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情感 > 苦难

家乡苦难的过去作文600字(通用4篇)

栏目: 苦难 / 发布于: / 人气:1.64W

篇一:家乡苦难的过去

家乡苦难的过去作文600字(通用4篇)

张清青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们不能忘记家乡那艰难挣扎的历程。

我们的家乡有这样一首民谣:

西乡有三宝,番薯当饭饱,火炉当棉袄,蓑衣当被袍。

在六七十年前,山上的树少,草也少,自然灾害也多,饥饿、旱灾无形地折磨着老百姓。

“番薯当饭饱”,人们在那没有水库的时候,稻子种不成,只能种点旱作植物如地瓜等。甚至有时连地瓜也没收成。可见当时的日子是多么的难熬。我听我的爷爷说,在那个时候,有一家人正在闹饥荒断粮。去讨也讨不到,最后一个妇女再也不能忍受了,便想去山上摘树叶吃,她就连滚带爬地往山上爬去,没爬到几米就饿死在路上,死时她的眼睛还睁得大大的,朝天空望去,好像在怒视苍天,怨恨苍天给予她的不平回报,对她用了残酷的刑法。她死不瞑目啊!

“火炉当棉袄”,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在那时没有衣服穿的困难。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件棉袄,只能供一两个人使用,人们就蹲在火炉旁边取暖。有的大家庭里,人很多,可是衣服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用稻草围在床上,盖在身上,就这样过冬。

“蓑衣当被袍”,那时的人缺少被子,就是很多人家也只有一床棉被。这么多人,总不可能人人都盖被子,他们便用蓑衣盖在身上,有的人家的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寒风四透,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啊!

在这种多灾多难的情况下,人们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他们开始对所有的灾难进行了挑战,人们开始筑水库,植树造林,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啊!家乡,您是多么的坚强,在您的身上,曾有过一段艰苦挣扎的历程。才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是多么想大声的呼唤:家乡,我爱您!我要把你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二:家乡苦难的过去

张彬华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读国小五年级的语文教师。

回想起来为,他那时有三四十岁,戴着一副大眼镜,讲话声音十分响亮。他不打骂我们。

有一次上语文课,课题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他读着课文竟禁不住哭了,我们同学受到他的影响,个个都流泪了,可这堂课很短暂。

清脆的下课铃响了,老师刚好读完了课文,他抬头看见我们都在流泪,就说:“同学们,我们去操场上做游戏吧!”(他不想让我们影响下节课),老师带我们去操场上做了有趣的游戏,大家都十分高兴。

假如他的同学生病了,不管读书好的还是不好的,他都毫不犹豫地背同学去医疗。

有一次,我不小心踩着了牛屎。这个秘密被一个顽皮的同学发现了,他到处发布“新闻”,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他们都知道了,他们都笑我,我感到多么伤心,又觉得十分伤心,又觉得十分孤独,老师知道后,批评了别的同学,还在班上夸奖我是最最好的学生,老师呀,你知道我当时多么感激您,我的学习成绩不很好呀。

半期考试下来,我班没有同学语文不及格,大家都知道这是老师有一流的教学方法,才使得个个都取得好成绩,所以,班长提议:我们的老师对我们辛勤培育,才使得我们取得好成绩,我们大家都送他一点礼物,我们大家都有赞同。在一节课上,语文老师走进教室,班长第一个把他做的礼物放在讲台上——一个纸做的篮子,接着一个个礼物都陆续的放在讲台上,我把我的纸枪也放在讲台上,老师感到十分的惊奇,但立刻会意了,他用教鞭左右两边挂着一个纸篮子,篮子里装有纸枪等,放在肩上,慢慢走着,我们大家都有笑了。

现在我已读七年级了,仍忘不了国小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特别是语文老师挑纸篮的一幕。

篇三:家乡苦难的过去

张河辉

家乡苦难的生活结束了,幸福美满的日子已经来临了。

每当长辈们叫我干活时,我总是不干。他们总是说:“我们有你这么大岁数什么事也得干。”我有点好奇便问:“你们怎么不像我一样不干活做事呢?”他们都乐呵呵地笑了。齐声说:“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没见过多大世面。”

爷爷忆苦思甜地说:“我和你奶奶的命真苦啊!不用说不干活,就是干活也没有吃的。讨饭也讨不到一粒粮食。几乎每一餐饭,都要全家老小全体动员去砍柴,再拿去跟大户子换一点点米,这样才能做起饭来吃。或者给大户子做长工,但这样也只能满足个人的吃饭问题。最难度过的要数那严冬了,吃不饱,睡不好,又是穿不暖,冷得简直无法忍受,一些老人挺不住,就那样活活的冻死了,只有一些年青力壮的人才能缩着头度过严冬。等有了子女,那生活可就更为艰难了。有一点粮食都得先让给自己的儿女吃,子女吃完了,若有剩的就吃一点,没有就饿肚子。

(有一个父亲做事回家,锅里留下的东西不够吃,见到孩子们剥剩在灶上的一些地瓜皮,也差进了嘴,这是我村里的一个已逝去多年的有名有姓的人——张兴细:族谱记生于1909,殁于1985。有一个孕妇快要生孩子了,想吃点东西,可家里什么也没有。隔壁有客,于是她借点火之机,去点火后回家又吹灭,再去,可人家吃的也不多,不好分给她吃,她又不好开口,只好回家,将点火用的灯芯草好像吃粉干似的差进了嘴,这晚生下一个孩子,孩子嘴里也有一团灯芯草,这是我母亲说的,不可全然相信,但设身处地想,那个贫穷的年代确是真的——张明亮注)

哪有你们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白天我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累得话都不想说了,但也得不到一点热水洗脸。晚上回家,还得为全家人洗衣服、喂猪。一天的家务活干完了。还得纳鞋底,以便在赶集时拿出去集市上卖。没卖掉的就拿回来给自己家里人穿。可苦了你奶奶了。哪像你一样,时时穿得舒舒服服的呀。”爷爷跟我谈了许久,讲了许多,我真感受到家乡的过去是苦难的,如今的我是无比幸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勤劳、能干的长辈用双手创造出来的,这幸福生活还需要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用优异的成绩,来进一步发展家乡,建设美好的明天。

篇四:家乡苦难的过去

杨雪芳

我的家乡是在宁化县石碧镇杨边村。别看她现在到处呈现繁荣的景象,可她在20年前(这是小作者不了解时代,说1960年倒还讲得过去)时,那景象真叫人惨不忍睹。

听奶奶说,30年前(1972年前后大致是这样),每家每户都是吃不饱穿不暖,每天早上喝菜汤吃地瓜,有时只有菜汤喝;中午就吃一点白米饭;晚上就擂一大钵的茶,把茶淘到饭里吃,一家几十口,只吃一小盆子的饭,怎么能吃饱呢?以前,小孩子到了6岁都还没有裤子穿,春夏秋冬都光着屁股走路,夏天是没关系,可是,到了冬天光着屁股,个个屁股冻得红通通的,谁受得了。现在,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冬天个个穿得厚厚的,谁还知道是什么滋味,以前,谁家有一件毛衣穿,都算很富很富的人家了,现在,谁家没有二三十件毛衣呢?

我还听伯父说,以前有一家姓杨的,他们家的生活跟别人家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别人家还马马虎虎有米填肚子,可他们家每天都要到十几里以外的地方讨米,然后拿回家做饭。有一次,这户人家里有一个人生病了,全家到处去讨米讨钱,最后,也只讨得半碗米,回到家时,人已悄然逝去,全家人悲痛万分,最后含泪把他埋葬了。(1960年我一个叔公夫妻俩分家仅分了9斤米,因不会过日子,几天就吃完了,东讨西要了四个月,最后还是饿死了。每当看到客家中学宿舍和走廊上的饭团饭粒或当我把剩饭倒入泔水桶,我就觉得那里有一双饿死于1960年的我奶奶睁开的眼睛,那饿魂不散啊。同学们,请珍惜你饭盒里的饭吧,别让自己成了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明白的纨绔子弟——明亮注)最后,伯父还说了一句:“以前的日子,那简直不是人过的,草根、树皮、猪食、糠,能吃的都拿来吃,那日子……唉!孩子,现在我们这儿生活富裕了,你要好好学习,把明天的祖国建设得更好,更辉煌,记住了吗?”我听了,使劲地点点头说:“伯父,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别人!”同学们,你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四化”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