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人物 > 心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推荐20篇)作文

栏目: 心理 / 发布于: / 人气:1.91W

篇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推荐20篇)作文

陆琳奕

昨夜凌晨花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故事很可爱,这种童话式的小说已经多年未读了,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全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蛤蟆先生不断认清自己,并且寻找更好的状态,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一切,要从他的原生家庭说起,书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的家庭和他过去的性格。蛤蟆先生的祖父,父亲都对他很严厉,并且与以厚望,他的父亲一生都在盼望蛤蟆先生能够成为他理想的样子。而蛤蟆先生的母亲是一个全方面依赖他父亲,只会在父亲不在时才对他温柔,陪她玩的人。

在苍鹭给蛤蟆先生的心理治疗中,不难看出,童年对蛤蟆先生的性格和一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童年才是一切的开始。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自愈。其实蛤蟆先生的童年称不上不幸,只是他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是孩子无法接受的,是过于强硬的。在书中苍鹭说过一段话:“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而蛤蟆先生对这样的家庭状态的应对就是顺从,由顺从行为引申的是取悦、道歉和依赖。这也造就了蛤蟆先生的性格:软弱、顺从他人、好欺负、渴望得到认可、害怕孤独……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在经历这样一场“战斗”,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开始战斗,我们不得不去迎合,去学着生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去评判谁对谁错,我们要做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让人生更有意义。但对于蛤蟆先生这样的人来说,面对过去是愤怒的情绪。那他就首先要接纳自己的过去,要学会接纳并原谅自己的原生家庭,从“适应型儿童状态”走出来。因为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有出息不是他们的错,严厉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没有学会怎么教孩子,但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啊!同样的,蛤蟆先生有错吗?他也没有错,他本就无法选择家庭,而在那样的家庭中被迫选择了人生。而对于另一种人来说,他们出身在不错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被给予了自由和快乐,那是一件幸事,更应好好珍惜。总而言之,面对生活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接纳过去,原谅过去。

我们一天天长大,学会了思考。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需要我们在“成人自我状态”中,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知识,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算活成了自己,而不是父母的缩影。我想,当年新文化运动盛行,那么多青年人投身其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当时的封建与愚昧,改变数千年里来的封建制度,正视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接受过去的所有,然后用所有的力量,改变人们的思想,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啊。他们一定是在一种“成人自我状态”中,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念成就这一切,最终让人们开始逐渐走出封建愚昧。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以一种“成人自我状态”去完善自己,不受旧理念的干扰,学习新知,接受新的理念,重视过去的观念,努力变得更好。

我想,在蛤蟆先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心理治疗。希望我们都能在这次心理治疗中,得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从此心向阳光,眼中尽是春暖花开。

篇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揭望寒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在苍鹭的指引下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他孤独的童年,并没有多少爱和快乐,主要是悲伤和抑郁的。蛤蟆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经营家族酿酒企业,将蛤蟆作为继承人培养,期望非常高。在蛤蟆的记忆当中,除了顺从父母之外,更想要取悦他们,他想让父母感到满意,为他骄傲,可父母从来没有对他说过一声好,有的只有打击和否定。于是他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周围人的关注,直到成年,讨好别人已经成为一件自然的事,他想要每个人满意,想要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内心。

荣格早就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咨询过程中,蛤蟆好多次都差点崩溃:“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哪怕再痛苦,他也不愿意就此停下来。

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顺从,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经过十次咨询,蛤蟆不再将过错全归于自己身上,找到了“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真诚面对内心的需求,重燃生活的希望,确定了新的目标,并为之扬帆起航。

当蛤蟆说“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的人”的时候,苍鹭也戳破了他为自己编织的假象。蛤蟆终于明白,他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生气。他带领蛤蟆追溯童年的经历,看到自己童年时经历的创伤,看到自己仍然是以小时候讨好父母的方式讨好着身边的人,而这样做,并不会给他带来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错待他、让他不快乐的时候,苍鹭为他点破了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看清这一点,才能逃脱我们给自己判下的、心理上的无期徒刑。

在自己心里,不但存在着一个无助的、渴求爱的“儿童自我状态”,还存在着一个严厉批评自己、让自己始终得不到肯定的“父母自我状态”。只有打破童年情绪的围困,用理性的方式来面对当下,活出“自我状态”,才算是真正成长。

我非常喜欢全书的最后一章,不仅仅因为它延续了《柳林风声》童话体的美好,还因为这一段的细节描述,藏着作者的用心。蛤蟆与朋友河鼠、鼹鼠还有老獾欢快地重逢,每个人身上都出现了变化。他们都为自己的目标制定了规划,朝着理想的人生迈进。与此同时,他们仍旧保留各自鲜明的性格特质,各有各的神采。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代表彻底抛弃过去的自己,去遵循某个模板。相反,人格的完善,会让你更灵动,更好地成为自己。

“学百年党史,建书香校园”,当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也要坚定自我,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篇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陈奕帆

心理疾病在近年来愈加受人重视,而不良的情绪及状态正是它的主要病因之一。轻则丧失信心,或在暴躁易怒的路上越走越远;重则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狂躁症等,以致于最后走上自杀的不归途。而青年人正是这“不安定因素”的最大受害者。青年人躁动的情绪,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大脑各部分发育速度不一致等特殊的条件,极易使“痛苦”“悲哀”“抑郁”等不良情绪趁虚而入,经过长期的潜伏后,才露出它的“狐狸尾巴”甚至是“獠牙”但这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本书的主人公蛤蟆先生,虽已成年却童心不改在野树林里“为祸四方”,险些在监狱里度过一生,才使他稍有收敛。但这一段经历朋友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同时他自己陷入极端情绪的深渊。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他才从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不语,他也开始变得像个成年人。而这种沉稳正是我们青年人所需要的。

在几种极端情绪之中,愤怒尤为令人胆寒。俗语有“冲动是魔鬼”一说,所以控制愤怒的能力尤为重要。文中曾举过一例“想象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

当然,迅速将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强度喷出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方法——破口大骂,上前对质……让自己的怒火从体内喷涌而出,烧伤他人、摧残自己。

以上方法的使用者被称为适应型儿童状态,这类状态往往使人沉浸于儿童时期的回忆中——如同刚开始的情绪三原色一般,心理年龄不再成长。即将步入成年的我们,心理怎么可以还活在童年时呢?于是乎,我们要用冷静理智的分析,代替无意义的争吵,将怒火以积极的情绪缓缓释放,使自己在分析中有所收获。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进入的状态,也是相较于儿童状态更复杂、更冷静、更善于倾听的成人状态。

有了一个温和的状态,我们还需要一个“不易燃”的小宇宙——人生坐标。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的智慧使我联想到书中的两种坐标:我好,你不好;以及我不好,你好。心怀这两种小宇宙的人,他们用自卑或自傲来保护自身,用愤怒来攻击他人,很显然并不受人欢迎。不因他人的境遇好,而羡慕自卑;也不因自己的得势而肆意妄为,贬低对手或同伴。这种谦逊之风,才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最该具有的品德。

步入青年的我们,拥有一个不易燃的小宇宙才能更好地在高中这个大家庭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采用书中的“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能带给我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正向激励,使我们在求学这条漫漫长路上勇争潮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这样一个能看到同学优点,并加以学习、看到同学缺点,能直言不讳的优秀自己,就算是再怎样地重压,我相信你也能活出自己的神话!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独特的青年时期里,自信自强的展示自己,谱出属于我们的华美乐章,让世界感受新一代的力量!

篇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将自己摆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原本爱说爱笑,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蛤蟆先生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发现自己一直处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他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批评他,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反之,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孩子也许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也会因为这种愤怒而产生内疚,这时候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消无声息地消逝,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的童年一旦决定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会无意识地坚持这种模式,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底层结构。也就是说,在后面不刻意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童年模式”将决定他的一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苍鹭。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想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几个月以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它的治疗之旅。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找机会与朋友聊聊,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篇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吴双

冒险归来的蛤蟆先生,继承了父亲的庄园,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庄园主。在别人的眼里,自由又快活。但蛤蟆先生却因自己遭遇而抑郁——他经常失眠,懒得打扮,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在朋友们的施压和恳求下,蛤蟆来到了咨询师苍鹭那里,等待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但是苍鹭却告诉他,你不是来访者,我不会帮助你的。

这段看似日常的对话,蛤蟆先生的回答表示,他并不是自己想要寻求改变,他的一举一动、意见想法可能都只是源自别人的建议。他也许知道自己想要变好,但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抗拒。一个不是真正发自自己的内心想要寻求帮助的咨询者,没有任何可能能在心理咨询中获得有效的结果。苍鹭从没强行向蛤蟆先生灌输任何概念,只是引导他不断地发现。当蛤蟆习惯性说“我很好”诗,苍鹭让他看到悲伤与绝望,追问蛤蟆“真实的感觉”,因为情绪正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结束咨询的那天,蛤蟆先生去参加了朋友聚会——他们尽享佳酿,讲述未来打算。蛤蟆先生说,自己已经卖了庄园,准备去伦敦闯天下,他不再抑郁,不再拉扯纠缠,他终于又成了曾经开朗、热爱冒险的蛤蟆先生。

可现实却没有童话之中治愈那般简单,确实我们很多时候如蛤蟆先生一般,怀疑自己一无是处,他不了解自己,常常自我否定。他渴望被接纳,却不知如何尊重与接纳自己,总是心口不一,也许这很难,但是能帮助的只有自己,需要转变观念,首先这个世界你就是独一无二,没有人会比你自己更爱自己,在某些方面我们并不值得被那些条条框框定义你的价值,这是不可定义的,因为生命本来就是神圣,“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常常会把缺点无限放大,以短比长从而不断否定自己,这心理其实和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身处大环境有关。

往往背后有一个挑剔型父母,他们控制欲强,他们总在指责别人,动不动就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人。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有趣的是,如今真正可以和父母如同朋友一般相处很多,其实很多父母都不能控制情绪,却是在发泄情绪;而多数父母现在和孩子相处方式大概是不健康的,虽然是双方都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在情感上却是丧偶式,不能让孩子有所认同感,并自我怀疑与自卑,不能明确了解自己的优势,而与其说是孩子脆弱不如说是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转换视角来理解孩子。而不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观察,还有就是一些时候父母和孩子仿佛如两个对立不平等的阶级,做不到好好交流沟通。

是啊,人们不停追逐爱,渴望成长,却又拒绝面对拔节生长伴随的苦痛,不断否定,怀疑变化,恐惧未知,封闭自我,用惯怒对抗外部也对抗自己,攻击他人也攻击自我。应客观看待,而不再感到羞愧,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爱自己,勇敢的去斗争,去成为独立的自己。‘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锚定我们的人生坐标,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不仅是成熟的接纳自己,更是求同存异的欣赏他人接纳他人。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成长很难,但是不得不经历,逃离那个舒适的地方。

“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再见,蛤蟆先生,哦不,是那个躲避在坏情绪后面的自己。你看,此后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令人激动的可能。

篇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篇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徐宁

抑郁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呢?在蛤蟆身上我们就能看到抑郁症的标准症状:他经常失眠,懒得打扮,成天窝在自家的沙发上,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身上甚至散发出一股臭味儿。周遭的风景再美好,在他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暑假里,我认真的阅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短篇小说,听书名像童话,其实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写给成年人的心灵治愈书。

在这本小说中主要讲了有一位蛤蟆先生,他曾经是一位热情、时尚又十分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直到有一天,鼹鼠发现蛤蟆得了抑郁症,便召集了河鼠、獾几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蛤蟆,并且劝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在众人推荐下找到了苍鹭咨询师,咨询师与蛤蟆约定好每周二下午接受治疗。起初,蛤蟆一直无法理解苍鹭的治疗方法,但在苍鹭的循循善诱之下,蛤蟆先想到了自己童年经历的创伤,成年之后的痛苦以及未来的人生,在不懈努力之下,蛤蟆最终摆脱了抑郁症,又变成了以前那个光鲜亮丽的蛤蟆。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蛤蟆与苍鹭的故事,还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故事,比如:在第一章中蛤蟆的朋友来探望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体现出了在这个时代中友情的重要与宝贵;在苍鹭为蛤蟆治病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之后,直视蛤蟆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反映出社会上像苍鹭这样的人占大多数。在咨询过程中,蛤蟆好多次都差点崩溃:“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哪怕再痛苦,他也不愿意就此停下来。荣格早就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蛤蟆先生的故事里,我更加深刻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一定会是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有可能会失败,但我们必须要像苍鹭教育蛤蟆一样,要坚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没有努力过,也没有争取过,就这样放弃,岂不是太草率了。

在本书中,还有一点十分触动我,那就是苍鹭的治疗方式,他曾对蛤蟆说过:“你要不要为自己做决定,我说了不算。蛤蟆,你自己想要什么?”还有“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从这些语言描写中,看得出苍鹭是想让蛤蟆自己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而不是依仗别人的帮助,我们也需要这样,当自己所处在困境中时,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会考没有去到自己心仪的高中,虽说留有遗憾,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经历和成长。在这本书里,可以从蛤蟆身上看到自己这段时间的缩影,我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和蛤蟆先生一起学习,对自我认识更准确,努力去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断往前看,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

篇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程云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的情绪十分低落,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交流和朋友的相处之后,情绪逐渐恢复开朗,并发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故事。故事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对蛤蟆先生进行描写,而是围绕着蛤蟆先生的朋友鼹鼠开始,通过鼹

鼠的心理描写与回忆,简单交代了文章背景,逐渐吸引读者走进故事。随后,引入了河鼠,蛤蟆先生,獾等角色。

当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发现蛤蟆先生情绪十分低落时,“强行”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引入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苍鹭。苍鹭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对蛤蟆先生心情的转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安排了十次心理咨询,巧妙地描写出蛤蟆先生的心理转变,也使得内容更加

舒缓,节奏相对更慢,读者可以逐渐感受蛤蟆先生的改变。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者对苍

鹭和蛤蟆先生的动作描写十分到位,使人物更加丰富生动;更有趣的点在于,文中两者交谈

时几乎每两句就会对两者的语言进行描写,比如“哀怨地说”“耐心地说”等词,更凸显出人物的心理。这两点可以是全书内容的特色了,这对于读者了解蛤蟆先生的改变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到了最后,蛤蟆先生送给了苍鹭自己亲手刨的木头碗,暗示了他已经改变了自己,情绪也稳定了下来。以及最后和伙伴们的相聚,各自探讨了未来。最后最明显的点在于蛤蟆先生也对伙伴獾的感受发生了改变,他也感受到了獾的善意,这是蛤蟆先生在心理改变后跨出的第一步。

整本书的主题有关心理学,心理学最主要围绕的就是情绪。当人们发现自己情绪出现问题,或感到无比沮丧时,他们会寻找心理医生。书中的蛤蟆先生却不一样,前几次咨询他有着抵触的心理,但到了后来他又非常渴望与苍鹭的交流。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与他的改

变,不是情绪的改变,而是他性格、习惯的改变。在以往,他对自己是没有很多信心的,并且有依赖心理,然而在他与苍鹭不断探讨的过程中,他学习到了许多,他可以分析不同的情绪所处于的状态:咨询师在了解他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不同状态,比如“儿童自我状态”“儿童适应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等。他真正认识到了那些原始的情绪所而升级到更多的复杂的情绪,不仅对自己,对他人所带来的影响更广泛。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苍鹭教他学会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不同情况,从中可以学习更客观的知识,这使得蛤蟆先生在客观学习中,潜意识地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并没有分析自己更透彻。在书中,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咨询师苍鹭把人生坐标中的每一种情绪所造成的行为都用了游戏来形容,也就是心理游戏。苍鹭使用了许多问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这渐渐引出了蛤蟆先生愤怒的情绪(蛤蟆先生一直认为苍鹭从咨询开始就仿佛在让他承认他自己身上的错误和问题,用问题的方式似乎在挑刺,这让蛤蟆先生越来越愤怒)。如果是以往,他憋在心里;但是现在,他发泄了出来,用愤怒但没有过于过激的语言向苍鹭表达了出来。听到这,或者说只有这样,苍鹭才能完全意识到蛤蟆先生的改变,这种手段十分具有针对性,并十分有效,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趣味性。

读完全书,我学习到了很多,我在读到这些不同状态的情况后,我的潜意识也开始分析起了自己儿童时期到现在许多不同的情绪,这让我更加深刻地去审视自己。在生活中,当我们情绪低落,对自己没有信心时,我们要学会去客观分析自己的情绪,了解它是怎么来的,了解它的本质原因,这个过程会让自己心里好很多,也可以更清晰地意识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在未来,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绪时,就不会那样做出过激的行为,会更客观控制自己。这是我在书中学到的,也是这本书所想告诉我们的。

篇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聲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鸢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最开始蛤蟆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认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们却执意让他去看看心理医生,面对医生的问候,也只是不耐烦,到了后来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

这本书不仅是在给蛤蟆先生做心理检查,也是在跟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的繁多,导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动,这是自己察觉不了的,看了这本书,我忽然间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篇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陈浩楠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朋友们眼中热情活泼的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在朋友的劝说下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书里面大多数的内容是心理医生和蛤蟆先生的对话内容与场景描述。在一次次的心理谈话中,蛤蟆先生被引导着探寻自我,逐渐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慢慢走出阴霾,成为一个健康且自信的绅士。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用童趣的口吻说清楚了抑郁症这件事情。并且向我们展示了蛤蟆先生抑郁症出现的原因,以及他如何走出来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话语,非常简单朴素,但很有意思。这些我都一一摘录了下来,映射到自己的胡思乱想上,也为自己的一些想法找到了答案。

在这本书里,将蛤蟆先生从抑郁症里面解救出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绪,做到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真实的抑郁症患者是一群脆落的群体。他们因为自身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遭受过许多打击,会时常感到沮丧,这是原罪。而压倒他们的,通常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思想,在和自己思维的斗争中,总是下意识退让,任由自己的坏情绪坏事,事情就会往死循环走去。

书里面从情绪入手,介绍了人的三种状态,再从人的状态去解释了蛤蟆先生为什么会患有抑郁症。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行为导向去分析为何行为会被情绪牵着走,最后通过不同条件做法,将怪圈打破,使心理状态走向正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医生一直都遵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从来都没有过告诉蛤蟆先生要怎么去做。他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蛤蟆先生自己学习理解,去给事情和情绪做整理和归纳。使其最终给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解释,从而也能克服畏难情绪为面临的困难做一个决断。

这本书看完以后感受到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说,从婴儿和孩童的视角去描述了为什么父母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之深。以及漫长的人生其实是一场无止境的潜意识自证。还有关于人生这一幕,以自我为主角来看,可以当成有无剧本的演出戏码。这一点倒有点像我和朋友以前讨论的“英雄游戏”。

以及延伸来想,我感觉人就像一个个给定阈值的随机信号,我们的大环境也是随机既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却又因缘际会大不相同。

篇十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何弘乐

一向乐观自由的蛤蟆突然陷入了无可挽救的低落泥潭之中,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周围的好友——互相有些芥蒂的豚鼠与鼹鼠,还有一直沉默严肃的獾先生察觉到了他的反常行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先生敲开了森林中那个唯一可以救治心灵重病的地方——苍鹭先生的巢穴。从他敲开这扇门开始,这个穿着白大褂的心理咨询师就一步步引导着他打开自己的心扉,一步步去探寻自己的内心。

蛤蟆初开始是有些不适应的,朋友们将他送来,他总是一副自我隔离的姿态。苍鹭一眼看出了他的内心,于是很快结束了会谈,让蛤蟆先回家,这让蛤蟆很是困惑。然而苍鹭给他的答案是:我随时等你。“你”才是来咨询的人,需要对自己的病症负责。咨询的双方需要“合作”。于是,从接下来蛤蟆一次次去主动回忆自己的过去,走进自己的内心开始,他内心的阴霾逐渐消散,他也由原先的自卑与自我否定,成为了一个内心温柔而坚强的人。

对于像蛤蟆这样敏感而又易碎的人,就好像是刚脱胎于母体的新生儿一般脆弱。从一开始不断顺从于长辈,甚至是顺从于现实生活压迫的“适应性儿童状态”,慢慢到代表挑剔与教育的“父母性状态”,最后再到独立的“成人型状态”。蛤蟆不断将自己的人生与过去的痛苦拆解开来,再由苍鹭带着他一步一步去面对他的痛苦来源。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但过分离奇的冒险与战争经历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儿时的他极其不喜欢父亲的独裁与母亲忽冷忽热,这给童年的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也是他痛苦的根源。“幸运的人一生都在用童年治愈自己,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蛤蟆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这导致他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这种状态,面对曾经作为管家而十分强势的獾先生,他始终无法鼓起内心的勇气去与他谈判。更可悲的是,他会认为自己是弱小的,始终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这正是他的自卑。父亲与獾先生的否定,加剧了他的不自信,也导致了他次数频繁的外放的愤怒。而外放性的愤怒,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苍鹭先生引导蛤蟆不断去找的自己愤怒的来源,与来自自身和周围的诱因,通过合适的方式,如卸掉煤气罐的阀门一般排解情绪。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适用于自我的“理疗”,引导自己不断去找寻一个又一个原因,再总结和释放自己。

毫不意外的,通过不断追溯因果,蛤蟆先生平静地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的同时,也慢慢找到了父母身上的挑剔父母型人格特性,由此渐渐搭建起了自己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不再觉得自己亏欠他人什么,也不会像父母和獾先生那样将罪过无意识归结于他人头上,而是正如苍鹭医生所说,他渐渐地摆脱对父母意识的依赖,不断反问自己,甚至是反问苍鹭医生,逐步地走向清晰地独立。至此,他也走向了“成人型人格”。

但正如苍鹭医生所言,“儿童型人格”“父母型人格”“成人型人格”就好比三原色的调色盘一般伴随人的一生。在“儿童型”与“父母型”人格时,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又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意识,而走向代表成熟独立且象征着责任的“成人型人格”,也是每个人从病症走向健康,从幼小走向成熟的标志。诚然,蛤蟆最后做到了。他不再逃避与荒废家族产业,不再惶惶不可终日,而是打算接受并另起炉灶,开启新的生意。

在最后一次见到苍鹭医生的时候,他们也为这次合作的心理咨询做了一次庄重的告别。在欢送聚会上,也终于放下心中的石头,与大家愉快的唱着歌,一同道别彼此。

每个人都会遇到成长上的困难,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就会将自己拉入深深的沼泽,让人走入痛苦的恶性循环。而破局的关键,就是不断打破桎梏。“成长的道路注定是痛苦的”,苍鹭医生如是说道。打破囚笼,方能获得自由;追溯与自我剖析,方能教会我们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从而整装待发,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这是一部了解成长心理的好书,蛤蟆也代表了很多在心理极其不稳定的人,而对于压力倍增又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的青少年,这本书无疑是更好了解情绪与成长的初步指南,希望每个处于迷茫或踏上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千山暮雪,各自珍重。

篇十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遇到一些考验,让自己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最后变得抑郁了。从前那个诙谐幽默、助人为乐、愿意在各种场合下崭露头角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忧郁孤独,完全是一副挫败感的样子。

他的朋友河鼠、鼹鼠还有獾子大哥都非常担心,他们不愿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纠缠,于是帮他联系了苍鹭医生。朋友的关心,让蛤蟆先生无法拒绝,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然而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的这个被迫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自己的态度。

苍鹭让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分,10分最高,表示心情愉悦,5分居中,表示情绪不好也不坏,蛤蟆在1和2之间给自己做了标记。蛤蟆告诉苍鹭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过得一团糟,说着说着竟然掩面哭泣起来。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忧郁和烦恼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每一次的沟通交流,都能让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蛤蟆先生渐渐快乐起来了。他们一共做了十次咨询,最后一次见苍鹭医生,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9分,他说尽管自己已经很开心了,但还是留1分,希望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重新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从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觉得一切都变了,原来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的态度。蛤蟆先生已经从忧郁中走出来了,他的那些不堪过去再也不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了,他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朋友们为蛤蟆先生庆祝康复,大家举杯共饮,畅想未来,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们为彼此祝福加油,唱起快乐的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们作主角,来演绎一个心里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这本书被认为是国民级的大众普及版的心理咨询书籍,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任何人都能看懂,而且读起来轻松愉悦不乏味,一气呵成。

做一个能够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也让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理疗愈,从孤独到快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篇十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一只快乐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为了让他痊愈,鼓励这位不像话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询师苍鹭。

一场关于治愈的对话,就此展开。

其中让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而他永远都在为这为那训斥批评责备蛤蟆先生这让,他认为他父亲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为此他总是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他的父亲会把坐在膝盖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长,我会多鼓励孩子和他讲道理,而不是责骂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而患上了抑郁症,严重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点上蛤蟆先生的母亲的做法更正确,当他的父亲对他发脾气时,她就会。安慰蛤蟆先生:“亲爱的,别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来说,没有人愿意被骂,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来自家人的鼓励。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从未给过蛤蟆先生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这着他,虽然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

在一次和苍鹭面谈后,他开始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困意,但他却去划了船,划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们的午餐邀请后。和朋友们敞开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觉比之前快乐了一点。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办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对他,战胜它!

篇十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抑郁,死亡,绝望,这些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不愿提及的,大家都逃避、恐惧,因为这些离我们很近而又令我们讨厌。(题记)

让悲剧不再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明白悲剧为何物。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感触颇深。赶紧去网上搜看了许多患者抑郁案例和患者的自述,颇有感触,特别是我看到了一篇以“我”为题写自己的长文,是一位与我同岁的女孩,现摘录如下:

我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是我自己意识到的,或许你会觉得荒谬?不过我能够确切地说我确实是病了,思来想去也没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该如何?我没有什么不幸的遭遇,没有失去挚爱的亲人,没有触及过校园暴力,我的生活平静普通,没有被打过,没有患上不治之症,身体健康,客观来说我很幸福。

可我就是病了,这是事实,这是为什么?生病是有原因的吧,我在寻找或许是母亲与我吵架时那一个个令人恶心的举动,或许是同学间过分的玩笑话,或许是我讨厌自己如今的这副模样……

我以前很开朗啊,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感到郁闷,我起初只认为是一种抑郁情绪。可后来慢慢发现了不对劲,我会在一段时间里陷入一种状态里无法自拔,那段时间会强烈地想要杀死自己,我曾掐住自己的脖子,捂住自己的嘴,心跳声让我感到烦躁,我颤抖,我拿起刀想要割伤自己。甚至希望有杀人犯将我杀死。我不止一次想要杀了自己。但我最终没有,因为我怕疼,因为还有那么多牵挂我的人……

这个案例在众多心理案例中最不惨的一个,那我为什么要列举这篇呢?因为我认为我们应该要认识到心理疾病并不是要你的人生有多惨,有多悲催,才会患病的。

“自杀”这个词仿佛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所不能说的禁忌,可你们想过吗?在某天你情绪低落,对人生、对未来感到绝望时,当这个想法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又该如何去面对?

这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需要去思考,就如同苍鹭对蛤蟆开导那样:当我们处在情绪低落时,就试图让自己进入成人状态吧,去询问自己,去理性对待自己。“为什么不开心?”“我为什么感到低落?”当你提出这些问题,那你的注意力将会转移,就自觉地去寻找这个答案。别畏惧,勇敢去面对。蛤蟆最后不也是走出了自己的内心,发掘着五彩斑斓的世界的美好?

想一想吧,别等到心儿蒙上一层灰,才想到要去擦拭。去面对它吧,你的负面情绪,你的一切消极状态,你的生命、生活以及死亡。生命如风,肆意、猖狂、环绕、低伏,可一旦我们决定要朝着某样事物奔赴,风便停止在了触碰的那一刻。

篇十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完后我有很大的感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的是蛤蟆先生有重度抑郁症,蛤蟆先生与一名叫苍鹭的心理医生经历过十次面谈后,蛤蟆先生心灵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认识到自身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主动改变,重获快乐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了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第二种是“父母自我状态”,第三种是“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里,我们就像一个孩子,依赖父母或他人,被别人掌控着,就像是为了迎合父母所呈现出的样子。“父母自我状态”里,我们感到自己很有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总是对的,喜欢指示和掌控他人,“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恰恰相反。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更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无论是什么情绪,都能理智对待。三种自我状态中,“成人自我状态”是我认为最完美的长大成人后的样子。

这本书里讲了四种人生坐标,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讲的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就是信自己,也信他人。“我好,你不好”这种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但从来不会抑郁。“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也很差劲。

理解我们的童年是理解我们自己的关键线索,情绪是自我的核心,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他们。

篇十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篇十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彭佳琦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这句话出自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鹫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自己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鹫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鹫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和苍鹫讨论到了两个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在书中这两个状态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在小的时候就一直顺从某个人,从来就不会与他争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去想着该如何去取悦那个人。而獾则是属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挑剔型父母”爱批评别人,很严厉,在之前对于蛤蟆先生做的一些事几乎都是在批评他,这也让蛤蟆先生时常能想起他的父亲。

这样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商场里孩子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翻来覆去的引起父母的关注;在工作中因为上司当天的心情不好,你上交的文件刚好就有一个小错误上司就把你叫到办公室里骂你,那在这个时候上司就正处于“挑剔型父母”的状态里,这类情况有很多种,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游戏是现在人们经常玩的一个活动,在心理学中也有许多游戏,书中写到的大部分类似于角色扮演这类,如“我很可怜”“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真不幸”等,比如“我很可怜”他可以随时讲出一大堆让别人觉得他可怜的事,最后可能只记住了那些让他觉得难过悲伤的事,而一直在忽略发生在自己或是身边的美好。在书中的一段里苍鹫就和蛤蟆先生玩了个游戏“猜猜我在想什么”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提问来让蛤蟆先生去理解,并在这些面谈中潜移默化的帮助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转化为独立个体。

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的形象与现在生活中的部分人是有相似点的,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是一天天下来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每天像是飘在水里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道去哪,自己该做什么,但身边总会有一群朋友,在你身旁鼓励着支持着你,帮你一起想办法一起做出行动。只要你想出来,离开现在的困境,找对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就一定会成功。

在这本书的最后,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放声高歌,很累但也很开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难,只需要你自己调整好心态,明确好目标,就努力去实现完成它。

篇十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即使再有把握,都永远不能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题记)

临近期末,学校提前把课外读物发给我们,好让我们在寒假阅读。当我体育课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了自己的桌子上有一本未拆封的书,白色封面上的绿色图案让我觉得很滑稽,尤其是看到那个有着圆滚滚肚子的青蛙时,再配上那名字,不禁涌出来嘲笑的声音。我就总觉得这本书很无聊,但还是没法子,只好接受这本书。

寒假,我读完这本书后,才发觉当时的我是多么滑稽,多么无知。这本书怎么能被嘲笑呢?这本书很搞笑吗?我真的读懂了吗?

最终,我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讲述心理自助的书,内容十分简单,是一位蛤蟆先生因为得了抑郁症,多次与心理医生苍鹭咨询面谈,最后得到治愈的故事。它不是喜剧,也不是小品,它是照亮许多处于黑暗的人的书籍。可是,书中又有许多我很疑惑的地方,不能与蛤蟆感同身受,这大概说明我的心理比较健康吧。

在悠长的白天里,他通常感觉好受些,可一到晚上,他就开始焦虑起来。

这是抑郁的征兆。朋友们,你情绪化吗?你焦虑吗?你有社交恐惧吗?去书中寻找治愈的良药吧。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方式,是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对外投到别人身上,就这样把自己的愤怒转向别人。”

这话说的可真有道理啊,这倒教了我们一招,适当发泄情绪有助于我们转移注意力,从而使自己内心放松,这样就不容易抑郁。这种方法我还是偶尔用过,效果很好。

“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到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这一点我似乎完全都没做到,甚至是我做难做到的。就因为这样冲动、不能延迟满足的事情的性格,使我在处理许多事情遇到了不少麻烦。真希望我能够早点学会这一点。这样不亦乐乎!

远方还有值得追寻的美好事物,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丧失希望。相信挫折后是一片光芒。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阅读,能让更多受到挫折的人受到启迪,战胜困难,重获新生。

篇十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狂欢,在岁月的激情中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在寂静的夜晚,我一声不响地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是他却渐渐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热心善良的朋友们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却唠唠叨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都出手帮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了。鼹鼠心里乱糟糟的。”这句话中我被善良的鼹鼠因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担忧的这种情感所感动,或许就是拥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复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此书中最让我心怡的动物莫过于智慧又威严的獾了。在动物们都对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根本。在《愤怒的表现》中“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先生声色俱厉地的训了一顿,让蛤蟆先生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这里的獾让我体会到了它的威严,在“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獾的慈祥与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点。

当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换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实我认为在书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现实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深的陷入低谷,临近绝望时他们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关怀吗?在《成长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见咨询师,文章写道“蛤蟆先生发现这发现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全神贯注过”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一个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吗?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罢了!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世界没有变,是你变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二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项奕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感觉怎么样?”其实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一本书中,可以逐渐的解开这个问题。

最起初蛤蟆先生在被身边的朋友发现其一反常态的颓废时,他被朋友们建议去苍鹭医生那里接受辅导,并且愿意替他支付费用。而当苍鹭知道此事时,却是建议蛤蟆先生在此次心理咨询后,结束咨询。并且告诉了蛤蟆先生拒绝的原因,心理咨询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朋友的请求而进行咨询,这样是没有意义的。之后蛤蟆先生也是自己支付了费用,继续了心理咨询。

其实在生说中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在看似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别人的建议下做着别人想让你做的事。但却有许多人曾未思考过,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嘛?在他人话语下推动着自己完成的事情真的有它的必要性嘛?我们真的需要去理解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

蛤蟆先生在第一次咨询的结尾问到苍鹭医生,他认为自己能够好起来吗。苍鹭只是回答道:“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问到别人“你觉得我这样做,我能做到吗?”绝大多数人,都会以积极意义的给予我们鼓励。但在我看来这样其实是很奇怪的,我能否做到,别人又怎么会知晓。真正能帮助我们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人是会变化的,但是事物是不会的。我们也常说:”你永远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放远看”装睡“更确切来说其实时一种自我欺骗逃避的行为,假装自己睡着,不愿意去面对眼前的事。我们也会时不时就陷入名为”装睡“的陷阱之中,如何摆脱这种境地,我们就要相信自己,也只能相信自己。

在这本书中还将人格主要剖析成了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以及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不同的状态,并无高低贵贱,正确与否之分,他们都是人所自然正常反应的结果。但若我们出现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状态,我们是无法做到在经历之中成长的,这两种状态过于沉浸于条件反射以及情绪之中。

最终在苍鹭的一次次咨询,引导下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问题,也逐渐从自我惩罚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将自己的定位写进了“我好,他也好“的坐标里。咨询到这儿也就接近尾声了。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