明且爱好学习,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孔子对“好学”的另一种解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其中的“敏”意为谨慎,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敏而好学”,理解为在渴慕学问的同时,怀着一颗谨慎的心呢?这也不足为奇,后一句是“不耻下问”了。正如“夂”紧挨着“每”,是要求我们做每件事都谦逊谨慎,饱含敬畏,对每个人都兼受平等、谦和细敏,对每一条真理都孜孜以求、谦恭敏感。

孔子将“敏”字放在句首,作为好学的前提,这仿佛不仅仅是对学问了,“谦敏”如孔子额前的细纹,刻画出了知识的深度,又如孔子襟袖飘飘,那是机敏博学的风度,唯有那条深邃含笑的圣人的目光,如炬如簇,照亮了中华民族自古贯今的敏慎,谦敬。

何为“敏”?那是“始于平底,以就万仞之深”的深远旷达,敏而好学,方可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唯有“谦敏”,才能成就“金石可镂”的坚韧不拔;才能拥有鹏程万里的勇气和魄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请不要忘记敏言的初心,拥有机敏的头脑,谦敏的毅力去奔走、去闯荡、去呐喊、去拼搏。东晋诗人陶渊明敏于自己在官场上的言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那点点菊花点缀了悠然南山,又何尝不是“敏”?项羽破釜沉舟,乌江滚滚汹涌着英雄的力能扛鼎,这为后人传颂,刚毅就死的英雄,又何尝不是“敏”?敏于行动,敏于见江东父老;司马迁牢狱中铸就《史记》,忍辱负重,创造史家之绝唱,又何尝不是敏于生命,得以保全自己,得以流传无韵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敏于事而慎于言”,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那是庄周笔下的庖丁,遇到筋骨交错之时,官知止而神遇行,恍然为戒,奕悦的解牛刀闪烁着在乱世中立足的谨慎,避开复杂人际关系的“敏”。

可在大家都知晓“敏”时,唯有一人不解,当颜渊向孔子问仁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竟说:“回虽不敏。”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坚信他比其他任何人都知晓“敏”,颜渊仿佛是秋天的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我们能够看到他身上孔子的光辉,这样一位勤勉好学的学生,为何不敏?这又是谦逊与谨慎了,学无止境,他敏而好学,认为还有很多知识并未学到,而孔颜的敏到底怎样?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般谦敏,对物质世界的追求轻若鸿毛,物欲微不足道,却能以守道为乐。

也吁敏,在于守道,守护道义,乐在其中,带着对道义的操守而热爱学习,这就更进乎道了,周敦颐于独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没有选择像陶渊明那样隐居避世,而是直面现实,入世后再出格,直达超脱。

孔颜之道亦是如此,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他以仁去教化恶,尽管条件清贫,仍是牢记使命,铭记“敏”,谨慎小心,更加仁爱,这时的敏,也已不是聪明机智,而是治国之礼度,君子之胸怀,他仍能够处事谦敏,在纷乱中好学,如饥似渴地学习。

“敏而好学”之“敏”在于谦逊谨慎,用旷远的胸襟普度众生,他不是菩萨,不是神仙,只是孔圣,有血肉之躯的凡人,他用谦敏这颗佛心摆渡大同世界。

“敏于事而审于言”,孔子双手合拱,举于胸前,目光带笑,眺望远方,无不漏出“敏”之风范。

篇三:请以种子为主题的作文

说“敏而好学”之“而”

谷伟聪

敏而好学,为学之本也,不耻下问,为学可以至善也矣哉。

“而”字连接着人的内在修养与品质,提出了:聪慧敏锐并且好学是治学的基本要求。“而”字在此便更像一座桥梁,把两条通向“治学之本”的小路合为一条大路,给求学的人指出了一条“捷径”。不论以何,“而”字在这就多多少少有了些“中庸”色彩,有了儒家包罗万象的气势。

“而”要求治学人同时做到“敏”与“好学”,又加之以“不耻下问”,极有希望达到“治学之至”了,总而言之,为学之路“敏”与“好学”一个都不能掉队。若是失去了“好学之心”,那么整日“言不及义”又“好行小惠”,确实是“难矣哉”了,若是失去了“敏”,那么“举一隅”也一定无法以“三隅失”,对于这种学生,即使孔子再世,也只能“则不复也”了。

为学,就是为提升自己,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实际。“敏”可以化为“理解的能力”,这也是许多人比不上“天才”的地方,“诵三百篇”若不能理解,也就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知识犹如一潭死水,会使人逐渐“教条化”,变得顽固。哥白尼也正是因此被处以极刑,毕竟究竟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对中世纪欧洲的人们并没有体现出什么“实际价值”。

而“好学”则是为学的基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日思考,也不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孔子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方仲永小时候向父亲索要笔墨,作出诗篇“文理皆有可观者”,甚至可以“传一乡秀才而观之”,但是他不曾向其父亲索要上学的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少时了了,也得通过学习,才能“大也可传”。

而“而”字于此就承担起连接“敏”与“好学”的中间人这一重担,它已经突破了其本身含意,更像是孔子的化身,他一手执“敏”,一手执“好学”,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以一个伟大教育者的身份对我们谆谆教诲,不可以畸轻畸重呀!而且他为我们带来“敏”与“好学”之后,便只顾默默奉献,不矜不伐,犹如一位老师生怕影响学生理解知识。

说说“而”吧,它只希望我们兼顾“敏”与“好学”。

篇四:请以种子为主题的作文

说“敏而好学”之“好”

张译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敏而好学”之“好”无疑是学习中较高的一种境界。

好,即爱好。学习的过程无疑是无聊且枯燥的,若能做到好学便离乐学不远了。在我的记忆里,贝多芬正是因为“好”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年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酗酒且不大聪明的男高音歌手,常常将他当做音乐神童来炫耀。明艳光辉的外表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贝多芬本不那么爱音乐的,却被父亲锁在琴房里没日没夜地练琴。不过,他到底还是爱上音乐了。他的一生得过许多病,甚至耳聋——于音乐家毁灭般的打击,但他终究挺了过来,他的心似浮萍般沉沦,在那摸爬滚打的年华里,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不朽之作。因为“好”,他望向钢琴时双目坚毅。

天才的成就来自于骨子里对生命的热爱,也正是这一个“好”字,使得他们有了一个又一个追求的目标,最终达到在人世间永存不朽。也许他们没有坚硬的骨梗,但却懂得对美的最大追求与热爱。傅雷曾说: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在“好”字面前,好像一切的磨难却没那么难,一切的逃避又不如坦然面对。只有先“好”,才能得“乐”,得了“乐”后,才有所成。

“敏而好学”之“好”也许并非那么容易做到,天生就好学的人也少之又少。作为学生,我们即便好学也会有悄悄偷懒的时候。我也曾学过小提琴,不过是在父母之“好”下,想要孩子感受到音乐之美,寄托着对我无数好的期待。锁在琴房里的岁月,我不好琴。不,也许是我们都不好琴,小孩子不懂什么高雅的艺术,但是“好”,我们都懂。吃零食快乐为好;睡觉舒服为好;开着空调看电视也为好。唯有练琴不好。在家长眼中,我们的“好”完美印证了好吃懒做四字。哦,我也不好巴赫先生和莫扎特爷爷,仗着自己手上有茧,不停地创作又难又烦的乐章,无数个月夜,我的小手被琴弦磨出了水泡还练不会。我不好!练琴是身负枷锁,迟早有一天我会挣脱。

后来的日子里,我换了一把又一把小提琴,因为我长大了。我清晰而坚毅地认定我不好琴,等考完级一定亲手撕毁烦人的琴谱。但是岁月真的如童话一般改变了我的固有想法。回过头去看那一张张积了灰的红色证书以及各种演奏视频,我又觉得我也不那么抵触小提琴的。又是后来青春期里无数与家长争吵,哪一次我不是握着琴在无人的角落机械式地摁动琴弦,思绪随着琴弦一起一落,仿佛可以望见无数的繁星和山间的潮汐。不论学琴是否有成,终是可以用来抵挡无聊烦闷的生活。我承认,在有些时刻,我是好琴的。

用诗意一点的语言来说:所有的雨都下在“好”以前,使得所有的回忆都有声音;所有的雪都下在“好”以后,使得一切对“好”的希望都很安静。做到“好”的过程是曲折艰辛的,但只要尝到甜头后,也许一直可以从中找到乐子。所以,可以好而后学,也可以学而后好,学才可得。好而学之,难能可贵。

二零二一年的盛夏,我发现从前因练琴而烦燥的我,现在时常在烦躁时练起了琴。那是因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