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自然 > 

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通用15篇)

栏目: / 发布于: / 人气:1.16W

篇一: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通用15篇)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陈姿宇

按照蒙古族的老规矩,那达慕在八月中旬就开始了。“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思是娱乐、游戏。在这热闹的五天中,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来庆祝今年的丰收。

人们早出晚归,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带上最美味的食物,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那达慕大会。人们在场地周围那翠色欲流的草题上搭起了一座座彩色的蒙古包,坐在里面一边兴奋地谈论着,一边等待大会开始。

那达慕大会中的活动丰富极了,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

首先进行摔跤比赛,采用淘汰制。比赛一开始,就有两名身穿精美运动服的健壮的运动员唱三遍《摔跤手歌》,再跳着鹰舞走上场地。对人们行完三礼后,两人就立刻抱做一块,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把对方撂倒。他们的动作有力,将促、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博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随著两名运动员格斗得越来越激烈,观众们的情绪也涨到了高潮。他们拼命地给运动员们加油打气,连嗓子都喊哑了也一点也不在乎。终于,一名运动负将另一名撂倒在地,观众间立刻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掌声,胜利者则会向人们挥手致意。

接着便是赛马。赛马的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大家骑上了自己最好的马,来到了跑道上。一大群骏马撒开四蹄,在跑道上飞驰起来,身后伴随着滚滚的尘土,场面十分壮观。一个个身着华衣的骑手骑在马上,一手扬着马鞭,一手抓着缰绳,身后襟飘带舞,显得格外威武。

赛马后过是射箭,主要分为近射、远射和骑射三种类型。近射和远射是就站在指定的或近或远的地方射靶子,优者为胜。骑射是最精彩的,骑在马上的射手们在马背上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举弓搭箭,只听“嘣”的一声!弦响,一支箭便脱弦而出,飞快地向靶心飞去……

那达慕大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歌舞环节。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唱庆祝丰收的歌,跳庆祝丰收的舞。这时候,无论是谁,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一眨眼,那达慕短暂的五天便结束了。人们又忙碌了起来,一起等待下一个那达慕,等待下一个丰收的日子。

篇二: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民俗

廖珂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从疫情暴发以来,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在思念那片故土。好在今年总算回去。

进入村口,大块红色袭来,是红彤彤的灯笼,是蕴涵着人们对未来期望的对联,是处处张灯结彩的喜庆。沉重的敲击声传入耳畔,声音沉闷却不失力量,一声又一声,像在敲打着我的心,震撼着我的心。我循声寻找,原来是旁边一户人家捶打糍粑的声音。那动作,熟练稳重,有条不紊。糊状的米块在两人的配合下逐渐成形,变得有粘性,有劲道。不只是我,好多村民也凑了过来。两位打累了,旁边的看客也会帮下手,主人笑着称谢,并承诺蒸好糍粑后一定不会少他们的一份。

其实,像过年打糍粑的民俗还有许多。像年夜饭需有小辈装给晚辈,中秋节一起吃炒米…还有许多,但那更可贵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乡里乡亲互帮互助。

篇三: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武汉的早上

涂星宇

清晨,一丝红光打破了黑暗,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大街小巷里都挤满了“过早”的人们。

你一定会问:“什么是过早?”哈,在我们武汉,“过早”就是吃早餐的意思。有些人会吃粥,有些人会吃包子,还有些人会吃饺子,但是,吃得最多的是热干面。粥啊,包子啊,饺子啊,这些食物在热干面面前,完全算不上什么。

武汉的热干面看上去很精致、漂亮,金黄的面条上点缀着葱花、辣萝卜丁,真是看一眼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的。吃热干面的时候,我喜欢把面和配菜一起卷在筷子上,一口咬下去,里面的萝卜丁脆脆的,面很有嚼劲。热干面很香,但是有些干。我还常点一碗蛋酒,先来一口甜甜的蛋酒,再来一口香喷喷的面,简直妙不可言。

作为热干面的“忠实粉丝”,我怎能不知道它的来历呢!相传,20世纪30年代,武汉当地有个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不少面却没卖出去。他只好把这些面晾干,等第二天再卖。可是,他不小心碰倒了油壶,油刚好泼到了面上。第二天,李包只好拿着这些泼到油的面去卖,没想到大家却十分喜欢这种面。于是,武汉便有了热干面这个美食。

一眨眼,武汉人都过完早了,学生要去上学,大人们也该去工作了,大家开始了愉快的一天。

篇四: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山歌

陈轩晨

山的那边,有座村庄盘踞在山坳里,阳光斜射入山中,村中的屋脊都发了光,镀了金边。这在鸡鸣之后,嘹亮的歌声便传唱了起来。

天刚蒙蒙亮,爷爷便呼唤我起床,说是要带我上山。眼睛仍旧惺忪,不知如何便被拉起,匆匆洗漱便出了门,反应过来时,人已经在山路上了。

走到一片松树林前,爷爷便对我说,这里在很久之前,是一个小戏台,下面便有前来戏耍的戏班子,一个村绑一个月,他们便在一个土砌的戏台上演。演的自然便是乡下土戏。那时我还小,便去那里看。小孩子嘛,三两下便学会了一些,我给你小唱一段。一语罢了,爷爷清清嗓子唱:“湍急河水向东去,楼上人哼着小夜曲儿——却不曾见楼下坐穷人——”最后一字拖得特别长。一收气,爷爷转过头来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还唱过戏,那可是风流了一段时间。”语毕,笑纹在爷爷脸上荡漾开来。

穿过这一片松树林,来到一片较为开阔的草地。爷爷看着这一片草地说:“之前家里有羊的时候,我也经常到这里放牧,让羊吃饱。后来,羊被拉去成为公有财产,从此便没了下落。我仍旧记得那时的牧歌。”爷爷气沉丹田,开口便唱道:“山边的云彩草编的绿,风吹过山沟带水路,人说天边过云彩,我说时机真正好。”爷爷说:“该回去了吧,日照竿头了。”我和爷爷便回家了。

我突然想到,这歌声可别只有我一个人听到。

篇五: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花灯节间赏花灯,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而在我的家乡湖南,亦是有着春节闹龙灯的习俗。

宽大而结实的龙头上有着巨大的龙眼,金黄的鳞片蔓延至全身,十几个彪形壮汉头扎彩布,身着绸缎彩衣,脚下嗖嗖生风,好不威风。儿时的我见此,挥舞着瘦弱的双手总想去耍几下过过瘾。舅舅却笑着打趣满脸期待的我说,龙灯又长又重,举竿来回奔走,你这瘦小姑娘家怎能撑得住!

我便索性不理他,专心致志看龙灯。中华民族将“龙”作为民族神圣的标记和符号,并一口咬定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农民对龙更是有一种隐晦的特殊感情,便以舞龙灯来诚心祈祷掌管雨水的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季丰收。

龙灯中有黄龙、赤龙、青龙,用稻草扎的是草龙、竹子扎的是篾龙、布缝的是布龙,还有用长木板凳接起来的板凳龙。龙的身长不等,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节距约为五尺。

大人在一旁拉家常,我坐在高高的红塑料凳上,甩着自由垂下的双腿,磕着瓜子吃着柑橘,兴致勃勃的紧盯大龙灯,看到精彩的地方还要跳下椅子跟着鼓点比划一番,口里呼呼地出着气,大冬天的跟着舞龙大汉一起擦着汗。

龙的前端有一人持竿顶一巨球引导,巨球四处乱跳,龙头却要去扑球,引得龙身游走飞动。龙头起起落落,在舞龙者有力的口号声中,在他们碎步跑着的脚上,一会儿龙头高耸得像要冲出云霄,一会儿却紧贴地面蜿蜒前行,龙身上下起伏盘旋,使人陶醉其中,挪不开眼。

我想参加舞龙的另一个原因就在这了,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龙换酒”。

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耍龙灯技巧,可现在却很少能见着了,上次见还是在三年前,手工做的龙灯就更不用说,商店里都有得买,而且更精致美观,又有谁愿意自己做呢?

现在不知有多少传统被人们遗忘,逐渐灰飞烟灭,而我们能做的,却也只是无奈地看着它们消散,做做垂死挣扎罢了。

篇六: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在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地区,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丰碑,民风民俗中的建筑群一直让我惊叹不已,比如土楼就是其中之一。

土楼的特点是防火防盗,拥有“一座住百户”的惊叹统计,他的直径约80米,高20米,在一层一层土楼的包围之下,真像是中国式的城堡。

土楼的由来是因为有一个人,在山中看见了圆形平地,于是,用一砖一瓦建造了这了不起的建筑。这个建筑一造出来就震惊全国。还曾有个笑话:曾经美国来了一群特工,看了这个围屋,觉得像导弹发射台,于是便潜入进去,想在屋内探个究竟。后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没有发现导弹,还被领导骂了一顿,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不渊博。

南方的土楼很接地气,楼中有喽,家家相连,户户相接,亲如一家。其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中华五千年为之骄傲。上次我去福建,就亲自看了围屋“土楼”。我看见的就是一个高大的圆圈,走进大门,首先,人还要绕一圈才能进入住处,住处里到处沉浸着历史悠久的气味,黄土坡砖一直经久不衰。

民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特征,历史建筑永垂不朽,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建筑——土楼,让我们踏上民俗之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祖国文化的根源!

篇七: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湛江的舞狮

邓乐儿

我的家乡在湛江,家乡过年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舞狮”了。

舞狮是一种中国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太平乐”,南方的舞狮也称醒狮。湛江的舞狮通常会在正月七年级开始。

我从爸爸口中得知:每年的舞狮都要采青,“采青”原有“反清复明”的意思。“青”一般用三根芹菜或葱,芹菜寓意勤奋,葱寓意聪明。人们都会把芹菜或者葱,还有利是一起挂到门前,等着“狮子”过来采。

爸爸把所有东西挂好,我们一家人就在家门口等舞狮队来表演。

“咚,咚,咚,咚咚咚……”老远我就听到了舞狮队伍的打鼓声。啊,他们终于要来了,我期待已久的舞狮队要来了!我时不时到门外张望,盼着舞狮队快到家门口。

爸爸在门口摆上两串跟龙一样长的鞭炮,舞狮队到家门口时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红一黄两只“狮子”走进了我家。

他们开始了表演,在一旁还有人奏乐,“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让家里瞬间热闹了起来。两只“狮子”盘了一个圈,再迅速凑紧,还把一只脚抬起来,身子一直在做各种摇摆的动作。接着,“狮子”尾巴把前面舞弄狮头的人高高举起来,让他可以拿走门上挂着的“青”和利是。最后,舞狮的人左右摆动着狮子头和身子离开我家,旁边奏乐的两个人还对我们做了拜年的动作表示庆贺和感谢。爸爸点燃另一串炮竹欢送舞狮队。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尤其是春节的舞狮。

篇八: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白族三月街

赵翊涵

我的家乡在山清水秀的大理,在农历三月十五,白族人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也是云南西部最古老的贸易集市,每年在大理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地上举行。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近至临县的商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贸易。市场上商品应有尽有,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无所不有。

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每当这时,相隔千里之遥的商人都会慕名而来,各族人民都把最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上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而且还会有赛龙舟等节目,三月街也是白族最隆重的节日。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称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三月街热不热闹,从徐霞客的记录中就可见一斑了。

去年过年,我回到老家逛了一次三月街。在集市上,我们一家看到了许多昂贵的中草药和各地区的民族土特产。三月街上可热闹了,人很多,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太阳毒辣辣,把世间万物都蒸腾着,人们挥汗如雨,但逛街的兴致仍然未减。街上氤氲着浓浓的香气,有的人卖话梅,有的人正在卖烧乳扇,乳扇是当地的土特产,据说只有用大理牛奶才能制成。远处的苍山上白雪皑皑,吆喝声、欢笑声、说话声、歌声融成一片,人们脸上都荡漾着笑容,都买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

三月街那么隆重,但大家知道它的来历吗?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专吃人眼睛夺人性命,后来有一个勇士一心想要除掉这个暴君,在三月的一天,便把他引到苍山中和峰麓下,将他镇入莲花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士,便把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设为三月街。

三月街,在白族人民的歌声中继续着……

篇九: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北京庙会

于菲洋

要说小时候最期盼的事,那当数过年期间去逛庙会了。

那时每当红灯笼挂满街道,我总要缠着妈妈去庙会上逛逛,每次去的路上妈妈总会再三叮嘱我牵好她的手,不要乱跑,可我一见到那冒着白气的铺子前人头攒动,就如同脱了缰的马一般,将妈妈说的话悉数抛诸脑后,一溜烟挤到人群中,揣着一颗好奇心探头探脑地向里张望。铺子里的食物也总是平时见不到的“稀奇玩意儿”,有用竹签串起来的切糕,好长好长一串的烧烤,也有各种各样说不上名字的小点心,还有些手艺人顺着人流卖些手工制品,我记得我还买过些小猴子、兔爷儿、布老虎之类的,不过现在都不知道放哪去了。

那时候我人不大,买的吃的却是最多,但多半还是依靠妈妈解决掉的。还记得年幼的我第一次见到臭豆腐就是在庙会上,当时见这个铺子前人尤其多,便吵着要去买一碗,本以为是什么山珍海味,结果妈妈拿出来一碗又臭又黑的东西,我眉头一折,捏着鼻子直摇头,一张小脸上写满了嫌弃,妈妈看着我这副模样,有些忍俊不禁,自顾自拿起一块来,吃的津津有味,这让我看着犯了馋,挪过去也要吃一块,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人不可貌相,食物不能凭借它的味道来衡量的道理。

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庙会不开了,我也有几年没再见到过像庙会那样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庙会的热闹却成了我对北京民俗的独特记忆。

篇十: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赶场

黄昊坤

赶场及家乡话的赶集,一般以小镇五天一次,大镇19天一次为主。

不同于赶集,赶场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人读起来更为亲切,每当到了赶场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村子里的人们会在鸡鸣时起床,来到最近的镇上。天未亮,村子便灯火通明,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人们一般在当天不在家中吃早饭,而是来到镇上找一家餐馆就餐。人们不分彼此坐在餐馆的各个角落,有同桌的人也会聊上几句家常话。不同于城市,这一天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消失了,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亲人。

饭后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在集市上购买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还能砍价,唠唠嗑。小贩们吆喝着,一声接一声地,似乎在争着抢着比谁的声音响亮,谁卖的东西多呢。集市上的货物种类繁多从小到一卷纸巾一瓶酱油,大到三轮车,电动车。应有尽有,你看了准会眼花缭乱,不知买什么好。

这样热闹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人们才纷纷四散而去。

旧时贫富差距大,赶场让大山沟里的人们能接触到外面的新事物,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理。而现如今,赶场已不完全是为了穷人的生活,更多时候作为老一辈人回忆过去,同时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努力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引路灯了。

篇十一: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中国的民风民俗诸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蕴含着非凡的意义。种种习俗代表的是种种寓意。

在中国,红色代表喜气,在结婚时,新郎新娘穿一身大红色,代表着喜气盈门。孩子满月时,给自家孩子穿一身红色,代表的是福气。

带孩子出门玩耍,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着红布,这代表着这家人有小孩子出生了,以后不可随意进出家门,同时也是为了体谅孕妇和孩子,孕妇生完孩子体弱,不可以多见风,怕受凉。拜访家门也不可以径直就到孩子的卧室中看望孩子,必须先要到客厅祛寒,祛除从外面带到家里的寒气,这样才可以去看望孩子。

古人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有很多,比如:过年时贴对联旁挂一缕白布,代表了这家人已有人过世了,在这一年里,你不可以随意叨扰人家,说话时要注意用词,切勿戳到人家痛处。第二年门口贴的是绿对联,说明是家人过世的第二年。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之举,不要开过激的玩笑。这些细小的做法都是出自于对他人的礼貌。

最后,那就是有关过年的习俗了。早上要放鞭炮和吃饺子,男人们早早地到自家门口迎新门,女人们早早地凑在一起包着饺子。包饺子,最重要的一步还是往里面包硬币,谁能吃到幸运的硬币,来年就能发家致富,财源滚滚!

中国的民风民俗是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含义,民俗多多,寓意多多!我喜爱这些风俗,是这些风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与众不同,格外出彩。

篇十二: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念念不忘的高跷

王周毅

在春秋山脚下,杭清河南岸,是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在那里,有我难以忘怀的皖南风情,尤其是那一年一度的高跷大会。

高跷大会一般在正月初六举行。届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到了初六这天,人们早早地起床,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前的空地上。有的还带上小椅子,静坐一边,等待大会的开始。随着村主任一声令下,大会开始了。一个个高跷选手在场上钻出来了。他们装扮得花花绿绿,头戴高帽,穿着斗篷状的衣服,脚下踩着二尺来高的高跷。一出场,便迎来人们雷动的掌声。

大会的主要内容是高跷竞走和杂技表演。我最喜欢的是杂技,一个个演员踩着高跷,如履平地。腾空、翻飞、旋转;竖蜻蜓,叠罗汉,甩大刀。一个个动作让人惊心动魄。观众们不住地鼓起掌。

演员们下了台,便迎来一堆小孩子,他们围上去,叽叽喳喳地索要糖果。演员们大口袋里抓出一大把糖,高高抛向空中,迎来孩子们争相抢夺。还有顽皮的孩子直接扒他们的口袋,从中掏出大把大把的糖。演员们也不生气,乐呵呵地驱赶着孩子,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画面。

大会进行时,场外的小摊贩也不闲着。卖茶叶的,卖零食的,卖糖画的,不用吆喝,便吸引来一大片人。人们看着表演,吃着零食,互相交谈着家常,以往难得聚得这么齐,唯有这高跷大会,将家家户户牵挂在一起,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互相联系。

表演到了尾声,小孩子们上场了。学着大人的样子踩高跷,往往一屁股摔倒在地上,迎来一大片哄笑。孩子们也不觉得尴尬,笑着爬起来,笑着,笑着。

在孩子们的笑声中,高跷大会才算正式收尾。有些人还意犹未尽,喃喃说着什么。而我,又在期待着明年的高跷大会,向往着使我念念不忘的高跷。

篇十三: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在中原地区,有着更唯美的中秋团圆方式,名曰:祭月。

《礼记》载:“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来,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兴起了中秋祭月之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诗篇处处可见。

儿时到了中秋节,照例和往年一样准备,大家伙都盼着祭月。我们这儿的祭月是月上树梢后开始的,晚饭后,一家人把平时搁置小圆桌搬到屋外。最好是那种大片麦田前的空地,月光不着余力地撒在乡间的泥士小道上,使劲一嗅,麦子的味儿里透着月的清冷。整片的霜

似的月影铺满了户户人家的空地,乡人劳碌的剪影悉如收尽眼底。圆桌上摆上四盆月饼,两盆水果,瓜子和点心一小盆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满满一小桌了。

几个小孩捧着一个大而旧的铁锅,慢慢悠悠地放在麦地上。里面盛满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摆放在铁锅的中间,香升上还插着三根天香,所谓天香是那种很粗很长的香,这最重要的,点燃后上天便会知晓。当然少不了清香点燃了插满铁,这叫满天星,叫象征大团圆。香烛两边各放一支,这香烛点燃后才是祭月开始。

我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装,向各家的麦地涌去。“快点,跟上,我们讨吃的去喽!”远处一缕炊烟升腾而起,这就祭月游行的起点。这游行,可是重头戏呢!哪家门前的孩童越多,证明这户人的祭品越丰盛,场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进孩子们,我们也毫不客气,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饿狼一般将美食吞咽下肚。盘里很快就只剩下油渍,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尘辉。我的手指头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边,轻轻吮吸,肚子里的馋虫又被逗起来了,赶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脚步。

夜完全深了,各家的父母呼唤孩子回家,他们却不尽听话,聚起来躲到偏僻的麦田中,枕着麦穗,沐浴着月光,共眠一宿……

我站在麦田上,看月光照射麦田,想着“举杯邀明月”恐怕是乡人难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节,他们也只想着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麦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乡人家那匮乏的粮食,也只有在今天才会如此丰盛,胀满孩子们平日干瘪的肚皮。田中的麦子叠成一片,与月光一起,在田地纠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歌颂莲叶的美,永远不及乡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宿起来,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诚的身影,火热的光明普照麦田之上。

篇十四: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念念不忘的年糕

章淑睿

“吃年糕,年年高”,这是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一段记忆。

还记得从前每逢新春佳节,家里面就会热闹得不得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到外公家中做客,一起准备着晚上的佳肴。

爸爸在院中砍柴,妈妈在厨房大战,与阿姨们切磋着厨艺。叔叔们在门口贴着春联,比我小几辈的孩子们则在院中玩着鞭炮。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最让我兴奋的事就是打年糕。

在外公的村中有一口很大的石缸子,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带着米和水来这打年糕。在我还小的时候,我经常会跑去观看。看着大人们把米倒入缸中,再加入一些水,用手把米粉揉成一团。我好奇极了,以至于自己也会偷偷抓一把稻米依样照葫芦地做。常把自己全身上下弄得都是米粉,活像一只小花猫。等米粉差不多成团后,大人们就挥起手中的杵子打年糕。你一下,我一下,一个人打累了就换一个人打,一村子的人其乐融融,年也就在这一下下的捶打中融入年糕中去了。

等我再长大一些,外公就给我做了一把小杵子,带着我一起加入打年糕的行列。我用力挥动着杵子打年糕,把自己的祝福和期望也一起打入年糕之中。每当打完年糕之后,心情就会十分地畅快。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只要吃上一口年糕,不愉快的心情也便抛到脑后去了。

我就在这一声声、一下下的捶打声中慢慢长大。相反,外公却在这捶打声中渐渐变老。于是,哥哥、叔叔们便接起这个杵子,打着年糕,让打年糕的声音一直回荡下去,让年一直过下去。

如今,我上了国中,学业也忙了起来。心中的烦恼也多了起来。不能常与外公一同生活。但是,只要春节一到,我们便会准时在缸前相聚,挥起杵子打年糕,打掉生活中的一切不幸,打来来年的好兆头!

篇十五:写民风民俗的作文800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也同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期间,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忙碌,院里院外每天进进出出好几趟。这几天,天刚破晓,一大群人就忙活起来了,两个壮汉抬着一口大鼓,后面还跟着一群大人和孩子,还有一些人的身上系着彩色的布条,像扭秧歌,但总是力不从心弄得一个个像滑稽的小丑,但人们不那样说,人们说那是返老还童,非常可爱有趣。他们会挨家挨户去庆贺,到了每户人家,那家人早已准备上烟酒和瓜果,富裕一些的还会给钱。

最令我激动的是晚上的“跑龙”和棒槌火。晚上总是降临得很慢很慢,人们迫不及待全都涌上了街头,小孩子急躁得抓耳挠腮,当村中心钟表上的时针指向“6”的时候,人们沸腾了。一瞬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小孩子在人山人海中拥挤,好不容易挤出来了,却又被观看“跑龙”的另一拨人淹没,如果人们说话,那就要吼着说:“元宵节快乐!”人们又把烟火点燃,天空绽放出斑斓的色彩,落到“龙”的周围,一群小孩子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拿着绚烂的烟火跟在“龙”尾巴的后面。

到了九、十点钟,人们还沉浸在“跑龙”的喜悦中时,一群人悄悄点燃用黄土泥与砖垒成的棒槌火。它高约一米五左右,直径约一米,炉子周围用木棒槌穿出层层圆孔,外形像圆柱体,升起的缕缕炊烟有带有大地气息的泥土味。“跑龙”的休息了,人们没有放弃对棒槌火的热爱,熙熙攘攘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掏出已在口袋里放冷的馒头,迅速地飞奔向棒槌火,摩肩接踵的人们让中间的棒槌火火势更旺,更火热喜庆,喧闹的人们分批簇拥在一起,烤着香喷喷的馒头。当人们咀嚼金黄酥脆的馒头时,感觉格外香甜诱人,热腾腾的馒头向上冒着热气,袅袅炊烟都是幸福的气味。听年过花甲的老人说,吃了这金黄酥脆的馒头可消除灾祸,寓意着一年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一项项不为人知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期盼;一张张快乐幸福的面孔,是因为多彩的风俗。不管哪一种民风民俗,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者的怀念。小时候觉得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