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自然 > 四季

关于处暑的作文:你不知道的处暑习俗2000字

栏目: 四季 / 发布于: / 人气:2.09W

四季变迁,春夏秋冬轮轮转,处暑时节,夏逝而秋已然至。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时节,悄悄然的进入了秋季,袅袅秋风而万物枯黄,秋风起,雁南归;连绵秋而落叶归根,起秋雨,人思情。

关于处暑的作文:你不知道的处暑习俗2000字

图/ppt宝藏

处暑日妇女采菱,唱采菱歌。长者给儿童讲述植菱的好处。处暑之后,秋意渐浓,秋高气爽,适宜郊野游玩迎秋赏景。虽说暑气大步撤离,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出的。在它控制的云南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所以云南的小伙伴们还是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民间常说“春捂秋冻”,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而是显得疏散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处暑节气前后的习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那么,此时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呢?处暑前后在我国民间,人们重视的节日有七夕节、中元节,在这些节日中又有许许多多的民俗活动。处暑时节云南又有哪些玩场呢?

采菱、植菱品自然清鲜

处暑前后,菱角结实正旺,女子身着布衣钗裙,边歌便采,清风徐徐,兰舟微荡,可称人生之乐事。小伙伴们可以去听听《采红菱》这首歌就能感受到采菱的乐趣了。

在大理,“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样的气候里,只有夏天才会有一点点热的味道,每年处暑前后,洱海刺菱角就上市了。一般都是采来煮熟了,放在一只簸箕里,远远地看见,不知怎的就会感到一阵清凉。

处暑期间种植菱的好处很多,新鲜的葵角性甘凉,煮熟者性甘平,可代谷充饥。菱的根茎可当蔬菜食用,菱角壳又可入药。老而坚硬的黑色菱壳,烧成灰后,以香油调敷,能治疗头面黄、水疮、无名肿毒等。

如果把菱捣烂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补脾胃,强脚膝,益气耐饥,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肠胃,解内热。乡间人们常将菱蒸煮后晒干,剁米为炸、粥、果,贮藏起来可以代替粮食用,较嫩的菱则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仅可以增加农家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备荒,种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资本。宋代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经招募百姓在西湖种菱,其收益都用来准备修建湖堤。

祭祖迎秋观华灯初上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七年级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放河灯赏五彩灯河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云南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自古就有放送河灯的传统习俗,中秋时节河灯把个河岸装点得艳丽妖娆、五彩缤纷,吸引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

开渔节看人欢鱼跃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云南各地也有开渔节,昆明•晋宁滇池开渔节,举办时间是9月到10月,持续一个月;玉溪•江川开渔节,举办的时间大概是每年的12月份,小伙伴们可以在旅游之余来感受开渔节的气氛。

拜土地爷祈大秋丰收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泼水降温告别酷暑

泼水狂欢不仅云南西双版纳有,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一些节气习俗被我们遗忘,但这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