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精选20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91W

篇一: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精选20篇)

说起苏州的节日,除了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最热闹的就属于元宵节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元宵节是苏州人尤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想体验“原汁原味”的苏式元宵灯会到山塘街是个不错的选择。

山塘街的元宵灯会十分热闹,整条街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山塘街的民居都挂上了灯笼,给山塘街的夜色增添了几分亮色。民居旁边的石路上挤满了人,一排排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纱灯、宫灯、纸灯、走马灯……五颜六色,装饰精美,让人赏心悦目。河面上也很热闹,一艘艘小船来来往往,船上也挂着红色的灯笼,尤为喜庆。两岸的倒映在水面,使得整条河都亮堂起来了。横跨这河面的一座座桥,桥上人来人往,尤显得这个节日的热闹。

山塘街元宵灯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在元宵夜,苏州妇女早有“走三桥”的习俗。她们一般会挑名字吉祥的桥来走,如寿星桥、吉利桥、太平桥……我走过了纹祥精致的寿星桥,饱经风霜的吉利桥,后又走上了太平桥,望着远处,心里也祝愿一切都平平安安的。走完三桥,我来到一处摆放很多花灯的地方,正看着一个走马灯,灯的四面画着山塘街的水墨画,画的很好,就像把这里的景色全搬进这幅画里。灯的下面还挂这个一个纸条,上面下着一个灯谜“社会在发展(打一个《水浒传》里的人名)”我立马想到了,是“九纹龙”史进,就这样边走边看边猜谜,乐在其中。

月亮升空,犹如白玉盘。这时,远处烟花四起,在上空绽放,绚烂多姿,美极了。看着此情此景,心中喜悦。

元宵节不仅营造了团圆喜庆的氛围,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篇二: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徐瑞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这一天,按照家乡的习俗,人们都要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葫芦、系五彩绳……

又是一年的端午,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清早,一家人就忙活了起来。除了最重要的黄米,还可以适当的放一些红枣、肉丁、蛋黄等辅料,为粽子增味增色。准备工作过后,我们就开始操练起来。妈妈第一个动手,她拿起三片粽叶,握紧后两手交叉一卷,形成了一个“小漏斗”,盛了两三勺米,再把红枣往里一扔,将剩余的粽叶一盖,拿起绳子一绕一系,一个饱满的粽子就包好了。看着妈妈不费吹灰之力就包好的粽子,我也跃跃欲试。

我照着妈妈的样子,卷出一个完美的漏斗,自我欣赏着:“我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只看妈妈做了一遍就学会了。看,多么完美的漏斗!”接下来,就是大型翻车现场。我自信满满地盛了一勺又一勺黄米,又塞了个蛋黄进去,把粽叶盖下来,用绳子缠好,我使劲一系,“哗-”粽子里的米和蛋黄全洒在了我身上。刚才的神气劲儿被一个粽子砸的烟消云散。不行,我是不会向粽子低头的。我又重新把“大炮”对准了粽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开始向妈妈请教,经过一番虚心学习,我又和粽子开启新一轮大战。

我先给粽子洗脑:“粽子啊,我的好粽子,你这次要听话哟。”终于,洗脑成功了,我的第一个粽子新鲜出炉!我开心极了,蹦蹦哒哒地去找妈妈,让妈妈给我们拍照。随后,它就一股脑儿滚进了大蒸锅里。

这就是家乡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端午习俗。

篇三: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祭灶神

叶楚灵

我国每年春节,一般都是先从祭灶拉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每逢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祭灶,说是为了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如意。

中饭吃完后不久,奶奶就开始擦洗厨房。只见奶奶手拿洗洁精和抹布,把厨房里角角落落都擦洗了一遍,以便于晚上祭灶神。

每到这个时候,我也要祭灶,奶奶会把我和爸爸妈妈都叫来祭灶,第一次祭灶王时侯我看到奶奶煮了好多菜,望着这一桌子的菜我馋得咽了咽口水,正要伸手“拿”一颗水果时侯奶奶发现了,啪!奶奶狠心得一拍,我一脸疑惑的问奶奶“为什么要煮那么多菜,而我们不能吃”,奶奶说:“今天是个大日子!天上的灶王爷要向玉皇大帝报家里的事咯!他吃够喝足,才会讲好话,这样我们家来年就更风调雨顺的”。

我们便和奶奶一起走上了祭台上,奶奶把菜都放上了祭台,奶奶给了我们每个人三根香然后点燃,奶奶先上祭台拿着三根香双手轻握着,奶奶嘴里念着词,但我们不清楚奶奶在说什么,应该是在说佛语吧,随后奶奶朝着灶台上的灶神爷画像拜了三拜然后插上香,再三拜,就这样我们每个人一个一个地来拜着,拜完了祭灶王爷的环节也便结束了,奶奶说:“灶王爷已经升天了,你们可以吃祭灶果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祭灶神。它应该是奶奶那一辈不可缺失的生活仪式感吧!你听,它在诉说一个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重视家庭的故事。

篇四: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吴祯

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恶残暴之际也会吞食村民,闹得人心惶惶,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它似乎害怕红色,人们喜出望外,于是到了大年七年级——年兽出没之时,家家户户点起红灯,穿起红衣,守岁,后来也渐渐有了放鞭炮的习俗,这便是春节的来源。

说到春节的习俗,其中最让我开心的便是春节时包的饺子,一个个小巧玲珑。但要吃到饺子,自然得自己做了,我不是做饺子的行家,我妈妈可精通十八般菜肴,每当她(包出)一个个令人馋涎欲滴的饺子时,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哥哥擀面的技术恐怕算的上是“江湖第一人”,左手(拿)面,右手拿擀面杖,就这么擀了几下,一个又圆又大的饺子皮便已做好了,我也尝试过擀面,可惜(擀)出来的面饼没形状,又厚又重,可说是千姿百态啊。

接着便是下饺子了,想着煮完了饺子就可以品尝那美味可口的饺子,我的眼睛恐怕也要变成饺子了。下饺子也是需要“武功”的,我功力尚浅,无法无法做到似爸爸那般炉火纯青,也在不断进步,爸爸常夸我很有天赋。

下完了饺子,到了我擅长的领域了,那便是品饺子,我可说是饺子美食家,对饺子的好坏一吃便知,妈妈包的饺子格外好吃,先把饺子加成两半,饺子刚出锅会烫,为了不烫伤口腔,我通常吹一吹再吃,只觉那饺子的又鲜有香,只吃的我魂飞天外,如痴如醉。品完饺子,便开始大快朵颐,吃的好不痛快,恐怕一顿也得吃了有20个朝上了,才肯罢休。

我家乡的习俗实在太多了,但最令我欢喜的便是吃饺子了,在吃过成千上万外面别人包的饺子后,我还是觉得只有家的味道才是真正好吃的。

篇五: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当我瓜瓜落地的时候,就与这片故土结下缘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家乡都有自己的习俗,但是每个家乡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但我的家乡有些习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在我们这里,有两个习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第一个是在每过春节的时候,爷爷或爸爸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在过年这几天中,不管早饭还是晚饭,在还没吃饭前,爸爸或爷爷就会拿来几个碗,把炒好的菜夹一点分别放在碗里,再往碗里倒一点酒,盛一点饭,放在堂屋神龛上,点上香,然后爸爸还拿来了很多纸钱让我们烧,过一会儿,爸爸又把刚才点好的香分别插在厨房灶上,后来才明白这是家乡一个祭祖习俗,每当过比较重要的节日,就会像这样来祭拜。

还有一个习俗是我听奶奶说的,已经流传很久了,有可能只有我们这里才会有的,那就是我们这里嫁女时的一些习俗,就是新娘在出嫁时,新娘会跟自己的母亲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哭,她是这样哭的:“叫声爹来叫声娘,不孝女儿嫁他乡,谁来照看爹和娘。天上星子颗颗挨,女与爹娘要分开,养育之恩重泰山,割肝孝敬都应该”。哭了爹娘还要哭兄弟姐妹,哭的内容是那么的朗朗上口,每哭一个亲朋好友,他们都会给新娘一个红包,在还没出嫁前,新娘要穿上父亲或母亲的鞋子,当要走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弟弟交换新的鞋子,新娘把事先准备了一个红包给弟弟,这场婚礼也就算完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哭嫁,是我们这里已经流传千年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真是意义深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非常的有特色,这些习俗给我的家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篇六: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冬至一到,家乡荣昌的春节就在做准备活动了。我们自然也有事,那就是——做红豆腐。这可不是拿去给什么神仙的,只是哄哄自己的舌头罢了。

这红豆腐是用老豆腐做成的。老豆腐被一口气切成若干一寸长短的立方体,放在竹片做成的架子上,让它吸满新鲜空气。放置半个月左右,再去探望他,老豆腐的身上已经穿上一套“衣服”(豆皮),而且长出了一些“寒毛”。这时,就可以将它们送进白酒里,让他们享受一下泡“白酒”的时间。浓浓的酒香,配上豆腐本身散发出的特殊香味,融合成一种令人陶醉的香气,窜入人们的鼻子里。

等着豆腐泡完澡,再给它来个全身理疗,裹上辣椒面,再关一天禁闭。第二天,散发着浓浓酒香的东方奶酪——红豆腐就做好了。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当然,不只是做红豆腐,还要做艾粑,这可比红豆腐麻烦多了。

首先,要精选山坡上散发着宜人香气的野生艾草叶,用破壁机打成酱,再让面粉团充分吸收艾叶酱中的精华,与艾叶酱充分融合,变成一个绿色的面团团,再将他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粗长条。将清洗好的另一种宽阔的叶子,精致地裹住艾粑,再整齐地放入锅中,小火慢蒸一小时,蒸至艾粑松软。这样,香甜可口的艾粑就出锅了。超长拉丝,甜甜糯糯。

年还未到,我们全家就这样忙得像一锅开水了。累是当然,汗也在流淌,可大家的脸上仍然荡漾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旧的一年在忙碌中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在美食飘香中缓缓走来。年夜饭自然是美味可口的,但这也不只是味蕾的刺激,更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像红豆腐一样红红火火,像艾粑一样甜甜蜜蜜。

篇七: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山西,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

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在这一天里,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花绳。而这些习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时候一次戴花绳的有趣经历了。

那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端午节,妈妈从街上买回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绳。花绳,又叫五彩丝,也叫五色丝,是由五种颜色的细绳编成的,很漂亮。妈妈在我的手腕与脚腕上戴上花绳。许久后,我心生疑问,便对妈妈说:“妈妈,在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带这种花绳呢?”妈妈对我说:“古时候,这种绳子是由五种颜色的细绳编成的,并不像现在这么多颜色。而这五种颜色也代表着五行,据说可以避邪。”那时我不懂,又问:“妈妈,邪代表什么呀?”妈妈又说:“就是不好、不正义的东西,你长大就明白了呀!”“哦,原来是这样……”

端午节后的一天,下雨了,妈妈便把我的花绳丢在水泊之中了。我又不懂了:“那么漂亮的花绳为什么要丢在脏水里呀!”妈妈说:“顺着水流走,代表着烦恼与忧愁都漂走了。”“那我一定会很开心了。”“哈哈……那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啊?好吧!”

后来我们还吃了粽子,粽子里放着江米和红枣,还有花生米。吃的时候放点儿糖,甜丝丝的,可美味了。那种味道令人留恋,让人怀念。后来我才得知端午节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华民族风俗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特殊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篇八: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快乐的气息。许久不见的家人如今也是齐聚一堂,欢乐是如今的主题。鞭炮、对联、热闹,齐乐融融。2021年的春节,我更期盼。盼啊盼啊,今天终于盼到年三十了。

贴春联。我和爸爸、哥哥一起来贴爷爷买的最吉利、最发财、最致富的春联。爸爸拿出了贴春联专用的强力胶,爸爸按着春联,我和哥哥小心翼翼地把胶喷了上去,爸爸轻轻地用手从上面缕了下来。贴“福”字的时候,爸爸还告诉我“福”倒着贴,我还问爸爸“福”为什么要倒着贴,爸爸和我说,“福”倒着贴是证明“福”到家。不一会儿,我们就把春联贴好了,整个大门上看上去眉开眼笑。

放鞭炮。春节少不了鞭炮,我们买了各式各样的鞭炮,有圆圆的手榴弹,像一个大西瓜,有蓝蓝的母鸡下蛋,像一块儿圆圆的泡泡糖,还有霸气的加特林,像真正的神舟九号,为了更热闹,更精彩,我们决定晚上一起放。

拜年。最令我高兴的是拜年,吃完饺子,首先,我和哥哥先给爸爸妈妈磕头,爸爸妈妈给了我和哥哥大大的红包,然后我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去给爷爷奶奶磕头,爷爷奶奶给了我一个厚厚的红包,我打开一看是500元,我高兴的蹦了起来,急着对爷爷奶奶说新年快乐,谢谢爷爷奶奶,我看着爷爷奶奶开心的笑着啊,最后我和哥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给自家的长辈磕头去了。

今年春节让我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春节,我特别开心、快乐,高兴!

篇九: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各地区各民族过年的习俗都不尽相同,我的家乡灵宝,汉族过年的习俗大致是这样的:

进入腊月,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大人、小孩都在为过年准备着。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腊八粥里有黄豆、绿豆、江豆、花生、小米、大米、红枣和饺子,放在锅里煮熟后,再把同时准备好的浇汁(豆腐丁、胡萝卜丁、白萝卜丁、调料)浇到盛出来的粥上,放到院子中间准备好的桌子上敬天神。之后,才和家人一起吃。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家家要包饺子,买糖瓜。晚上,要送老灶神升天。全家人要把准备好的对联贴在老灶神像的两边。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老灶神面前的桌子上,摆上糖瓜之类的祭品。全家人还要在老灶神像前,烧香,行礼,最后把老灶神像揭下来烧掉。

过了腊月二十三,人们就更忙碌了:杀猪、宰羊、买菜、磨面、蒸馒头……

到了除夕这天,人们忙着打扫卫生、贴春联,而且每家的门口都要放上一根挡财棍。人们还要煮饺子,年夜饭做好了以后,要把新请的灶神贴上,贴好后,还要敬神,放鞭炮,最后全家人才一起吃年夜饭。吃完饭后,长辈会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这一夜,人们还要熬夜,称为守岁。

大年七年级,在敬神和放鞭炮后,全家人开始吃早饭。饭后,人们就开始相互拜年,互致新年祝福。

从大年八年级开始,人们相互走亲戚,拜年。

到了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家家要吃元宵,门上要挂灯笼,小孩也要提着灯笼,聚在一起比比谁的灯笼好,玩得可开心了。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六,年就过完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篇十: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还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各地的人们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说到家乡的习俗,那可就多了:元霄节时的滚汤圆,清明时节吃的青团,以及四果汤、绿豆饼、土笋冻、桔红糕等等许多特色的小吃,还有惠安女、浔埔女、火鼎公婆等各种泉州特有的民风习俗。其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闽南地区最普遍、流传最广泛的习俗—拍胸舞了。

人流涌动的广场上,一群赤着上身的舞者头戴一个特殊的,用稻草和红布条编织围成的草箍,下身穿着绑着黄布条的红色长裤,表演者会以身体部分的拍击发出声响与节奏,独特的舞蹈特色更显出了一种粗犷、古朴的舞蹈遗风来……

说到拍胸舞,就不得不提它的特别与珍贵了,拍胸舞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直到2019年11月才正式被列入非遗名单。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等,极具代表性又广为流传或许是它成为闽南地区文化标杆之一的原因。虽然拍胸舞是民间的文化,但也被称为“东方迪斯科”,各地不同的舞蹈变化以及它是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因此被称作“活化石”。

如果追溯着拍胸舞的历史渊源,从宋元时期就又存于世上了。起初,拍胸舞是小部分留居城镇的原闽越族人发明的,他们通过表演族传的舞蹈沿街乞讨才得以生存下来,而到了几千年后的现在,拍胸舞已经成为了一种庆贺活动时的表演了,它现在真真正正地活在了家乡人们的记忆中。《海丝情韵》的剧目中就曾有过拍胸舞的表演,生动体现出闽越族先民们的原始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

家乡的习俗千千万万,都是祖国历史上的一颗颗闪耀的明珠,在让文化逐渐交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把它们好好地珍藏,保护起来呀!

篇十一: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正月十六行通济

“行通济,冇闭翳”。行通济的习俗始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现在这一习俗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地区,并成为这里的年度盛事。

前几年的正月十六,我们一家都会早早地到通济河边,拿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随着涌动的人群由北向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幸福美满、顺顺利利。

但今年的行通济,与以往截然不同,却别有一番风味。因为疫情原因,“行通济”变成了“分批行通济”。“人越少,越多宝”这句俗语真的没错哟,在行通济的第一站就看到了许多灯谜,其中“历经几百春秋,广东的年度盛事是?”把我给难住了,站在身旁的“万事通”外公笑而不语,拉着我往前走。随着喜庆的音乐声熟悉的通济河又映入眼帘,我想我知道答案了——行通济!走过一排排公益商店,便到了通济桥。以前过桥时只觉得好玩,可这次过桥我就惊奇地发现了桥的两边楼梯数不一样。桥头是九级,桥尾是十三级。我不解地问外公,外公告诉我:“‘九出十三归’在以前是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却以十三元赎回,既反映了佛山早期依靠典当兴盛发展的历史,又表达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原来如此啊!外公还告诉我:“广东人性格平和,节庆也爱图个好意头,人们在行通济时买风车和生菜并把它们带回家,取顺利、生财之意,如果生菜在途中被丢掉,象征着这个人来年不会发大财。”我感触颇深,等疫去花开之时,我定再好好体验这有趣又有故事的佛山习俗。

“通七堡之游行,济万人之往来”。这次行通济我不仅了解了行通济的历史,更希望到来的2021年大家幸福安康、和顺美好!

篇十二: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扬州市,我的家乡过小年有贴窗花,贴对联的习俗,当然,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最隆重的习俗就是“祭灶王”。

关于灶王的传说,我也不知道太多,更多的是我妈妈告诉我的。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街上当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堂底下烧死了。玉帝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就把他封为了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就上天汇报人间的事情,大年三十再回到灶上。所以,人们为了祈福求顺,常常在灶王像两边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送灶这一天,要大扫除,俗称“掸尘”。在这一天,妈妈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锅盖上都能清楚地显现出妈妈的笑脸。这些也许是做给灶王爷看的,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点好话罢了。我们这儿送灶的送灶饭,有点类似超市里卖的八宝粥。送灶的麦芽饼,为的是灶王爷吃了黏住嘴,到了玉帝面前说不了家里的坏话。

过小年我们不仅祭灶王,还贴窗花,贴对联。窗花的内容有各种动物、植物等,一些手巧的老年人说不定会教自己的孙子孙女剪窗花,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窗花不但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家家户户必贴春联,寓意新的一年有美好的希望。新年新气象,作为中国的颜色,红色的春联将每个家庭都带进了过年的气氛中,十分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些就是我们扬州老家过小年的风俗,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

篇十三: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按照我们鄂尔多斯的习俗,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来祭祖祭神的,用各种干果熬成的粥。

过了腊八不久后便是除夕了。除夕是春节里最热闹的,我们的除夕是大有讲究的,中午要吃吃顿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在下午,家家开始备年菜,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一整天炮声不断,到了夜里,炮声更是响亮,每一家都灯火通明。都吃着八大碗,到了晚上8点,春晚也开始了,这段时间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过了12点就要下锅煮饺子了。小孩子们站到锅旁,看着锅里的饺子,口水都流下来了。大家嘴里塞满饺子,只为吃得一枚硬币,让下一年好运不断。

熬了一夜岁。人人早早的起床开始笼火,人们穿的厚厚地开,看太阳的初生象征着新一天的到来。爸爸带着我和妹妹放炮,爸爸说是在催太阳快点出来。等到太阳在半山腰时,熊熊燃烧的大火与太阳融为一体。

过了七年级我们就要过初七了,也就是小年,小年这一天是家家团聚的日子。人们都回家乡看望老辈人吃团圆饭。

过了初七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这天可热闹了,大街上都是人,人山人海,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彩灯高照,鞭炮齐鸣,我们最喜欢的元宵节。需要走九曲黄河阵,还要给神仙磕头,你有几岁,就磕几个头,磕的越响越好,为的是乞求平安。

过了元宵节就是2月2了,俗话说的好,2月二龙抬头,没错,这一天就是要理发。为的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时候春节才算正式结束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子们该学习的学习。

篇十四: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舌尖上的中国》曾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是的,说的就是香肠、腊肉。这些味道是我的家乡重庆过年时不可缺的年味儿,是记忆中家的滋味,灌香肠、熏腊肉也就自然成了重庆过年的一种仪式、一种风俗,重庆人碗里有了香肠腊肉,才叫过年!

又到了一年年尾——重庆大街小巷、村头村尾灌香肠、熏腊肉的时候。家家户户阳台上无一不用晾衣杆挂满了腊肉香肠,看上去喜庆无比,浓浓的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站在外婆、外公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好奇地看她将新鲜猪肉绞成肉丝,加以配料调味拌匀,接着套上“肠衣”,最后均匀地分成一段段,打好结后用一根绣花针放掉多余的气泡和空隙……和家人一起准备香肠是年味儿的开始。

灌好香肠,也不能忘记熏腊肉。飞速发展中的重庆过年年味儿最浓的,除了香肠,非腊肉莫属。当腊肉挂起,熟悉了味道入口瞬间,那种俗世的热闹和烟火气又回来了。“重庆的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外婆一面用各种材料熏制,一面对我说”使腊肉从鲜肉到加工再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能让肉就不坏。“”哦,所以用橘子皮和柚子皮熏制是为了这些啊!“不错,而且这样还能使得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外婆耐心地继续讲到。原来一块腊肉也有这么多学问!

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到了香肠腊肉可以摆上餐桌时,春节就正式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块儿,享用这独具一格的地方美味,满是年味儿的浓厚气息。

篇十五: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在这里,有好多别具一格的习俗。

在这里最有名的习俗,当然还是过年。

每年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贴好对联。对联就是贴在家门口,或者家里的墙上。都说“福”字要倒着贴,因为有一个寓意就是说:福到了。

除夕那一天,上午现在家里看会电视。下午,便包饺子。到时候,自己的亲人就回来自己家里吃饺子。那一天晚上,就会坐在一起,拿着手机一起在微信上发红包抢红包。晚上,便坐在各家的沙发上,看春节晚会。第二天就忙了,男的去各处拜年,女的去净土寺烧香。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就坐在家里,看电视。每年,大家的儿子,就要在神像面前摆上一桌瓜子糖果什么的还有一些佳肴。然后烧香磕头。

每年的小孩子都能收到很多的压岁钱。男孩给长辈拜年才可以收到压岁钱。

中午吃大餐,吃大餐也要讲究规矩。菜最重要要有鱼菜、豆腐菜。为什么要有鱼菜因为吃了鱼菜就会年年有余、豆腐菜就说都福都福。

除夕过了大年七年级过了。八年级就应该去老家给姥姥姥爷拜年,那也很有意思。

过后,便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的由来便不再多讲。那一天,大家晚上都会在一起吃煮元宵。吃完元宵也不能歇着。都去看灯。那一天路上都会有来来往往的人去看灯。

十六那一天晚上,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那一天晚上,在村子里,大家都要在一个地方生起火,站在火堆旁边一起聊聊天,烤烤火,都说烤火很是个讲究。烤烤头不头疼、烤烤肚子肚子不疼。总之烤哪那就不疼。

十七那一天,人们就又开始忙了,大家就又去工作了,小孩子们也就上了学。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篇十六: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清明前后,我们家乡人在吃食方面上有个习惯——做艾粑。

我们家的人又开始做艾粑了。首先,我们要找到良好的艾叶,春天,尤其是清明节至端午节,艾叶又鲜又嫩,是最佳的食用时间;然后,我们把艾叶切碎,放入开水中煮烂,之后,我们把足够的糯米粉放在一个大盆里,妈妈说:“放糯米粉时一定要注意,要把糯米粉堆成一座‘火山’,然后把煮烂的艾叶放入‘火山口’中。”放入艾叶后,我们加上水和糖,便开始搓揉。谁知,妈妈来了一句:“馨乔,要不你来试试?”我本就想做,既然妈妈说了,我便拉起袖子开始揉捏糯米团,可现实和想象是两码事,我一搓,那糯米团便粘到手上,妈妈说:“搓糯米团时要注意,要把糯米粉抹到手上后再搓,才不会粘手。”我斗信半疑地试了一下,真不粘手了,很快,一个大糯米团被我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搓出来了,妈妈说:“做的不错。”我不敢得意,忙问妈妈:“接下来该怎么做?”

“你看好了”。妈妈熟练地拿了少许糯米团,搓成了一个碗的形状,在里面放上准备好的材料,然后一捏,封口再压扁,一个艾粑便做出来了,我不由地惊叹一声,然后又有模有样地照着妈妈的方法去做。20分钟过后,艾粑终于完全成形了,又过了30分钟,艾粑便出炉了,我一看,可真漂亮啊,一个个都是翠绿的,而且闻起来,还有艾叶淡淡的清香,我忍不住地拿起一个,“啊,烫。”我手中的艾粑闻声飞起,好在我身手敏捷,接住了它。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把艾粑吹了吹后,咬了一口“啊,可真是太好吃了。”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说:“那当然,而且艾叶还有祛风除湿的作用。”我尝着自己动手的成果,得意洋洋地笑着。

到现在,提起艾粑,我还忍不住回味它那香甜可口的味道。

篇十七: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603班王海萌

姹紫嫣红

春风拂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朗诵者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我们又迎来了传统的节日春节,

每年春节,回到家乡,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过节,浓浓的年味,弥漫了整座城市,从这天起,我们开始买吃的,用的穿的,喝的,我们广东还有一句俗语,年二八洗邋遢,到了腊月三十,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大扫除,每家的阳台,燕子都挂满了,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床单衣服,大扫除后,每家每户都会开油锅,炸饺子,蛋散用来压年,但,我们过年一定会做的食物,有词用糯米粉做成后,再用菠萝叶贴为,底座瓷的种类有很多,菜包糍,薯包糍,寿桃糍,灰水糍,艾糍等:……;意寓人们工作和生一年比一年提高了。

吃完早饭就开始迎新春贴春联,大年三十,家每户都开始对春节做好准备,做好美味的团圆饭,一起观看春晚,大家的祝福都碰在了酒杯里,夜里热热闹闹,灯火通明,鞭炮烟花声不停,到了十点,家乡的鞭炮就开始响个不停,一直在等正月七年级新年的到来。

正月七年级早上吃完饭,全部人都会去拜祖先,好求人民冤家幸福,万事如意,拜完后,大人带着小孩去各个亲戚家拜年,临时饮料,各种东西都当新年礼物送,还要放四米长的大鞭炮,大人和亲戚聊得很其乐融融,小孩们玩的很开心,但是我们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红包,再跟叔叔阿姨道声谢谢。便掉头跑去看看里头有多少钱?

院子里的柳树,随着春风吹拂着,春节慢慢的就结束了。

篇十八: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你听到这句诗词时,那么春节就在慢慢地靠近我们。虽然春节有很多的习俗,但是我们家的习俗却与众不同。

在春节那天,我和许多亲戚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电视上的春晚。在十一点左右,“战斗”开始了。首先是小姨姥,我们把红包推过来,推过去推过来推过去,两个人像是两个太极大师一样在那里手舞足蹈,可是最后红包还是推给了我;接下来是婶婶,她的动作非常敏捷,把红包一下子塞到我的口袋里,就快速地跑到了另一个房间。

最后,是一家之主,爷爷的红包。我们互相对视,爷爷手拿红包,突然就向我冲来,我灵机一动,一个转身躲过了第一波“攻击”。然后,爷爷使用了大招:耍赖,他把红包塞到我的兜里,然后说:“孙子,你别跟我抢啊,我一激动再晕过去!”这一招术可是让我一败如水,只能装着红包,扬长而去。可是,爷爷没有想到,我早已制定好计划,准备把红包塞回到爷爷的包里。我小心翼翼地进入爷爷的房间,准备把红包物归原主。可谁知爷爷在角落埋伏着,又对我造成第三波攻击。最后,我的书包里就装满了红包。

到了两点左右的时候,我实在是忍不住了,眯着眼睛躺到了床上。突然,奶奶把灯打开,她把最厚的一个红包放到了我的枕边,我疑惑地看着她,又看了看那个红包,说:“奶奶,你要干嘛?”奶奶笑了笑,给我讲了讲红包的来历,听得我津津有味,感觉一下子变得精神起来。

奶奶又笑了一下,说:“红包是你拿来辟邪的,而不是你拿来炫耀的!”我点了点头,就睡了。

在欢声笑语中,太阳升起来了,春节过去了。但是我们家乡的那些习俗,却一直记在我的心里。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有趣而又美好。

篇十九: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也有一些不一样的习俗。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夜饭,大街上到处是酒肉饭菜的香味。在我的家乡,年夜饭中还少不了一盘圆子。据说,这种圆子的做工非常精密,需要把肉、蒜、姜都切碎成丁,然后搓成一个个小团子,放进淀粉里滚球,最后开水下锅,捞出来放凉,就可以蒸着吃了。桌上还会有一盘饺子,吃饺子寓意来年财源滚滚、平平安安。看着这一桌子菜,闻闻这满桌香味,真是沁人心脾,使人垂涎三尺。

吃完了晚饭,父母的亲戚们就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似的。而我们小孩则会去放鞭炮。拿着过年前准备好的鞭炮,来到街上,一边点,一边看。鞭炮真是多种多样,有的像一朵白花,有的像一棵小树,还有的像一个火箭,真是无奇不有。回到家,我们全家都会在电视上收看《春晚》。到了午夜十二点,我们还是一点睡意都没有。

不知不觉地一觉醒来,年就到了。正月七年级这一天,女人们通常会去走访亲戚,给他们拜年。而男人们呢,就会去祭祖,去悼念死去的亲人们。在我的家乡,如果正月七年级下雨打雷了,就必须在正月三十再过一次小年,只是不用那么正式罢了。

这天晚上,我则会给爷爷奶奶、亲戚朋友们叩头拜年,这样还能收获压岁钱,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

再过两天,到了正月九年级,春节就开始收尾了。不过,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还会吃一次元宵,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阖家幸福。

打这以后,大家就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孩子们去上学,大人们去工作。

听了我的介绍,你想不想来我家过一次年呢?

篇二十: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年蒸

过年的时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在我们常州,进了腊月门,喝过腊八粥,家家户户就要准备“年蒸”啦!年前蒸好包子一类的点心,存放至节日期间享用,这就是“年蒸”。

过年前几天,外婆开始制作包子馅,一般会做豆沙馅、萝卜丝馅。外婆用铁锅熬煮豆沙的时候,豆沙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泡,有时还会有那么几滴从锅里“激动”地跳出来,飞溅在墙上,留下若干个暗红色的斑点。豆沙不停地在锅里翻滚,变得越来越浓稠,香味也随之发散开来。外婆一关火,我就迫不及待地用筷子蘸了一点,用嘴使劲吹一吹,放进嘴里一抿,真甜呀,一直甜到心里。外婆笑着拍拍我的头,说:“真是个小馋猫,也不怕被烫到。”外婆还做了萝卜丝馅,里面加了猪肉,开洋,黑木耳,光听听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和妈妈各捧着一盆馅来到包子店,这里的师傅会帮我们加工包子。只见他们熟练地包包子,蒸包子,蒸汽从蒸笼里逐渐上升,周围白茫茫雾气腾腾的一片。包子出笼了,师傅打开蒸笼,空气中顿时弥漫着热气和包子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包子,虽然烫得我只能两手交替地拿着,却也总舍不得放下。咬上一口,豆沙清甜细腻,流淌到嘴中,真是太美味了,比超市里的冷冻包子好吃多了!一个下肚,我还没吃饱,就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妈妈,妈妈一边把包子放进竹匾,一边又递了一个包子给我,说:“别着急,慢点吃。”我答应了一声,喜滋滋地品尝起来。吃完两个包子,我心满意足地和妈妈抬着竹匾回家了……

在家乡的长辈们看来,只有自己亲手做的包子才有家的味道,才有年味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蒸”,吃得放心。“年蒸”它代表着新年讨个好彩头,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表达了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