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自然 > 

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推荐15篇)

栏目: / 发布于: / 人气:2.76W

篇一: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推荐15篇)

龙游独特风味——发糕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篇二: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没有什么节日比除夕更重要了。这就好比国外的平安夜,除夕在中国人眼里可是重中之重,而且各个地方庆祝方式各异,我的家乡——温州,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习俗。

在除夕当天,重头戏自然是年夜饭了。一大早,负责准备食材的人,忙着去菜场收罗各种美食。留在家里的人呢?就忙着“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过大年。

过年了,红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啥呢?喜庆!中国人图得就是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门前红色的春联一贴,福字摆中间,年味就更浓了。虽说现在有些人不会特意去贴春联,但更多人还是喜欢像以前一样在门前贴起了春联,希望来年五福临门。

忙碌许久后,也快下午四点了。这时重头戏——烧年夜饭,开始上演。温州人年夜饭的食材很有讲究,就像年糕(谐音年高)一直都是一道打头菜,意喻祝孩子年年长高,祝大人们年年高升。温州的年糕也叫水晶糕,白得特别晶莹剔透,入口软软糯糯的口感,不仅好吃,更是多了几分颜值,是年夜饭的明星选手。大黄鱼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更有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八宝饭,汇聚八种食材,代表着团团圆圆。年夜饭里的每道菜都有着美好寓意,这可是我们平时都不在注意的。

菜烧好了,开始摆盘。在桌子外围用红色的高脚碗摆上十道小菜,象征着十全十美。如果家里人数比较少的,则摆上六盘,大有六六大顺的意思。外围的小菜,温州话叫“盘头”。“盘头”摆好后中间则摆上意喻美好的大菜。一切准备就绪后,年夜饭正式开始,阵阵菜香引得所有人大快朵颐,大人们会喝上些酒,孩子们则用饮料给长辈敬酒,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大家在一起闲聊着琐事好不快哉。

八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准时开始。现在的春晚多了很多娱乐项目,就好比抢红包,虽然狂拼手速只能抢到几毛钱,但还是乐在其中。看节目之余再给身在远方未能回来的亲戚发个微信,道几声祝福,发几个红包,气氛就上来了。

九点多了,孩子们自然是坐不住了,都接二连三的放鞭炮去了。城市里大多禁止烟火,唯有那小摔炮,还有点意思。这些摔炮接着扔在地上产生的力使小包炸开,发出爆炸的响声。多来几个一起扔,声响就变得很大了,就像真的鞭炮一般。孩子们总是很调皮,蹑手蹑脚地放在几个大人的脚边,等他们一不留神,一脚踩下去就哈哈大笑。还有一种叫仙女棒,烟火在一根棒子上闪耀着,就像仙女的魔法棒一般,甚是好看。

夜里,大多数人都会等到12点的钟声响起,等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的那一秒,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去睡觉,但注定是个不眠夜。

温州的除夕没什么不同,很平常,但刻在骨子里的温情和热闹组成了除夕,这让这个日子显得与众不同。

篇三: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日。在我们龙游,端午也时兴吃粽子。

奶奶会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将粽子裹好。端午节这天,早上一起床,便会闻到一阵粽子的香味。我每次闻到这种清香,便会缠着奶奶给我剥粽子吃。

棕子里黏黏的糯米饭露出来,咬上一口,香味便会从口中扩散开来……很是享受。没过一会儿,一个粽子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据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写出了许多爱国诗作。他因为国家沦陷而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尸体,便划着龙舟,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体。

时过境迁,也许,现在端午人们吃到粽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屈原,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内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吃粽子,已成了我们龙游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单单只是为了纪念节日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近年在龙游还有划龙舟的习俗。每年的端午前后,龙游的龙舟协会,便会在灵山江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灵山江畔聚满了人,人们顶着炎热,带着满心的激动,观看比赛。五六条龙舟从岸边相继划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纹。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的。岸上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热闹。大人们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龙舟比赛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这几条船的实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最后其中一条龙舟凭借一点点优势,摘得金牌……

龙游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插艾草,插菖蒲,挂香包的习俗。不管哪一种习俗,都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篇四: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在中国各地,处处都有不同的风俗,也便有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这次我要介绍的是关于潮汕的习俗——出花园。

潮汕人认为,儿童15岁之前都是无忧无虑地活在受公婆神守护着的花园里慢慢长大,当儿童15岁那年的七月初七这天,就要举行出“花园仪”式,让儿童感谢公婆神叫“出花园”,并长大为人。

早上,把象征吉祥的十二种花泡入浴桶来给出花园者洗浴,刮脸挽面去除胎毛,换上新衣和红木屐,就去拜公婆神了。

拜完公婆神,开始吃盛大的早餐,盛大在哪儿?早餐要凑齐足足八人;更要准备足足八道或十二道菜品,而且要当出花园者尝过一样后,别人才可品尝,这对儿童来说是多大的特权啊,多大的责任啊。

早餐和中午的菜品都有各自的寓意,如咬住朝向自己的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吃一碗猪内脏的杂烩汤,寓意换肠肚;蟹寓意拜蟹手足样样会……这样的菜还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长辈对即将成人的孩子的期盼。无论过去或现在;无论国内或国外;无论十五或十八,在这一刻,既是成长的证明,也是磨练的开端,继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篇五: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

吴怡佳

“火树银花合,桥铁索开”,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汇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而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个习俗—元宵节赏花灯。

在元宵节赏花灯的背后,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之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此事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天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让天地以为火已经烧起来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从此元宵节挂花灯,便成了一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而每年我也会去公园赏花灯。

今年来看花灯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们要么站在一旁赏灯,要么站在中间拍照,要么流连忘返于“灯海”之中,而那些早已布置好的万花彩灯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赋予了生命力,活灵活现,璀璨夺目,令人感叹不已,在人们面前闪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图,信心、坚定、力量等等无一不在美丽的花灯中展现;有的是呈现古代人的智慧与美好品质;那晶莹剔透的宫灯,莲花灯,金鱼灯,楼船灯,也是尽显琳琅满目的丰收硕果,尽放热闹与喜庆,不胜枚举的“百灯齐赏”,让人们顾盼生姿;还有那些可可爱爱的动物灯,更是吸引孩童去触摸着无与伦比的乐趣,大人指指点点高明轩昂,就连那车上的喇叭也激动地连番叫唤,而我也是更为激动,感受到即将到来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嬉笑声也渐渐消逝,流连于花灯之中的我,心中顿时有一丝不舍,期待下一年的花灯还是如此的精彩……

这就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想起正月里那片灯火辉煌,不禁内心荡漾……

篇六: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月满灯市

刘尚彤

在上海,有一条有名的老街,叫七宝老街。每到元宵节,都异常热闹。

日暮时分,月影淡淡,可那里已经游人如织。整条街的铺子灯火通明,绚烂迷人。

我们挤进人群,走到了一家满是花灯的老铺子。从远处看,它本身并不起眼,只是那天花板上、墙上、货柜上、地板上溢出来的灯光太引人注目了。店口总站着一个老爷爷,已年过六旬,见我们进店,便热情地招呼我们。

一进屋,我的目光便落到了墙上那亮闪闪的灯笼上。有各种动物样式的,有写着诗词的,有写着灯谜的,有画着插图的……它们明亮而闪耀,各有各不同的美。我痴痴地望着,痴痴地笑着,陶醉其中。老爷爷看我这样,便笑着说:“小姑娘,这么喜欢花灯,晓得花灯的故事吗?”我回过神来,急忙摇摇头。看着我期待的目光,他缓缓地说起来:“从前,有个猎人啊,惹怒了天帝,天帝就说要放火烧人间!而天帝的女儿听到了这一切,她是个好人,就下凡,和我们商量着。这时,有个老人想到了办法,说是家家点上红灯笼,天兵一看,肯定以为那是火,就不会在烧人间了。等到那天,果真如老人所料。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天帝女儿的善行,就在正月十五这天,挂上花灯……。”“呀,原来这就是花灯的传说!”还没等老爷爷说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接过话来。是呀,这么明媚的花灯,带着我们的感恩幸福地闪烁着。最后,我又环着看了一遍花灯,谢过老爷爷,离开了店铺。

刚走出店门,天已经黑了,十五的月是那么圆,散着淡淡的光,有“月华灯影光相射”之感了。漫步在满是月影的路上,我们心情舒畅,接着奔往元宵店去了。

七宝老街有数不胜数的元宵店,但最正宗的,还要数那家蓝底金字招牌的老店。隔离一条街,就已听到热闹的叫喊声,走近一看,里里外外都塞满了人。但长时间的等待是值得的,这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团子,在略带芝麻的汤里嬉戏着。一口咬下去,芝麻从元宵流出来,一股甜味在我的嘴里四散开来,又慢慢从我的嘴边溢出来。我一碗接一碗地吃着,一颗接一颗地品着,真是欲罢不能啊。爸爸连连提醒我慢点吃,但看见我的馋样也忍俊不禁了。

继续向前走,各种各样的小吃摆在街边,还有如臭豆腐、烧烤、糖人等美食;如风筝、香包、扇子等玩具,只不过是人们更爱花灯和元宵这两样罢了。

元宵节,让人无比期盼,也让人珍藏心中。它不仅多彩,更意味着美好与幸福。

篇七: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藏在记忆深处的鞭炮声

夜,静得可怕,大多数人因抗拒不了疲倦而睡着了,只有少数人坚持守岁。而我躺着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缺点儿年味。往年的过年是多么热闹。而今,想体验放鞭炮的日子,只有回忆了。

想起以前,大人放烟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个不亦乐乎。年前,大人们就会大手大脚地买许多烟花爆竹储备家中……除夕这一天,大人们忙完了简单的祭祖仪式后,便点燃的香点燃那根绿线,只听“嗞嗞嗞”的声响,后来便听到了那美妙的声响“嘘——啪——”。仰望天空,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像极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红的、黄的、紫的、绿的,颜色一个比一个光鲜亮丽。不光我们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声此起彼落,烟花绽满天际,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

小孩子们也不闲着,悄悄拿着大人给的红包,来会奔忙于超市,小商店。不为别的,只为买摔炮玩。有的胆子大一点,买声音较响的“大红鹰”玩,还有的索性学着大人样,买大火炮。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大红鹰”了,从中拿出一根,在盒子边红线的地方一划,便会发出“嗞嗞”的响声,冒出点点白烟,接着立马扔出去,让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将它摆成一条龙的形状。点燃“龙头”,然后看着“大红鹰”从“龙头”炸到“龙尾”,看起来就是“火龙”,很是壮观。还可以把点燃的鞭炮扔在水里,在水中炸开,炸的水面上层层涟漪……

而现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点鞭炮渣,闻不到浓浓的火硝味,让人感觉缺少了年味。我怀念以前的时光,但为了环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一习俗也只能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篇八: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七年级登高

何昔梦

七年级是一年之首,这一天有人会去逛庙会,有人会去拜年,有人会去登高。在我们这边,七年级那天与家人一起去登高,一起呼吸新鲜空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习俗。

除夕夜,奶奶告诉我明天要去光口山上登高,我一脸不情愿地说道:“为什么要登高哇!七年级待在家里不好吗?”奶奶向我说起了登高的来历:登高除赏秋,亦有惜别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此时登高,就有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这仅仅是登高的来历,而七年级登高呢,可以看看新一年的风景,将旧年的风光铭记于心。

七年级,我起了个大早,和家人们一起登高。

山脚下,人山人海,有在商店买纸钱买鞭炮的人,有正在下车准备登高的人,还有给小孩子买烟花的人。越往上走,人渐渐变少,空气也变得新鲜,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悠闲,仿佛时间被按下了返回键,世间万物都成为了最初的模样,像一个个孩童般,天真烂漫。

到了山顶,万州的景色尽收眼底,“快看!那是我们的家!怎么变得那么小了?”表弟疑惑地问道。熟悉的一切,都像被施了魔法似的,越来越小:人,小得像黑芝麻;车,小得像泡沫球;连平日里看起来很高的楼房,也只有我的手指头那么长了。站在山顶上,俯望着城区,我似乎觉得自己像一个掌控世界的巨人,一个响指,就能让世界发生改变。到达山顶的大家,满心欢喜,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下午,我们在下山路上,用小刀挖了一小袋的荠菜回来。回家后,奶奶和外婆在厨房清洗荠菜,爷爷和外公在桌上揉面,爸爸将清洗过后的荠菜细细切碎,妈妈在旁边拌着馅儿,我和表弟认真仔细地包着荠菜饺子。

夜幕降临,我和舅舅、表弟一起去放烟花。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成为了夜空中最绚丽的风景线。人们都闭上眼,祈祷着来年红红火火、财源滚滚。

篇九: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端午包粽子

说起端午节,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包粽子、赛龙舟这些耳熟能详的习俗了。端午节这天我就和妈妈一起包粽子。

首先,我把洗净浸泡了几个小时的糯米倒进一个大盆中,再加入适量的盐和酱油翻拌均匀,再把粽叶折一下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攥一把糯米均匀的铺洒在粽叶里,并逐层放入五花肉条和芋头块,最后盖上一层糯米把余下的粽叶折好盖上压平整,用线把它五花大绑,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此时,妈妈已做好了一个粽子,看看妈妈的,再看看我的简直是天壤之别。妈妈包的粽子像个金字塔,立在桌面上稳稳当当,而我的却是又矮又胖,放在桌上就东倒西歪了。我尴尬地笑了。

我把它们一个个放入高压锅中,三十分钟后一股粽叶的清香夹着肉和芋头的香味飘出……我迫不及待地捡出一个,剪开绳子,顾不上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软软糯糯,肉香扑鼻,入口即化,令人欲罢不能。一旁的妈妈笑眯眯地望着我:“慢点、慢点,别噎着……”

一时间,整间房子都散发着粽子独有的香味。吃着这样香喷喷的粽子,不禁让我想起端午吃粽子的来历……

爱国诗人屈原跳入汨罗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的身体,怎么就想到裹美味的粽子投江,让鱼儿吃粽子,别吃屈原的身体呢?那些鱼儿真的会这么听话吗?……不管怎样,这代表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护与尊敬。这是一个爱国伟人应得的尊重。时过境迁,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被人们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也在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既有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又带来了粽子这样的美味。

篇十: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原来是喂给水下的鱼儿吃的。古时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们担心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发明了粽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做粽子投到江里去。

在我们这,端午节前后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叶,不要枯黄的,也不要破损的。如若摘了这质量不好的粽叶,不仅味儿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们把粽叶包成一漏斗状,倒进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松,然后用手捂紧。最后用绳子捆紧。如果不想吃如此单调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红豆之类的东西。奶奶总是把粽子放成一挂挂,放进锅里蒸。蒸好后,大家总会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给亲近的邻居、朋友。他人也会将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几挂,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看盘子中的粽子,此时的粽叶已经蒸得发黄了。把粽叶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渐渐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觉白糖的甜与糯米的软尽在口腔中徘徊了。

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为国为民的人竟会跳江而死。于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连夜寻找已经了无音讯的屈原。才有了如今的赛龙舟。

在我们这,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曾经龙舟上是没有龙头和龙身上精致的花纹的。但经过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龙舟看起来宏伟壮观、美仑美奂。江上一条条的龙舟上坐着几十号小伙子,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队伍。小伙子们一个个眼神坚定,像是要大战一场一般,整个队伍流露出气势磅礴之感,仿佛只要他们大吼一声,天都能震碎。场外人声鼎沸,观众们呐喊助学金威……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篇十一: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说一说湖南的“年”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老家湖南也不例外。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规矩特别多。

除夕的时候,一定要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整只的清炖,最好是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要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

湖南人还有吃腊肉的习惯,不过与四川蒸腊肉不一样,我们喜欢把它和香干或是酸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拿冬笋和它一起炒,这样在咸香外还有一种清鲜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年三十晚上的鱼和鸡千万不能吃完,要余下一点留着七年级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的意思。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要围在一起烤火、看电视,等到过12点,要放鞭炮“迎新年”。我们称之为“坐田埂”,也就是大家说的“守岁”。迎完新年,这时才可以去睡觉了,在北方,大年七年级都有吃饺子的习惯,但是我们湖南人却是吃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做法可是很复杂的,提前一天要把糯米泡上,中间还要换几次水,泡好的水然后拿去蒸熟,蒸好后倒进盆里晾凉,最后加上酒曲让它发酵,过两天,就可以闻到酒香飘飘了。我们是把甜酒和蛋还有红枣一起来烧汤,听老人说能增进食欲、有助消化,还可以提神解乏呢!

都说四川人吃辣厉害,孰不知辣椒却是湘文化的图腾,我们湘菜都说以辣子当头,同时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许多风俗值得去了解,如果你听了我的介绍,想了解我的家乡,随时欢迎你来做客!

篇十二: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舞狮

楼彦希

过年的风俗不少。“舞狮”二字,谁听了都会来了兴致。据老一辈的人说,过年舞狮,同放鞭炮一样,都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猛兽。不过现在舞狮的队伍已经非常少见了,也不再赶什么年兽了。

有些孩子,不要鞭炮,不挑零食玩物,对年夜饭上的好菜也提不起兴趣,就爱看春晚的舞狮。现场看不了就看电视上的,舞狮的节目没有就找找别的节目上有没有狮的影子。要是哪年没能盯穿那屏幕上的狮子,就觉得这年不完美,得愁上个把月了。

舞狮,需一人作狮头,一人作狮身,还要一人作鼓手,三人即可成一舞狮队。有了队伍,还缺一场地,这场地可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装饰玩意儿,就是几根不粗的柱子,从低到高,直立在平地上。这些柱子中,总有一根高得突出,绝无可能跃上的柱子,被称为“擎天柱”。这柱可不是用来跃的,目的是告诉那些舞狮人:山外还有更高的山,要超越自己,不停上进,不能自满。第二高的柱子上挂着铃铛或花球,狮身的人扶好狮头的腰,打头的人便使出全力举好狮头,大家配合好一起上柱去捉那挂着的玩意儿,下边鼓手打好节奏,鼓打好了,玩意捉住了,这狮就算舞成了。

一只狮上柱,好不威风。艳丽的毛色使它在场上格外的耀眼,一蹦一跃之间,威严便展露无遗了。

“一山不容二虎”,一台也不容二狮,若是两只狮子上柱,那别提有多激动人心了。两狮争花球,一只抢先上柱,脚上如垫了轻云,来了个机敏,引得身上的长毛一颤一颤,随着脚步伴上鼓点,可比森林里的真狮子灵动多了。

另一只狮子也不肯退缩,健步上柱,每一步都踩稳了,踩实了才好,附和上沉重的鼓响,更是富有韵味,若是论稳重,赛过那守门石狮子几条街。

两只狮子一见面,先不急着打作一团,而是弓着身体,双方虎视眈眈。对峙时,那双方的鼓声如狮子的低吼一般,压着群众的心。

渐渐的,双方鼓声愈发强烈,动作也出彩了起来。走一步,观众就屏住呼吸;一蓄力,观众更是提心吊胆。若是某方一下子撞向另一方,或是用脚猛力地踩,观众便大声惊呼;若是一个大跳或是空翻,观众的掌声也能和鼓声相较量了。

即使某方摔下了柱,即使某方叼住了花球,即使结束的钟声敲响,即使火热的鼓声悄然而止,围观的人群的满腔热血也久久不能停息,非等那场地空得寂静,才肯陆续散去。

现在的舞狮虽稀少了,但还愿每个少年都做一名舞狮人,成为雄狮,勇跃那擎天柱!

篇十三: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除夕开灯

我的家乡在广东河源,那里有很多独特的传统节日风俗,例如:清明节要去祭拜祖宗、元宵节要吃汤圆、除夕要“守岁”、春节要穿新衣服、放鞭炮等。这些风俗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的“守岁”。

除夕晚上,我们吃完团圆饭,要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让屋子灯火通明。随后,大家欢聚一堂品尝美食,长辈就给晚辈讲家史,让晚辈牢记祖训,勤俭持家。讲完家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燃放鞭炮。这天晚上,大家一律不能早睡,必须开着大门,等到第二天才能睡,这就是“守岁”。我查资料得知,“守岁”就是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有一个除夕的晚上,全家一吃完团圆饭,我就高高兴兴地跑去开灯,想让屋子像白天一样亮堂。家乡的房子都是几层楼的,等我从一楼爬到三楼,打开所有房间的灯,我已经累得有气无力了。我心想:这是谁定的风俗啊!开完灯之后,我们就坐在一起品尝美食,互道美好愿望,家长们就给我们讲家史。虽然年年讲,我还是听得云里雾里的。听完他们的话后,我就听到了鞭炮的响声。我很想去,但是爸爸担心我的安全,说:“不准去!”但最后,在我语言加动作的“攻击”下,爸爸终于同意我去了。放完鞭炮后,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我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我很喜欢“守岁”这个风俗和除夕这天,但是讲家史这一部分可以等到长大一点再讲。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除夕。

篇十四: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清明粿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篇十五: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阎芊池

相传,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在外做工,没有时间回家。到了春节,在外辛苦了很久的人赶回家中,与家人红红火火欢聚一堂。这个时候,亲人当然以丰富的食物招待,后来,准备一桌好吃好喝的,和许久未见面的亲人团聚,成了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我们称为团年饭。

团年饭又称为年夜饭,是和亲人团聚的一顿饭,是热热闹闹的一顿饭。

这不,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和久别的亲人吃团年饭了。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里来了很多人,有远在永川的哥哥姐姐,也有近在老家的姨爹姨妈,更有从重庆远到而来的弟弟。我十分激动,一会儿和哥哥姐姐玩,一会儿找姨爹姨妈聊天。妈妈连忙把准备好的花生端出来,供客人享用,她则在厨房忙碌起来。

看着一碗碗即将端出去的菜,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些菜啊?”妈妈笑着说:“鱼代表年年有余,花菜代表发财,蒜拌生菜代表会算生财。”我恍然大悟:“原来团年饭大有寓意,把亲人的期盼都拌在里面了,难怪这么香!”

我激动地端着一碗碗菜走向餐桌,笑着吆喝:“祝大家年年有余(鱼)、生官发财(花菜)、会算(蒜)生财(菜)!”客人们也笑着,相互庆祝着,“祝大家新年快乐!”“同乐!同乐!”他们干杯的干杯,添酒的添酒,连小孩也拿着饮料庆祝。

入座后,大家擦擦口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欢笑声依然不减,哥哥一本正经地夹起一块鸡肉,“金鸡叫福,困难全无!”顿时所有人哄堂大笑,纷纷说:“也祝福你!”吃着亲人们的期盼,大家越来越开心。我学着哥哥的样子,也兴中冲地夹起一块蜡肠:“长长久久,美美满满!”大家都拍手大笑:“好!”

按我们家的规矩,团年饭不仅是一顿晚饭,后面的娱乐活动也必不可少,只是各吃各的,比较散乱罢了。大人们在一起打麻将,谁输了就罚喝一杯酒;小孩儿在一起“组图开黑”,享受着久违的游戏时光;就连猫猫狗狗、小鸟乌龟都聚在一起,仿佛聊天似的,叽叽喳喳嚷个不停。

天色欲发晚了,宵夜摆上来了。大家一排排坐好,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大家挑好喜欢的零食,有时嚼两口,有时哈哈大笑,有时太忘我,把零食都喷了出来……

热热闹闹的团年饭结束了,很快大家又要上班、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