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精选5篇)作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3.42W

篇一: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

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精选5篇)作文

“TD-SL”模式:“双减”下的智慧学习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____市____中学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在“双减”大前提下探究“TD-SL”模式,推行任务驱动下的智慧学习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智慧学习;智慧课堂;双减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快速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必须优先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改革,思想改革先行,模式创新为重。____市____中学这所农村薄弱完全中学重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重视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质量,用“TD-SL”模式来推行数字化教学转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问题与挑战

国小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为思想认识落后于技术发展,没有适用于大多数学校的应用模式。

(一)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战略。

____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行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战略,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教技〔2018〕6号文件)则是其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根据____大精神,依托改文件切实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二)中国小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

中国高校慕课(MOOC)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跨校际平台以及各高校的慕课平台。同样,线上数字化的职业与技能培训已经成了主流。

相对比而言,中国小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由学生主导的、主动运用的信息化学习,目前还不是主流。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端的数字化学习滞后呢?主要是观念和思想滞后,没有认识到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发展、对教育支撑国家发展起到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国小校际间发展不平衡。

北京五中等名校校园智慧教学(学习)系统有力的支撑了学校教学与学习活动,但大多数学校校园平台建设与学生校园利用互联网终端自主、互助学习的条件尚不具备。

(四)疫情前后线上线下教学存在断层现象。

疫情引起的线上线下教学是割裂和断层的:让学生线上学习,学生就是数字化学习的“高手”了;校园学习,学生端的“数字化”手段的“开关”一下子就关闭了——学生成了被摆布的对象。

(五)“双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下辅导需要信息化抓手。

“双减”需要将课内课下融合起来,课内课下都要有数字化学习参与,甚至数字化学习应该成为主要形态,尤其是课下学习需更要具备自主能力。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学生的课下辅导、自主学习是缺少辅助手段的——家庭基本上不具有全科辅导能力。只有学生养成数字化的学习习惯,形成必备的学习能力,自主式、定向式、自助餐式、个性化的的学习才能成为现实。遗憾的是,这个理想并未实现。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实施

用“TD-SL”模式来推行数字化教学转型,这是适用于中国小各学段的、各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其实,这种模式与其说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不如说是一种教学与学习的思想与意识。

(一)“TD-SL”学习模式的概念界定。

“TD-SL”模式,即任务驱动的智慧学习模式,由“任务驱动”(任务驱动Task-driven,简称“TD”)和“智慧学习”(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简称“SL”)两个要素构成。

“智慧学习”是扩大了的智慧课堂,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一体、线上线下结合,学生借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搜索、各种学习类APP等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社交类APP进行远程交流、讨论、点拨、微课讲解,促进合作学习,它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新样态。

任务驱动是在项目任务式学习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与高中语文新课标所提出来的“任务群”概念是相一致的,并且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法”和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型学习(教学)法”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学习始终要有明确的项目任务。目标明确,学习更会围绕主线进行,注意、意志等心理品质能得到加强,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概括来说,一切受明确而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模式都是“TD-SL”学习模式。

“TD-SL”模式是华南师范大学陈品德先生提出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简称“PO-SC”模式)[陈品德,任东丽。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与行动路线——结合若干真实案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12):3-9+17。]的普及版,是翻转课堂的升级版,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高效课堂的常规样态,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双减下包括课下辅导在内的全时态学习的进行。

(二)“TD-SL”学习模式能实现双减下教育数字化转型。

1、“双减”对于学习者的目的:提高学业水平质量。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提出:“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要依托数字化策略,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2、“TD”——任务驱动,能促进学生关注学习任务与学习质量。

任务驱动有助于以终为始“理解”式的“逆向”学习。维金斯认为,课程设计或教学设计应该是“逆向的”,应该是由结果导出而非由内容导出。维金斯还认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有机关联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也正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逆向设计可被看成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即预先设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其实,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学习过程流畅而高效,学习又何尝不是始于任务呢?明确且具有驱动作用的任务、完成任务效果的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在需求、动机、态度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

3、“SL”——智慧学习,能为学生学习搭建“支架”。

维果茨基的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进行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过程。我们对支架理论进行如下发展:

(1)支架。维果茨基认为的“支架”,是“围绕当前的任务,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的概念框架”。我们认为,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支撑学习的各种资源、已有的“图示”(皮亚杰语)等,都是学生的支架。

(2)学生中心论。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师生同为中心的混合式中心论应该更符合实际。

教学与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学情主导的,驱动性的任务、预期的目标、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置、嵌入式的评价标准等,学生是暗的中心,教师是明的中心,这些内容都是提供给学生的支架。

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中,教师提供、指导学生寻找、运用、积累各类支架,并规范建模与范例[胡忠礼,刘冬云。建模与范例:高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J]。中学语文,2022(22):80-82。],学生是主中心,教师是提供支架的监督、引领、促进、指导和帮助的中心。

任务驱动和支架提供,需要教师和学生协作完成。

(3)智慧学习。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是支架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智慧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解决方案。

4、“TD-SL”模式能有效实现“双减”的育人目标。

任务驱动使学生更关注学习和自身提高,成就动机更强,而智慧学习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二者共同为终身学习的人才、终身学习的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双减”的育人目标。

(三)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一:“TD-SL”的四步模式能促进“双减”实现目标——以《必修下戏剧单元群文阅读》为例。

具体的模式如下:

1、课前学案导学。

导学案就是具体的项目任务,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而具体的设置内容,又有大量的数字化元素,是智慧学习的具体体现。导学案就是支架,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赋能、教师与同学远程支持的方式,将课下变成课堂,实现教学评一体、学评测一体、读写评一体。导学案以练习册为主要内容,附加如下信息要素:

(1)周末,扫码学习戏剧知识微课,并网络搜索相关知识,发到微信群内:

(2)周末,利用《腾讯视频》或百度搜索引擎等搜索相关戏剧视频或电影网址,并发到微信群内,如:

《窦娥冤》电影网址:

自主检索本题材的京剧、地方戏曲、话剧等视频,共享到群内。

(3)周末,自主网络搜索3篇戏剧作品的全本以及相应的介绍与分析文章,发到微信群共享。

(4)周末,结合《同步练习》,用《迅捷图画》网页版制作3篇戏剧作品(节选)的思维导图。

(5)周末遇到疑难,可使用《小猿搜题》、《作业帮》等辅助学习,或用微信向同学老师请教。老师可以通过上传微课等方式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实现陪伴式、全程化教与学。

(4)学生完成学案,上传到《七天学堂》上;教师批阅,生成电子成绩分析表。学生查阅分析表和教师上传的答案,课前完成自评和答案订正、问题整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合作探究。

分组探究导学案,解决问题,归纳未解问题。

3、课中展示答疑

教师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用《101教育PPT》的投屏功能或用《七天网络》展示学生的答案与成绩分析,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建模与答题流程建模、答题格式建模,归结并记忆经典范例。

4、课中归纳“建模+范例”。

整理、修改已有的建模成果,保存在《微信-微云》或其他平台上。

(四)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二:用企业微信推行“双减”的智慧学习。

企业微信具有广泛性和熟悉性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智慧学习的平台,可以在直播功能、问卷调查、用“问卷星”考试、成绩量化分析、问题解决、资源提供、课堂教学等领域实现“双减”下任务驱动的智慧学习。具体内容详见论文《企业微信:双减智慧学习的助力器》:

(五)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三:用信息技术实现班级管理全域化。

数字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班级自主管理,能在纪律建设、学习建设、文化建设、家校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内容详见论文《班级自主管理,数字技术先行》:

(六)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四:IRobotQ3D虚拟机器人课程的开设

“双减”背景下,为了实现减负提质,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为减去采购实体机器人的成本支出,增加农村中学生学习机器人课程的机会。学校通过开设IRobotQ3D虚拟机器人课程,让教师提供项目式学习支架,以任务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相关内容详见论文《“双减”下的IRobotQ3D虚拟机器人教学实践研究——以“萌萌探险记”项目化学习为例》:

三、实践成效

____市____中学教育数字化教研成果稳居____所有学校的前3名,甚至第1名,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用课题研究带动教研。

(二)论文、赛课、课例、课件等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____中学2018-2020年度有关数字化的教研成果8项,2021-2022年度106项,合计114项,具体为:国家发明奖1项,论文发表9篇,国家级奖19项,省级奖(省教育厅、省教培院)43项,____市奖42项。具体内容,请查看“腾讯微云”的网址链接或二维码:

(三)信息化公开课/研究课(部分)如下:

近2年来,属于“TD-SL”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课不少于37节,扫描二维码观看:

四、案例创新点

“TD-SL”模式抓住信息化和任务群两个关键词,智慧学习模式探究居于前列。

紧扣“双减”主旋律,紧扣信息化,将“双减”意识扩展到高中,扩展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领域。

探究符合“五项管理”的校园教学数字化之路,将信息化学习放在课下,符合教育实际。

“TD-SL”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思想,由任务指向的需求、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和互联网技术赋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TD-SL”模式将数字化和会考、大学联考融合在一起,用“范例+建模”进行方法总结和能力提升。

五、反思展望

教育信息化要硬件条件和意识方法双线提升,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是基础和前提。

推行教育信息化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模式开始,由简入繁。

“五项管理”不等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不能进入校园,手机管理要重疏轻堵,重点要放在学生用移动终端辅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习惯是手机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中国小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要致力于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衔接,为数字化终身学习打下好基础。

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先从教师的意识开始,从构建模型开始,为此“TD-SL”模式在____市____中学应运而生。“TD-SL”任务驱动智慧学习模式对推行“双减”政策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巨大的作用。学校已经完成了模型的理论研究工作,处于推广的初期阶段,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悟道勇行,教育数字化转型道路必将会更加通畅。

篇二: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

以数据驱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加速

一、工作背景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持续加推下,________大学信息化发展聚焦转段升级、融合创新两个核心要以,深入开展学校数据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数据驱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加速。学校以“我i科大”智慧校园平台建设为重点,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打造智能融合体系,无缝融合对接网上办事大厅,推出全新版本的“我i科大”APP、PC融合门户。新版“我i科大”和一站式网上办事平台以融合汇聚的方式、无缝对接地呈现给广大师生,功能更加丰富、覆盖更加广泛,使用更加方便,构建了校园业务“统一入口、统一数据、统一消息、统一平台”的全新互动生态,为学生、教师、管理者等角色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一站式”服务。

二、工作举措

________大学数字化转型建设推进机制以数据为核心,整合调动校内数字化转型力量,统筹基于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与管理,在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也展现了数字资源的最大价值。________大学具体工作措施有:

1、多层级治理推进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管理落实

为了推进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管理落实,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布局,同时也为了日常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________大学在数字化转型管理中推行多层级治理工作,将数字化转型管理中的角色分为三级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能与重点内容罗列如下:

(1)校领导、网络安全和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战略定位、发展布局、机构职责和专题谋划等顶层设计;

(2)党政机关、数字化转型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业务归口管理、专项建设管理、信息平台搭建等;

(3)各级学院、直属机构、学术机构、群团组织、教师、学生、技术保障人员等是数字化转型的应用者、执行者、参与者和保障者。

2、强化流程管理

通过构建全校层面的统一化流程平台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效化管理,把流程开发与使用作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管理目标的主要抓手。一是为了有效避免各类数据填报的重复性、低效能问题,基于数据共享原则构建业务流程,基于不同的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访问策略,实现数据同步提取与共享;二是在流程表单内部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标准规范,在同类表单间、不同表单间互相借鉴影响,让数据标准逐步统一化,通过流程设计过程中对字段、命名、配置的具体设置对数据进行整理优化。三是强调流程基于管理目标与管理规范而建设,在具体业务依托流程的实现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并通过各环节审批权限设置实现不同权限范围内的审批协作与政务公开;最后针对不同管理需求的流程开发,在用技术语言实现管控的同时,一方面实现流程表单的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尽可能缩短流程路径、集约审批分类,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彰显数据的扁平化与精准化,实现流程表单的清晰明朗、简约全面、权责到位。

3、“注册管理”是数字化转型管理的规范集聚与推进创新

为了有效运用数据的系统思维理念与先进技术手段,让基于数据的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更加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________大学在数据治理工作中,强调“注册”管理,明确数据适用范围、用途方向,实现数据归集归类。对全校所有人员数字身份和业务状态的注册管理、所有数字化转型服务和IT资源管理、各类人员的数字化关系管理、各类信息资源的授权管理等进行了梳理。最终确定需要予以注册管理的人员范围主要包括:在编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外聘人员、各类学生(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留学生等)以及为学校提供服务的社会人员等,在实现类似于姓名、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等固定不变信息准确完整的同时,也授权职称职务、教学科研、进修深造等动态数据的及时更新,通过“数据确权”工作,落实各类人员的数字化关系管理、组织架构管理以及群组管理。

4、信息资源资产化、数字化管理

信息资产是一个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来组织和管理。将信息资产共分为网站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硬件资产、课程资产和服务资产6大类。通过制定各单位信息资产白皮书,签订网络安全责任书等手段,落实学校信息资产,并将其数字化,进而实现对学校信息资产的系统化管理。信息资源的资产化、数字化是构建学校数据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学校信息资源的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可以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工作成效

1、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建设数据“资产化”管理模式

学校完成了各部门数据确权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数据权限范围、职责范围,解决了学校数据冗余性较大及数据唯一性较差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数据在校内的有效流动,“一数一源”得到有效落实。目前学校学生权威数据和教师权威数据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学校90%以上信息系统已与学校数据资产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对接,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数据总量62271425条,实际数据表总量122张,主题服务数据目录49个,数据接口数量81个,数据范围覆盖学校教务、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一卡通、图书管理、国资管理等各个方面。

2、离退休人员及合作人员数字化转型管理

与离退休处合作,利用________大学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离退休人员数据的管理。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统一了数据标准、分配了管理权限、确定了离退休人员的使用权限;与教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院、后勤管理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保卫处、校办产业办公室合作对我校合作人员数据进行治理,规范了其注册流程,明确其数据使用范围、用途方向。

3、数据赋能,聚合智能服务升级体验,建立“大平台、轻应用”的基础服务架构

建立“大平台、轻应用”的基础服务架构,如下图所示:

“大平台”是指校级的数据平台、服务平台。它的基础功能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数据标准管理工具、服务门户、一站式服务大厅、流程引擎、消息中心、微信管控、组织机构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

“轻应用”指在利用大平台的强大支撑能力,在完全遵守我校数据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提供的SAAS化流程引擎、通用业务查询组件、数据采集器等功能,以可视化快速配置生成符合业务需要的,轻量级业务模块,起到补充和扩展业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复杂业务服务能力。

目前已实现学校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缴费信息、学生教务信息、学生辅导员信息、研究生导师信息、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党政职务信息、教师工资信息、项目经费信息、科研信息、教学信息等数据与网上办事大厅的汇聚共享,在“应用场景”的驱动下,形成“数据”与“服务”的双轮滚动,大大提升了网上办事流程表单填报及流程转交的便捷性。

4、建立教学大数据监测中心

通过教学监测中心、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移动监控平台的建立,与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实现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功能。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有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建立大数据中心,并建立数据清洗机制,经过深度机器学习,进行有效数据挖掘,最终能够能使数据可视化,完美实现专业建设可视化、课程资源分析、专业发展可视化以及预警等。

四、工作经验

以______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数字化转型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________大学实际,对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建议如下:

1、加强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统筹协调

进一步明确我校网络安全与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职能、落实“三员”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组织领导,加强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建设,保障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加强技术支撑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明确职责分工,共同保障________大学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对数字化转型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招标采购和实施验收,规范信息资产的新增购置、日常运维和更新替代,形成信息系统名录、数据资源目录、服务事项目录和信息基础设施清单。建立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完善技术、服务和质量标准,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间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作用。

2、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

新建信息系统立项应由数字化转型职能部门统一审核,落实集约建设、整合共享、安全保障等要求。规范信息系统互联网协议地址和域名管理,建立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授权的网络接入认证制度。建立信息系统名录制度,定期开展信息系统普查,更新信息系统名录,排查非本单位互联网协议地址和域名(双非)的信息系统,清理业务应用脱节、资源长期闲置、运维停止更新的“僵尸”系统。

3、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

制定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的统一规范,加强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和集约管理。推动统一开发管理,明确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推动统一用户管理,实现基于实名身份认证的集中授权和单点登录;推动统一运维保障,实现信息系统集中运维和安全防护。通过建设网站群和通用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的管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开发,探索以提供应用服务替代建设信息系统,为本单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促进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根据业务流和数据流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全面支撑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

4、提高学校数据管理水平

加强学校数据规范管理,完善学校数据管理制度,建立数据标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处理、开放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活动。基于数据应用和共享建立数据资源目录的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掌握学校数据使用情况;促进学校数据开放共享。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推动学校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共享审核制度,明确各类数据共享属性和范围,规范数据共享工作流程。探索建立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制度,简化数据共享流程,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强化学校数据质量保障。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制度,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规性、一致性。探索基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数据伴随式采集;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推动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通过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支撑招生计划、学生资助、安全防控等教育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通过促进教学数据和管理数据的汇聚和共享,建立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全面、精准地掌握学校和师生情况,为教育评价、“双一流”建设等改革任务提供数据支撑。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5、实现校务管理服务“一网通办”

全面梳理面向学校、师生、家长和校友提供的管理服务事项,精简归并不同层级、部门的同类事项,规范工作流程,形成办事指南。利用学校服务平台,推动管理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动管理服务“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间”,凡可通过共享获取和核验的数据,原则上不得要求用户提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探索建立信用承诺、容缺受理制度,最大程度减少管理服务前置条件、精简流程环节、缩短办理时间。

6、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明晰各方职责。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立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审计,优先选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以及安全性达到要求的国产化产品。全面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重点保护广大师生和家长,特别是学生的个人隐私信息。

7、完善监督评估

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监督评估机制。建立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整合共享、服务等重点任务纳入对各部门的督导评估。构建以用户为中心,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建立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积极探索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

篇三: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

基于OMO的数据保护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____学院是____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和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十四五期间,学校加速推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基于中台技术的数据生态体系。

一、工作背景

随着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不断推进,学校数据量和数据使用频次较十三五期间显著增长,学校现有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模式在数据支撑、数据保护、网络安全防护、应急处置响应等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如何确保学校数据资产的安全使用,实现数据保护与数据应用均衡发展,高质量推进学校各项业务数字化转型,成为了____学院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关键安全问题

(一)数据家底不清

数据底数不清、数据暴露面不清和数据保护着力点不清是学校数据保护治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已成为学校数据安全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性因素。____学院数据资产规模大,二级部门多,业务系统多,厘清数据难度大。此外,由于十三五期间学校数据和安全闭环未完全形成,导致数据治理只能把系统生成的数据通过业务部门定义的数据质量和安全标准在全量数据中心构建出来,因为不触及业务,在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检验方面也很难着力,从而使得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导致针对数据的安全防护难以精准实施。

(二)数据流向不明

十三五期间学校数据安全主要采用传统单点建设为主,围绕数据处理活动,进行了分段堡垒式保护,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但随着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应用的快速发展,学校数据访问形式变得多样复杂,数据使用频次显著增多,原有管理体系越来越难以明晰数据流向,有效建立数据关联,让数据有序、安全、可控的流动到所需用户当中。

(三)安全运营乏力

受限于机制体制等因素,学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人员配备不足,数据服务能力不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手段和能力薄弱。主要体现为:1。业务系统使用单位和设备运维厂商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机制为数据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现、分析、处置、溯源提供协同保障。2。缺乏专业安全团队持续对安全告警进行监测、分析、处置等闭环操作。3。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面对黑客日新月异的攻击手法,缺乏融合内外部安全能力持续提升自身应对网络及数据安全威胁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工作举措

为深入推进____学院数字化转型,提升学校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的保障与处置能力,遵循全域覆盖、厘清家底、统筹管理、团队协同、运营为王的一体化安全保障理念,学校于2021年9月启动了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新模式构建工程,构建基于OMO的数据保护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领导

1、机构建设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负责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学校信息化办公室设立了网络信息安全科和校园数据服务科,统筹网络安全和数据服务,整合运营力量、协调沟通专家团队,确保安全监测与事件处置形成最大合力。

2、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并颁布了系列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制度,并于适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包含:《____学院数据标准管理办法》《____学院数据确权管理办法》《____学院数据治理管理办法》《____学院网络与数据安全管理办法》《____学院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等。

3、团队建设

建立安全运营团队,在信息化办公室统筹管理下开展工作,按照“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指导思想,实现“动态防御,主动防御,纵深防御,精准防护,整体防护,联防联控”。设立安全监测组,负责对安全事件进行实时监测;设立安全分析组,对安全监测组提交的攻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攻击严重性;设立预警通告组,根据收集的威胁情报、上级安全通告、安全事件分析结果,发起处置通知流程并协调反馈;设立安全运维组,负责日常运维和定期运维工作,保障网络环境、平台设备,以及相关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开展系统安全检查;设立攻防渗透组,负责业务系统上线前准入测试、组织攻防演练、组织护网行动、常态化漏洞黑盒测试、安全脚本及接口开发等。

(二)协同推动

1、内部协同

(1)数据协同。建立灵活、高效、安全、稳定的数据交换平台,并基于其构建共享数据库,提供反映学校全面情况的数据信息。构建全局共享数据集,并形成全局数据共享的管理、维护、处理和服务机制,实现学校数据资源的共享、集成和高效利用。(2)身份协同。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和校级用户中心,提供多种认证方式,对用户进行统一权限分配,并辅以功能完善的全局权限审计能力,确保每个系统的数据访问安全。(3)校内单位协同。从场景应用视角出发,信息化办公室协同各业务部门,共同制定数据保护整体目标、总体方法、原则规范等内容,落实自身责任,协同推进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

2、外部协同

(1)对应用系统厂商开发的数据字段标准、数据访问接口等进行统一规范,要求系统厂商必须无条件提供系统对接接口,确保新建系统数据合规。(2)对硬件设备和安全设备厂商进行统一规范,要求厂商提供7*24小时的在线响应或线下驻场服务,确保安全事情及时响应处置。

(三)技术创新

1、数据治理驱动安全防护

结合学校数据现状,开展数据保护治理,对学校数据资产进行采集、确权、流传、备份、理解、分析和定位,根据数据重要程度和敏感程度不同,对数据进行个性化防护,通过数据安全服务为用户提供针对不同数据、不同使用者的数据管控手段,从而实现在适当安全保护下的数据自由流动。

(1)推行数据确权。梳理现有数据资产,确定校内数据总体情况,摸清全校数据家底。(2)制定脱敏规则。对重要数据进行脱敏操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数据服务。(3)建立申请流程。数据需求单位线上申请,经逐级审批后,最终由信息化办公室加密后统一授权,保证每条数据安全使用。(4)数据统一备份。实现数据统一自动备份,当灾难发生时,确保数据高效支撑系统恢复运行,保证业务连续服务能力。(5)统一访问权限。整合统一用户中心,确保人员信息数据的一致性,统一设置访问角色并授予对应数据权限,实现在系统登录、数据使用、密码找回等场景身份核验一致性,确保数据使用合规安全。(6)移动端应用安全加固。对学校专属APP“云上黄淮”进行定期安全扫描和定期加固,增强对恶意入侵的抵抗能力,确保移动端数据安全。

2、建立数据链监测及追溯系统

构建数据全链体系,可视化反映校内数据流动情况。从数据全景和数据全链两个维度展现不同粗细粒度数据来源去向信息,当数据出现问题时有源可溯,有据可寻。通过数据库细粒度审计与告警、数据信息资源分类目录发布与审批下载、API解析和还原等技术手段,对网络流量中数据内容进行监测,统一对数据流动进行分级分类标记和敏感数据识别,结合线下工程师和线上工程师的辨别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并有效追溯。

3、建立API数据调用审批与监测系统

(1)实现应用层和数据层分离,应用通过API接口审批方式访问数据。对全校已有的API接口按照主题分类包装到前端,构建API服务查询、展示、收藏、调用、申请、评分一体化服务模块,实现API在线申请和统一审批,确保数据使用安全。(2)构建API监测系统进行安全监测。通过对应用流量进行采集,解析流量中的应用API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实现面向API漏洞的攻击检测与防护、面向API数据的泄露检测,使API传输数据风险可视化、数据泄露可视化、传输行为可视化等,显著提升API安全防护能力。

4、构建OMO网络安全协同运营体系

建立基于OMO的安全协同运营体系,形成融合线上线下安全人员、技术工具、制度流程的一体化安全工作新模式。线下安全分析师利用学校内外网环境中的安全设备,针对学校数据和网络,实时分析处置告警信息;线上安全分析师利用线上服务支撑工具确诊安全事件,厘清事件损害范围,判定线下安全处置措施的有效性;以运营脚本驱动线上线下分析师深度参与监测、分析、处置、溯源的安全事件处置闭环过程,确保分析过程与安全处置完备精准。

(四)项目管理与实施保障

项目整体管理和实施由信息化办公室统筹负责,主要措施有:1。明确数据质量和网络安全管理组织,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责任人及数据质量管理专员;2。明确数据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营团队工作所涉及的数据标准与网络安全标准制定与优化、系统建设与改造、数据质量自查与校核、数据安全监管及考核评估、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等相关经费保障;3。对从事数据采集、检查、考核和安全事件监测、分析、处置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

四、工作成效

(一)实际应用效果

1、数据运转全程可监测

实现对10多个部门30+系统的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可视化安全监测。通过统计报表、作业日志、监控大屏等多种不同维度的监测手段,保证任何一个数据运转环节出现安全问题时,管理部门均可在第一时间发现。涵盖:(1)200+数据采集作业的实时监控;(2)11个数据子集、248个数据子类的7000万+数据变化概览;(3)7大数据子类脱敏管理;(4)40+API服务和22+数据目录服务的使用审核监测;(5)业务数据质量监测分析与质量报告定期推送。(6)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库100余个备份管理。

2、安全风险全域可感知

运营团队结合数据感知中心扫描工具,统计维护全域100+数据库及其账号、20+文件系统、40+应用、40+API接口等数据资产基础信息,从敏感数据位置、敏感数据总量、敏感数据类型、敏感数据便签、敏感级别等多个维度,梳理学校数据资产台账,构建学校敏感数据资产分布全景态势图。

基于资产台账和敏感数据资产分布全景态势图,数据感知中心采用分布式方式部署业务数据流量探针,结合数据库审计探针,对分散在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库及API接口访问流量日志和各类审计告警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对安全策略变更和数据库、应用、API等涉敏对象的敏感数据量、敏感数据类型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智能预测,生成敏感数据流动态势图。

数据感知中心对分布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数据资产安全告警、事件处置等指标数据,通过日志比对、基线异常、概率异常、行为链判别等建模分析,识别如账号风险、应用访问风险、数据库访问风险、用户异常行为风险、API安全威胁、DLP违规等不同场景的安全风险并进行综合呈现,形成数据安全风险态势图,从而实现围绕数据的分布、流动、风险的全域智能感知。

3、安全事件全程可闭环响应

通过OMO网络安全协同运营体系,对安全事件实现了7*24小时线上、线下资源有机融合,协同开展实时监测、联合分析、快速处置,每月平均采集接收事件3500多万起,经研判分析筛选出安全事件210多万起,处置高危事件10余起,有效解决了学校自身安全问题发现难、确认难、处置难、溯源难等四难困境,确保学校数据和网络安全。

针对安全事件,OMO体系采用一体化SADR(监测、分析、处置、报告)模式。首先通过前端探针动态监测感知,分析安全事件类型,归类后进行安全事件定级,然后交由二线分析师研判事件威胁程度,威胁较大时上报专家团队进行协同处置,最终交由一线工程师按照安全事件处置办法进行现场处置,安全事件解除威胁后形成安全事件报告,交由网络安全管理员进行留档,确保安全事件全流程闭环。

(二)用户体验

1、通过数据主题分类和共享权限划分,既保证了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数据,又能在系统设定的共享数据权限下在线完成数据申请调用,实现了数据使用的便捷性与合规性统一。

2、通过对数据使用申请的管理与审批,实现所有数据使用情况的在线审查,确保每一项数据合理安全使用,同时结合数据全链监测和API监测,确保数据使用安全可追溯。

3、通过OMO网络安全协同运营体系,依托数据保护治理工作的成果,能够持续、动态、闭环地开展日常安全防护和重要时期重点保护,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实战化安全演练场景,提高了师生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师生安全项目的经验。

(三)规模效应

____学院探索的“基于OMO数据保护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工作新模式,使学校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学校网络安全运营中心,融合了校园网、物联网、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业务安全保障运营,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可以大幅节省数字校园运维和网络安全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可取得安全保障的最佳效果。

项目的建成运行以及安全运营团队的落地,为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范例,也为我省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五、工作经验

(一)数据保护治理

应遵循数据保护治理战略层—战术层—战役层闭环建设。厘清数据底数,明晰数据安全问题,形成数据保护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时开展场景化数据保护治理工作,形成标杆效应,以局部战役性的数据保护治理撬动和推动学校全面的数据安全建设。

(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应依托先进的安全运营理念和安全运营团队,结合学校实际环境和安全工具,融合外部专业安全人员与工具,共同建设完整的威胁分析与处置技术堆栈,构建高效的持续监测、主动发现、闭环响应的安全事件处置响应体系。

篇四: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

打造数字教育“驾驶舱”助力智慧校园建设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国中校园教育教学研究的一大创新。我校为了提高校园互联性,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使学生从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式课堂中主动汲取知识,以入选“____省中国小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作为契机,将“智慧校园”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行整合,搭建了以智慧校园的可视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为基础,汇集教育大数据筑牢坚实的“数字底座”,实现学校全体师生人文素养与科技意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打造了一个以“智慧校园”为主,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具有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的校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字底座;国中课堂教学;教学应用

一、问题与挑战

(一)师资匮乏、教师老龄化、教学效果不佳

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平均年龄50岁)、优质师资力量匮乏;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集团化办学教学及管理团队跨校交流困难,师资不均衡、教研不同步、管理难同步。

(二)智慧校园软硬件条件不佳,教师队伍观念待转变

本校具备一定的建设智慧校园的软硬件条件,但此前应用效果不理想。缺乏整体、普适的考虑。由于师资队伍年龄老化,教学观念陈旧固化、教学模式落后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枯燥、部分课堂教学效果极差。整体上课堂教学模式急待更新,教学体系待创新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需进一步加强。应通过对本校智慧校园的深度改建,进一步推动国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三)探索智慧校园环境下国中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近年来国家逐渐将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基于信息化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设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增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为云计算、新媒体、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教学应用创造了便利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国中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推进国中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强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国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将有助于解决国中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能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促进国中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助推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及创新能力培养。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实施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积极搭建基于智慧校园的课堂教学平台,筑牢泛在汇集教育大数据的坚实“数字底座”,引进最新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优化国中课堂信息化教学条件,增强国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同步课堂、互动课堂、平板课堂、直播课堂、微课、课件制作等授课实践能力,激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基于智慧校园所拥有的实时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现场互动展示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与学的实效性,建设国中智慧课堂。建设并完善符合教情、学情的校本资源库,充实课堂教学素材和优秀信息化教学视频资源。通过先进的电子巡课系统,加强教学管理,使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更及时、全面、客观。整体形成智慧校园环境支持的多样化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二)问题解决的实施过程

1、探索起步阶段。

成立智慧校园工作室,详细制订智慧校园办学特色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统筹落实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确定名师引领的工作室辐射模式,进行初期教师信息化培训。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设备,设计智慧校园环境下国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方案,初步尝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并做样本试验反馈分析。

2、整合发展阶段。

学校入选____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培育校。积极进行智慧校园环境建设,进行教学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利用老旧设备加上蓝牙对接,吸音降噪,网段优化等技术手段,给老师打造一个便捷可用的教学空间。教室实现“班班通”,创建两个平板互动课堂,改造旧录播室一间,建设精品录播室和精品录课室,全面铺开实践“互动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在线平板课堂”、“微课应用课堂”等教学模式。我校创造性地将学校老旧设备进行整合和改造,将安防、广播、直播平台进行互通联用,打造了我校的电子巡课系统,落实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3、优化提升阶段。

学校校长成立____省卓越校长____工作室,重点研究信息化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建成并充实“校园信息化教学视频资源库”,利用直播、点播等功能,让学生、老师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规范并强化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输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智慧课堂、同步课堂教学设计比赛,获得可喜成绩。利用互动课堂、直播课堂等模式,解决学校师资匮乏的问题,实现“一带二”、“一带多”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三、实践成效

(一)搭建可视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搭建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进行教学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利用老旧设备加上蓝牙对接,吸音降噪,网段优化等技术手段,开展互动课堂、直播课堂、同步课堂、互动+平板课堂实践,实现骨干教师引领的“一带二”、“一带多”教学模式。

通过可视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提供的电子巡课、实时检测、课堂监督、数据统计与分析、现场互动展示等功能,进行不同教室或不同学校间的同步在线互动上课,构建数字化课堂,实现教师、课堂和学生的智慧评价,实现课堂科学精准管理。

(二)建构智慧教学新模式

1、骨干教师的“一带二”、“一带多”,在教学模式上创新实践。

互动课堂、直播课堂、录播课堂、平板课堂、同步课堂、在线课堂、微课应用课堂。通过更新升级的“班班通”设备,研究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互联网视频实时互动、智能录播、课堂智能感知,为学校智慧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2、发挥智慧校园的作用,为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强力支持。

通过智慧校园平台,能在各学科课堂上及时地调用各类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内容。通过平台资源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传授方式,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建立互动课堂、直播课堂等模式,解决学校师资匮乏的问题,实现“一带二”、“一带多”教学模式创新。

为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实践,鼓励国中教师积极参与同步课堂、直播课堂、互动课堂等各种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多样化教学模式。利用班级之间的教学直播和互动,形成“一带二”、“一带多”的直播课堂、互动课堂,解决本校师资不均衡现状。

“互动课堂”,由优秀教师“一带二”进行互动教学。优秀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平台和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进行互动和交流,两个教室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一名优秀教师的授课中同时进行,另外一名教师作为辅助教师的角色辅助学生进行听课学习。“互动+平板”课堂,授课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对另外一间非平板课堂教室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时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实现紧缺优质资源及大数据共享。

“直播课堂”,即利用精品录播室的直播功能,优秀教师的授课可面向所有教室直播,实现一个优秀教师带动全校所有班级或多个班级的授课。大体可归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由一个优秀教师精心准备的主题班会课可面向全校同时直播。第二种模式,针对教学难点或不易教授的教学内容,由优秀教师利用直播,带动全年级进行学习,科任教师在相应的教室进行辅助的双师课堂。第三种模式,优秀教师在全年级统一的时间,在录播间引导全年级的学生进行同步学习。依托学校可视化平台,学生可直观地看到授课教师的课件、板书、视频,清晰地听到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指令,并根据指令做出回应。同时在各种模式下的“直播课堂”授课中,优秀教师也可关注到所有听课学生并实时互动。

4、同步课堂实现不同教室或不同学校间的同步在线互动上课,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同步课堂环境中,两个教室的学生共同上课。课前,主讲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认真的准备,随时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同步课堂利于两间教室师生的互动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是依托“互联网+智慧校园环境”搭建的一种个性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一带二”的名师同校或跨校优质资源共享。

5、Pad构建数据化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师通过pad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情布置课堂习题,学生可以在pad上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在学生提交后即可通过pad数据分析实时了解学生课堂练习情况,及时检验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情况。通过pad的回答功能,对设定的检测练习进行布置,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屏幕实时出现学生的答题情况,例如,答题正确的名单和错误的名单通过数据图形直观展示,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输入习题的文字讲解,学生在课堂上也通过Pad进行测试,对于错误的习题,提交后能查询文字讲解,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节约了教师课堂辅导的时间。通过pad课堂实现了实时的数据化统计功能,教师课上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依据大数据进行针对性补缺补差。

6、直播、互动、平板、微课应用等课堂实践的操作流程。

教师可以和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进行互动和交流,两个教室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一名优秀教师的授课中同时进行,课题组还创造性地实践“互动+平板”课堂,实现优秀教师同时把握两间教室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实时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利用学校精品录播室的直播功能,让优秀教师的授课可面向多个所选教室进行直播,实现一个优秀教师带着多个班级就某个疑难课时或知识点的讲解进行直播讲授,例如,对音标教学有优势的优秀教师对七年级所有班级的新生进行音标直播课,学生反馈非常好。利用学校的微型录播间录制的微视频可以课堂教学中使用,可以将视频进行共享,其他教师也可以再次充分利用该微视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现名师课堂教学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直播课堂的教学模式可实现“一带多”的名师课堂,负责主讲的直播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授课,接受直播的教师需要辅助教师进行同步指导教学。由于直播教学的特殊性,直播教师应该使用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板书借助电子白板,以便接受直播教学的班级清晰地看到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直播课堂的缺点在于直播教师和多个班级的学生很难实现实时的互动。

教师借助可视化教育教学平台便捷地实现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起丰富实用的校本教学资源,利用直播、互动、录播、点播等功能,让更多学生、老师享受到优质的资源。平台的海量存贮、回放功能,为师生提供便利学习条件。借助教育资源平台丰富的校本及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随意调取,增加课堂趣味性。

(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

教师可通过公共教育资源平台、Pad课堂练习,课堂上发送给学生,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学生通过检测即时答案与解析进行反馈交流,教师通过查看在线反馈的作业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充分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再制定课后作业。教师也可课前进行学前检测,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标。另外,如果主讲教师在同步课堂面对的是两个班级的学生,为了关注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讲教师充分借助教育资源、在线测试等平台提供的智能测评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另外一间教室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反馈,采取“互动+平板”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等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让学生随时随地能通过微课、录播课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个性化培养。

(五)有效解决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及师资匮乏的问题

将智慧校园环境下的“一带二”的互动课堂模式运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了我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培养中青年骨干、实现师资力量均衡发展。将智慧校园环境下的“一带二”的互动课堂模式运用于会考备考,利于师徒协作式的团队备考力量的充分利用。平板课堂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数字化大数据分析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缩短教师为学生提供习题时及批改时间,方便教师进行数据的统计,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互动课堂、直播课堂的教学实践,实现一位教师能同时为多个班级授课。这些教学实践给我校沿循的陈化教学模式带来转变,也促使教师面对挑战,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创新实践。

(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影响带动了本校一批中青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快速提高。2020年12月,14名本校教师提交的8个同步课堂教学设计作品,参加2020年____省同步课堂大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比活动,获得2个省级“一等奖”、3个省级“二等奖”、3个省级“三等奖”;13名本校教师参加2019年____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培训项目第四阶段总结展示评优活动竞赛,获得1个市“一等奖”,2个市级“二等奖”,4个市级“三等奖”,6个优胜奖;本校教师还获得第十六届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国培计划(2019)——教育部中国小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教学信息化创新点大赛二等奖;吉星杯全国微课互动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____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评比获课件类、微课类均获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微课大赛优秀奖等各级各类奖项。

(七)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成为本地区智慧校园特色学校

学校受到新闻媒体、____省教育厅的关注与报道:2021年3月7日,“____新闻”对本校智慧校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报道;2021年1月11日,____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平台,以《“以点带面,百校示范!”____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初显》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我校可视化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直播课堂、同步课堂的教学实践,该报道于2021年1月12日同时被新____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发布;2020年12月17日下午,在____省中学卓越____工作室和范刚工作室联合研修活动中,____校长在研修活动现场通过远程直播,向来自全省各地的工作室成员校长介绍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国中课堂教学研究情况。2021年____省杨立功校长工作室、张勇校长工作室、包瑞校长工作室相继来我校针对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国中课堂教学实践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____校长以《可视化助推精准施策,大数据赋能创新培养》做了专题报告,引起了各工作室专家的关注,陆续各工作室的校长又单独带队到我校进行重点研修,自2019年以来我校已接待了____市第十四中学、陵水中学、文昌市翁田中学、____中学____学校等省内外二十余所学校及各级领导的观摩学习。

四、案例创新点

(一)探索出了基于老旧设备升级改造的智慧校园整合创新方案

智慧校园环境建设遵循俭、简原则,具备前瞻性、普适性、便捷性、延续性。兼顾插孔、布线、网络接入、互通切换等细节,改造升级可用的设备,在多媒体屏幕显示、快捷投屏,无线接入,虚拟空间等方面,运用蓝牙对接等技术手段,将教室打造成非传统、多用途、便于数据采集的学习空间。

整合老旧设备创新打造的可视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班班直录播,为实施三个课堂常态化提供便利条件。

建设校本资源库,利用平台便捷收录直播课、互动课和精品微课等视频、在线习题试卷资源等,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储备。

(二)基于智慧校园的国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智慧校园环境,强化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单一教学模式,开展互动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以此“三个课堂”为中心,摸索出“一带二”、“一带多”教学模式的成熟经验,整体推动国中课堂教学模式革新进程。

(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

在课堂评价上,依托智慧校园环境,实现智慧评价。利用平台采集的数据,进行教师、课堂和学生的多维度综合评价及精准分析,实现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始终秉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研究目标,在原有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整合、摸索实践。本着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老师的实用便捷出发的教育初心,将教育信息化做实做细做精,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缺乏数据支撑、集团化办学师资不均衡、教研不同步、管理难同步的困境。也让全体师生共享可视化技术带来的智慧成果,实现技术育人有温度、有深度。与此同时,也希望我校的经验成果在更多学校、教育集团起到示范作用,形成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信息化校园管理优秀案例!

篇五: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范文大全

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

一、工作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也像其他领域一样,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数据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到,并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资产。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教育数据建设给出了明确的规划和指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对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决策和部署,同时,结合《____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要求,开展了数据治理及应用分析为一体的平台搭建。

我校信息化经历了“简单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单一的业务应用、中期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数字校园整合集成”等历程,现在进入到高度集成、以流程优化和服务整合为主的智慧校园应用建设阶段。伴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与建设阶段相关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也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校信息化体系,并随业务发展存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在建设前期,由于技术、资金限制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出台滞后等因素,信息化的建设并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各业务部门只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发或引进独立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开发方式、开发技术、整体架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数据的存储也存在数据编码、数据结构、数据接口等不一致问题,导致数据重复存储,难以统一进行数据治理和管理,同时,各管理系统之间信息闭塞,没有利用数据资源的优势。基于这样的现状,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但没能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反倒增加了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难度,较大地减弱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便利性,制约了对信息化应用的探索,延缓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为此,____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于2022年正式启动了围绕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以及系列应用生态体系构建的相关工作。通过构建底层数据治理体系,建立专业的数据管理应用服务,形成一站式综合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业务数据的采集、清洗、存储、服务、监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和高效的数据应用服务。主要建设目标如下:

1)制定全校层面统一信息标准,规范数据来源,采用统一业务数据录入(产生)标准,保障业务数据的规范性。

2)建立全校统一数据中心,梳理全校数据架构,从全局上盘活数据资产,对整个智慧校园各业务领域的数据模型、数据关系、数据处理有清晰化的认识。

3)基于底层数据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应用及数据分析服务,梳理清晰的“数据流”,构建综合校情及特色业务场景下的数据应用,在数据应用层面深化数据治理服务。

最终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互享,带动管理结构优化、科研水平提升、办学质量进阶、学生管理精细化,助推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工作举措

(一)注重顶层设计,确立数据治理组织架构。

“凡事预则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关系着数据治理的成效。数据治理并非单一的技术问题,涉及全校多个业务部门和工作流程,甚至涉及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领导层面的关注,需要全校上下的通力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校级层面的管理组织架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级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对相关工作中的决策、权责、协调等方面进行明确和组织管理,保障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快速推进。

(二)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数据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做顶层规范和约束。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分别从数据的交换管理、质量管理、使用与服务、安全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适用于学校的数据管理办法,并由全校各部门遵照执行。

(三)统一思想,转变思维。

各部门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并重视,是高校数据治理工作最后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各业务部门对数据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我校在定期开展的信息化专题会议和日常的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中不断的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家的固有传统观念,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局面。促进学校各类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更好地推动数据共治共享工作。

(四)立足学校实际,分步骤实施。

数据治理及应用分析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的大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实施前期立足学校的实际,结合自身需要,认真对比分析了各个厂商在教育行业的技术、经验和案例。同时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借鉴相关高校建设和管理经验,完成我校数据治理的个性化需求和服务定制。项目实施中遵循以下工作机制:

第一阶段:摸家底。到相关业务系统管理部门进行需求调研,完成初始的数据调研工作,掌握数据资产基本情况,整理数据相关需求点、痛点、难点和未来所需亮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阶段:定标准。定标准是数据治理乃至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制定校级数据标准体系能够为学校信息化高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标准转为数据治理的检测规则,制度转为数据开发和应用的流程规范。

第三阶段:搭平台。建设数据中台,实现基础数据采集,标准、制度和权责落地的过程,通过数据中台的建设环节,将前两步的工作成果实现在线化管理。

第四阶段:质量监督、开放共享。通过数据治理完成数据质量的提升,完善数据血缘体系。

第五阶段:建应用。数据工作的服务目标是应用建设,应用建设又反哺数据工作形成闭环,通过建应用,对学校的各类角色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促进智慧校园整体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持续运营之道。基于数据中台建设和数据治理成果,学校的各业务系统、师生个人数据中心、站群系统、一站式服务平台、数据可视化系统均与数据中台打通,让数据走向应用、服务于师生。

三、工作成效

(一)学校建设了大数据中心,形成了全局数据视野。

大数据中心通过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主要工作数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数据可管理、可溯源,力求数据有效准确,构建符合教育部标准的数据平台,对外提供数据发布、数据应用服务、数据质量管理,让数据质量逐步提升。

当前,大数据中心集成了覆盖7个业务部门关联的10个校内校务办公应用系统共计263个数据表、4027个信息项数据,数据项注释率从原24%提升至90%以上,进一步明确数据含义,制定数据治理制度规范文件5份,最终形成139个数据资产表,业务数据涵盖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数据中心按照“一数一源”制定统一标准规范,为业务系统提供了数据共享交换服务,有效支撑了各部门业务之间的高效协同与数据联动,且全程可管可控,保障了数据安全。

1、统一数据标准消除信息孤岛

在数据标准调研和数据处理阶段,建立了10类标准数据集、20个数据类,34数据子集,165个代码集合,对来自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存储,打通信息孤岛,形成统一人员编号、统一业务表达(专业、人员类型、项目类型等分类方式)的数据资产集合,为学校后期数据综合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2、明确数据管理分工,开启自主管理

在数据权责方面,通过部门走访、调研,确定了校内权威数据来源和权威部门,明确了数据管理责任分工。通过权威数据来源的确认,达成了一数一源的目标,后期基于数据管理权责开展数据质量的提供工作;在数据管理方面,校级宏观数据交换链路、单数据的处理链路全部基于线上化自动生成和管理,数据质量问题、故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3、提供快速便捷的数据共享开放服务

基于整理的数据资产,结合部分个性化的数据服务需求,对外发布100多个数据清单为校内各单位、学院提供自助式、线上化的数据服务。截止2022年底,数据中台累计处理52次线上数据申请,覆盖校内7个业务管理单位的10个信息化系统和1个教育部中台的数据对接需求。数据资产交换共享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且全程可管可控,保障了数据安全。

2022年5月25日,我校被列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的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名单。通过数据推送较快的完成了教育部数据中台要求对接的表单。

(二)打造“个人数据中心”,让师生心中有“数”。

通过打造“个人数据中心”,汇聚师生个人数据资产,按主题域并分层级展示个人在校工作、科研、学习、生活等相关过程与成果数据,提供统一、便捷的数据查询界面,解决数据跨系统查询问题,并支持个人数据纠错和补录。

从管理角度出发,不同角色数据查看权限不同。比如相关部门负责人可掌握相应数据资产的汇总情况,从而更好地辅助科学决策。招生老师也可以更便捷地掌握新生的各种数据,做好新生在校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和场景联动,确保校园安全可防可控。

(三)搭建“一站式”师生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

一站式服务平台兼有收文、发文、工作督办等办公一体化功能,打通了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对业务的梳理、优化、再造、公开,实现服务治理;通过对数据的共享、利用、纠错和反哺,提高大数据中心数据质量;通过碎片化轻应用实现对长尾业务的敏捷支持,实现IT治理。服务治理、数据治理、IT治理三者共同推动学校的数字化转型。

(四)数据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中心治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分析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有了保障。“数据可视化”提供了自助敏捷数据开发能力,当前学校围绕教师、学生、科研、资产等主题做了指标统计与展示,未来可依照学校各级管理要求,灵活调整展示内容,并与学校PC门户、移动门户打通,让数据呈现“即在眼前,又在手边”。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需要依赖学校指标体系建设,将“业务数据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决策、服务管理;数据可视化将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四、工作经验

数据治理项目建设通过上下同力,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信息应用推进和数据安全的相互制约

在日常应用中,过于注重信息化的应用普及便捷,暴露出系统过多、信息安全管理滞后、系统运维不及时、个人隐私保护不强等风险,制约了应用的进一步优化和推进。因此,做好行政和业务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同时加强学校师生个人信息安全的教育和防护,避免因噎废食。

2、数据质量管理和提升的困难重重

切实提升数据质量是高校数据治理的根本目的,在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之余,如何最终让缺失的数据补起来,让错误的数据改过来,是数据治理项目收尾的最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环节。于信息化处来说“我们不生产数据,我们是数据的搬运工”,数据来自于师生,来自各业务部门,如何推动全校重视数据问题,参与解决数据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二)下一步改进举措

1、增强队伍建设,成立数据治理领导小组。

团队技术力量不足是高校信息化部门普遍面临的困难,对数据治理而言则凸显的更为厉害。要对数据治理的成果持续维护就需要拥有专业的数据管理技术人才,与外部专业的数据公司合作,形成合力,在保障数据治理工程有效推进以及数据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提升团队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理解能力。

2、充实信息化管理队伍,集思广益

信息化管理队伍人员有限,难以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动员全校所有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数据治理工作中来。不但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数据服务,还可以丰富数据应用的成果。未来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

一是与教务处联合举办数据分析应用设计大赛,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优秀的创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战操练情境,达到历练学生、服务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优秀的作品在创业学院进行孵化,参加校外竞赛或以微服务的方式为全校师生服务。

二是积极探索数据治理与应用科研课题,让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进来,从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的角度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利用,如通过知识图谱、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运用,挖掘深层次数据关系和价值,为学校发展提供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