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78W

篇一: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罗嘉婕

在北冥,有鱼名曰鲲;在天池,有鸟名曰鹏。

初见《逍遥游》,是在图书馆中。封面上之上,一鲲在海边遨游,吞吐潮汐;一鹏在天际翱翔,气震穹宇。视线立即被吸引,取下这本书,便坐在一旁翻看着,那时尚小,只是看那些插图,不禁入了神。离去之后,脑中仍不断盘旋着鲲与鹏的影迹,日夜盼着有朝一日能见那鲲,那鹏。梦中也会见到那鲲鹏,翱翔于天,遨游于海,雄伟十分。

直至一日,有人告诉我,《逍遥游》中的一切,皆是虚无。我亦不解,为何虚无之物,还要编造来给众人看。日思夜想,却仍然不解,只得作罢。

渐渐地,《逍遥游》的影子淡忘在了脑海之中。

又不知几何时,老师在课上提到庄子,方才又想起了《逍遥游》。庄子堂堂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又岂会写无用之作?便又捧起《逍遥游》,细细逐字读来。

只见那一幕幕画面浮现在眼前。

鹏鸟迁徙,翅击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鹏鸟奋飞,旋转扶摇,直冲九万里高空。所见湛蓝的天空,那又可曾是它真正的颜色?天又是否无边无际?水若汇积不深,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用芥草作船,然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力若不雄厚,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鹏鸟飞至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便能迁至天池。

顿时恍然,庄子不单单描述了鹏鸟高飞,又容理于其中。

回家之后,我便把它放在枕边,每晚临睡之前便总是一读。汉末董遇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错的,《逍遥游》在我的脑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鹏借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向南飞翔,前往南方大海。麻雀却讥笑鹏鸟,这就是大与小的区别。那些才智胜任一官半职的人,看待自己时,其实也像斥鴳的见识。无论何时,能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就是须做到的所有了。

这便是《逍遥游》所告诉我的道理,抬眸,那本《庄子选》还静静在床头躺着。闭上眼,满是湛蓝的天,碧蓝的海,交于一处,海中是那鲲,空中是那鹏,却比当初见到的更加深邃,蕴含着庄子寄于其中的理。

渐渐地,我理解了《逍遥游》中的那个博大,美丽,壮阔,迷人的世界,更是这个世界之后所蕴含的哲理。

篇二: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申晨

在遥远的天际,云端之上,有没有鹏鸟在振翅高飞?

小时,见父亲的书橱里有本《庄子选》,出于好奇,便随手拿来翻阅。第一篇便是《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初识庄子,难懂其中的奥妙,只当一个神话故事。于是整天盯着云边幻想背若泰山的大鹏;来到海边,期望看见不知其修的巨鲲。不知哪天,得知这些都是编出来的,我不免唏嘘——假的,写出来做什么?神话故事嘛,我没少读,古怪的鸟兽有什么稀奇的?

时光如静静的流水逝去,我渐渐长大,读的古诗文多了些,眼界也渐宽。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何其伟大。在我脑中沉寂了不知多久的鲲鹏于是再一次浮现,这么伟大的智者,应当不会写无用的文章吧。

那《逍遥游》究竟是写什么?是写御风而行背后的哲思?是写人生的大风来之不易?是写小与大的差距?还是写渺小与伟大间差的是什么呢?

无法可想,也没的可想。这些离我太遥远了,何必去想这些晦涩难懂的道理呢?于是我的岁月落在了教室里,落在操场的绿茵上,只知今朝的欢乐,却不曾想明日的理想。

几度寒暑,我在无忧无虑中告别了国小生活。初入国中,我很不适应,成绩也下滑严重,正当我情绪低落时,老师在我的家校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又是大鹏,小时候读到的《逍遥游》中的大鹏,在我印象中就是这么一副了不起的模样,就好像班上的那些优等生,他们是天才,而我不是,我有什么资格与大鹏同语呢?可是他们的优秀真的是因为他们是天才吗?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才?难道《逍遥游》就是为了告诉我只有天才才能成功吗?

我内心的疑惑犹如一团雾气升腾而起,困住了我思绪,我想弄明白!于是我再度读起了《逍遥游》……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天之苍苍,竟有这样的鸟一振翅就是九万里的南天外。在旋风升起,振翅欲飞之前,是漫长的等待与成长。翼若越大,需要的风就越大,成长的时间也越长。或许是数年,数十年的孤独。

鹏鸟之所以是鹏鸟,不是大翼,也不是飓风。是一颗要强的,倔强的,无畏的心。鹏鸟一飞冲天,是因为耐得住寂寞,也是信念。它总相信,九万里的路终有尽头,没有越不过的山,没有能阻挡他的风雨。这是无畏的心,也是大器晚成的哲理。

麻雀之所以只是麻雀,因为对于遥远些的距离,它想也不敢想。人若是尚未行动,就被困难给唬住,还如何克服险阻?所谓甘于平凡,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困难的逃避。

人的心中不当生畏。心中无畏,有颗争强的心,并付诸行动,日夜如一,便有无限可能。人生在世,当志存高远,犹如鹏鸟,志在九万里。积蓄力量,坚守本心,然后得以厚积薄发,伴着风扶摇直上,一飞就是天际。

恍惚间,我忽然明白了庄子想告诉人们的这些道理。对于还处于人生起点的我,未来的路还很长,当志在千里,蓄积力量,厚积薄发,安能苟且于莽苍之间啊!

篇三: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顿云茜

没想到,儿时电视里的歌曲,在岁月的磨砺下,竟会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芒。

小时候,妈妈经常会在晚上给我放音乐。我原本对诗毫无兴趣,但是听着邓丽君以似乎有魔力的嗓音唱着《虞美人》,我也会跟着哼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子。当时的我仅能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种朗朗上口的诗句,丝毫不能理解诗人的愁为什么像春水一样呢,不得而知,只知旋律动人。

稍大一些,接触面更加广泛。再次读《虞美人》,便读出别样的风韵。那雕栏玉砌的宫殿,那似春水的愁绪,这些极美的语言使我感到心驰神往。那一字字的诗词,向我描绘了一个攀楼远望的背影,一个孤寂的背影。春风徐徐吹过他的双鬓,他的银丝似乎已经完胜了乌发。轻轻叹气,再一声,延绵不断,转而又哽咽。我通过注释了解到,李煜是南唐后主,国家灭亡后被囚禁于汴州。怪不得他的愁绪像水一样啊,也许就是因为他的苦难,造就了这优美的语言。

到了如今,我却感悟到了诗词中曾不被察觉的深刻思想。此时我再读熟记于心的《虞美人》,却感到了李煜那颗痛苦的心,他被迫推上了皇位,几年后便亡国,他本已跪下求过,作为一国之主,是巨大的耻辱。但不久之前,赵光义抢占了他的妻子,甚至让人把这个过程画下来,无耻的留下了《熙陵幸小周后图》,使他的妻子蒙受屈辱。他痛不欲生,整天以泪洗面,他在汴梁生不如死,忍受着亡国辱妻的人格污辱,郁郁寡欢,开始怀念起小时候在江南春色中任情奔跑,在宫中为起舞的周娥皇弹琵琶,和小周后在小亭中饮酒的快乐场景。当人活着压抑的时候,就会不自然的怀起旧来,而且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愁绪越积越深,他虽明知犯下了大忌,但仍书下了千古名词《虞美人》。诗词似乎带我来到了他的内心,与他共同感受那撕心裂肺的痛苦从“红锦地衣随步骤,佳人舞点金钗溜”闲适无聊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悔恨再到“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悲凉,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伤心欲绝。词在我眼中已经不是字了,更是作者血与泪的凝结。

从此,我爱捧着书本朗诵着优美的诗句,有些诗词我至今难忘,“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渐渐的,我理解了,理解了诗词的传世,不仅是因为语言优美,旋律和谐,更在于词作背后的血泪真情。阅读诗词,就是与作者面对面促膝长谈;次次翻阅,即是在一层一层嚼英咀华。

篇四: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王晨

从小,大人就教我背李白的《将进酒》。虽然有12句话,还有些我不认识的字,但它朗朗上口,完全不难背。其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几句诗让我一直觉得李白不仅有钱,还很悠闲。

上学后,老师教导我们:“李白有桀骜不驯的性格,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他身为‘仙’,总喜欢游历祖国山川,他喜欢喝酒,喝完酒就会写诗,他的诗意总会有股酒香味。”回到家,我又想起了《将进酒》,李白不是十分桀骜不驯吗?那他为什么会写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样的诗呢?这句不是写忧愁吗,怎么能体现桀骜不驯呢?

我仍然不能理解这几句诗。我本来就不太熟悉的李白,在我眼中又更加遥远了。

渐渐的,我长大了,几乎忘记了这首诗和幼时的疑问,只是将课本上要求的古诗和文学常识一一记熟。《将进酒》这首诗不在考试范围内,我也基本没有看过了。

直到那次我无意间听到老师们讨论这首诗,我幼时的疑问重新浮现于脑海。回到家,再拿起这首诗,我仿佛明白了什么。

将进酒这几个字构成了一幅“饮酒图”。在房间或餐厅中,外面黑蒙蒙的一片,喝酒抬头时,望见了自己那满头的白发,也许是自己的苍老,也许是自己的压力,他早就顾不上那么多,只知喝酒,饭店旁边的镜子里的李白的像仿佛已经写下了那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伤。雪,李白可能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白头,他可能会站起,对着镜子看看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他又坐了下来,喝喝酒,聊聊天,这时才突然明白,拿起刚刚倒满的酒杯,对着那洁白的月光。他不是仙,他想当官,可他的放荡不羁让他偏离了这条道路。

突然我也明白了,李白不是桀骜不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正如他的诗“借酒消愁愁更愁”。他也是这样做官被排挤,受了打击,只好叫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借酒消愁,来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让自己不再悲伤。

也许他只是人,并不是世人流传的仙。抑或他是是一个有世俗七情六欲的仙?他桀骜不驯,放荡不羁。他想当官可是他的性格不允许,他在官场被排挤,当了伪官,这也许才是仙的唯一一处不足吧!连仙都没有完美的,那李白呢?渐渐的,我理解了。

篇五: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渐渐地,我理解了

颜欣晔

一个身着一裘白衣,摘下官帽,留着长胡子的男子出现在我面前——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望着窗前成熟的青梅。

初读喜晴,不知其意思,只觉得它奇怪——那是我第一次见六言诗。但读起来甚是顺口,因此很快地背了下来。同时,诗中的春去夏来,时节转换也吸引了我。当时也因为对夏天的喜爱,觉得这首诗,定是很美,很美。

不知过了多久,《喜晴》这个名字逐渐被我淡忘,唯有诗中零散的词句还在我脑中。

后来上了国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诗词,它在我心中似乎更微不足道了。直到我们学到了《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的名字出现在我眼前,我才忆起曾背过他的某一首很美的诗。经过查找,才终于二读《喜晴》。

这时,浮现在我眼前的又是一幅别样的画面了:窗前掉落熟透的梅子,已成竹林的春笋,快速逝去的春天和接踵而来的夏日。而范成大也被我代入成诗中的主人公,种着梅树,夏尝青梅,冬赏梅花。春日里一直接连下着小雨,天放晴了却发现,已是晚夏了。整首诗很有韵律,我似乎在这时也进入了诗中,触摸着这不经意间的季节变化。

我不仅看到了那快速变换的美景,也感到了时间之流逝。一直在雨中的春,日复一日,似乎根本没过多久。

是啊,时间不也是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流逝的吗?总要看见那落地的青梅与翠绿的竹林,才会意识到自己荒废的时间。我把它抄在本子上,希望记住这优美又特别的诗。

现在,了解了越来越多诗人苦闷的一生,隐居的闲致,我从这《喜晴》中读出了别样的情感。他晚年隐居,而这样一幅淡雅清闲的画面,不正是他追求的吗?

那时,他慷慨赴使金国,预先秘密草拟奏章,长跪呈进国书。虽有大臣阻挠,他却依旧执着,乃至金国太子起了杀心。幸得越王阻止,范成大才逃得一命……

而这里,没有那令他失意的世俗官场,也没有想取他性命的金国太子,只有花木、虫鸟陪伴他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景致之雅,诗人之气节,尽在其中。

渐渐地,我理解了诗在我心中的意思,它背后的故事,诗人跌宕的一生,高洁的品质。每一次的品阅,都是我与范成大的一次会面。他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而那一幅春夏之图,更是深烙在脑海中了。

篇六:渐渐地我理解了九年级作文

王斯颐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的感觉来。

第一次读,我还是一个五岁的孩童,只是跟着妈妈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朗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当时的我还小,是完全不能理解诗的意境的,只是觉着读起来朗朗上口,逢人便展示一下自己会背诗的才艺罢了。

第二次读,我已是十岁少年,对诗的意思有了一点点的了解。觉得甚是奇怪:秋天,一个万物凋零的季节,怎可能比那百花盛开、万物复苏的春天更美好?秋天的枯枝落叶怎么与春天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相比?这是我一直不解的地方。

第三次读,我已是十二岁的少年。恍然间,对诗有了更多理解。是啊,秋天怎么不比春日?那碧蓝碧蓝的天空,那排着整齐的队伍、通体雪白的鹤,好似天上的一朵朵云,那火红火红的枫叶,那满树的硕果……这诗情画意的场景,怎不比春天?我意识到秋天是有两面性的,大部分人只看到绿叶变黄,纷纷飘零,却忽视了黄叶如同黄蝴蝶一样纷纷落下,像黄地毯一样铺满了地面。他们只看到春雷过后万物苏醒,却忽略了春雷的轰鸣声令人畏惧!秋天怎么不比春天美?其实,季节的美是不能对比的,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次读,已是今日。当我拿起厚厚的《唐诗三百首》时,我明白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感受到了作者刘禹锡的独具一格——即使被贬,仍然乐观——就和这首诗一样,彰显了秋天的独特的美。也许,这首诗也是刘禹锡的精神寄托吧。虽然已是秋天,虽然天气渐凉,虽然万物凋落,但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美不是么?欣赏当下,方显自我,不会一蹶不振。

我渐渐走进刘禹锡的世界,发现他是一个独特的诗人。他把秋日写得活泼奔放,无处不彰显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他被贬谪后的心境我无法体会,但是从这首诗来看,他乐观的精神却是我们最最需要的——面对眼前的失败不要放弃,或许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