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10篇)作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8.1K

篇一: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10篇)作文

《三顾茅庐》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第十四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封他为军师。次日,刘备请孔明调度军事,于是孔明命关羽、张飞、关平和刘封四人领军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来果然如孔明所料,曹军与夏侯惇大败而逃,于是刘备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首先他思维缜密,刘备想打败曹军,于是孔明就给他出主意,在曹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军等人一道便可放火,这个计谋无疑是绝妙的,而且放火的地点选在密密的芦苇荡里。这说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军。

其次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个地方都安排了军队和埋伏,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曹军被消灭得更多、更彻底,也是为了不让曹军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更好的确认了曹军无法反扑的事实。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什么。这说明孔明先生会分配人,所以这回刘备才能圆满取胜。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却是孔明先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学习。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把所有事情细节都要考虑到:a做PPT,b汇报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相应的人做对应的事,这样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以后我还得多看《三国演义》,因为这样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学到更多智慧,这让我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

篇二: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罗贯中。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流传千古:“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前,想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军师。前两次诸葛亮军不在家,第三次时,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刘备终于成功地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刘备不厌其烦的去找诸葛亮,并且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午休,这是多么高尚、谦虚、礼贤下士的品质呀!这让我想到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杨时和刘备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去学习。以后在学习中,我也要有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品质。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不谋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观。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从不骄傲自满。当刘备请他做军师时,他便说:“待成功之日,自当归隐。”体现了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他身上这种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充分的告诉我:做人要有谦虚好学、不慕名利的品质!

篇三:三顾茅庐读后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玄德经人介绍,得知诸葛亮有学识才能,便于拜把兄弟“关张”二人带礼前往隆中拜访。至此,一来便走了遭……

在此番故事,共有四位重要人物。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在本文中,刘备是一个心怀天下,以仁义著称的一个求贤若渴之人,他深知一个好谋士对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故抱着恳切的心态去请孔明出山辅佐。足以证明一个人想成功,肯定少不了贵人相助。

再是关羽,开始他认为大哥礼仪太过,有失风度。故不屑于诸葛亮,但能隐忍。这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太过于表现,要学会等待,做一名“忍者”。但其人太过傲慢,最后兵败荆州,又遭吕蒙等人伏击,被孙权俘虏,死于孙权之手,这说明了为人不可过于轻视他人,骄傲是失败的一大因素。

然后是张飞,他想以麻绳缚来诸葛亮,也是个有头脑之人,但过于暴躁,颇有豪侠风范,冲动时便不顾一切,后被手下夜袭而死。这向我们译释了“冲动即魔鬼”的道理。

最后是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刘备以国事拜之,诸葛亮就以国事与其论之。诸葛亮尊敬的不只刘备、刘禅,而是“汉式室正统”,他是以天下人的态度去对待刘备父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尽心献策导致他并未培养后人。这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其思维。他人在茅庐却心向天下,这说明关心国家大事不只是领导者的职权,更是千万普通百姓的职责,万众一心才是稳定国家命运的战备方针。

《三顾茅庐》不仅是刘关张三人在拜访诸葛亮,更是我们探求真理的美好标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篇四:三顾茅庐读后感

每当我翻开《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就会被它深深吸引。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他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于是他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刘备,他诚心诚意,求贤望渴。你瞧: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要知道,那时候,刘备已经是一个有名的大将军了。但是,在离诸葛亮的住处很远的时候,就下马了,可想刘备对诸葛亮有多么尊重、敬佩。因为刘备在草堂下等了诸葛亮足足六个小时呢。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

这个故事中,最聪明的就是诸葛亮了,他雄才伟略,智慧过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见到了青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

故事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张飞,就在刘备要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张飞就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表明了张飞性格的急躁和粗鲁。我只想对张飞说:“张飞啊,张飞你差点把你大哥的好事给坏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刘备、诸葛亮,别像张飞那样,急于求成。从故事中,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篇五:三顾茅庐读后感

却说人存于世,不可不语,不可不与人交往。然故交谈亦生学问云,曰:“社交”。论“社交”如何,早有先人做榜样供研学矣。

《三国演义》中一则《三顾茅庐》不得不提。

文中玄德虽为“汉室末胄”,亦自称“涿郡愚夫”,与孔明初见即为“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其言语间有意谦逊与恭敬,即于无形拉近距离,或曰为拉近距离所做无形铺垫矣。孔明亦明了,就玄德语句亦谦恭叙礼,不失风度亦不贬低玄德亦示己高明。仅交谈第一回合间即可看出玄德心意之诚,孔明城府之深。

故鄙见交流之学问,一曰:“谦恭而不逾矩。”

若玄德高调造访,谅孔明亦不会追随之;又若玄德如以往三顾茅庐,但初见既要阿谀奉承至诚惶诚恐,更也要令孔明大失所望。另孔明若则自然而然地接下夸赞,并要自以为高居其上,定要令玄德心下弃之,似与寻常追名逐利的官僚政客并无二致。

此则可见,“不逾矩”其重要性。

两人叙礼毕又饮茶,自玄德再三恳切求教,孔明才成竹在胸地论其天下之势焉。并且当真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令人叹而服之。其为玄德指路的语言更要委婉却不玄幻。足见孔明水平当真足具“卧龙”之智也!

故二曰:“腹有城府,且才不轻易外露,乃高人之交流也。”

孔明若始及高谈阔论,则难保不会要给玄德留下“孔明年轻气盛,不够稳健”的印象云云。故《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卧龙”这个角色的智谋也要黯然许多。

由此亦可见,胸怀开拓,稳健求胜更为交流学问之难点。现世多数人皆坦率,恕不如有所保留更为上策。

此即鄙见之交流学问。其语言文明何其壮哉!

篇六: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他曾挥写出千万人为之流涕的《出师表》,他自贬官职,自降一格,可我更喜欢的却是一篇占了全书短短几页的小故事——《三顾茅庐》。

在这之前,我曾认为刘备只是一个在关键时刻泪流满面的男子,直到书页缓缓打开……

我仿佛身处绵绵山间,松林、小溪、茂竹,景色秀丽,看见三人骑马同行,其中有一大汉张飞嚷道:“那诸葛亮耍什么公子脾气,这次他要是不来,我用一根绳子……”“三弟,休可胡闹!”刘备斩钉截铁,眼神充满着坚定,“汝不尊人才,你回去罢了!”画面一转,那茅庐还隐藏在远处山林中,刘备急忙下马,徒步而行。终于他的诚心打动诸葛亮,成功请他出山。

轻轻扣下书本,我不禁敬佩刘备,不像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抵触交加。我们面对比自己才能高的人,应该谦逊请教,做事、学习要耐心执着才能有所作为。

篇七:三顾茅庐读后感

在这次寒假,我看了许多本书,但其中我最喜爱的书还是《三国演义》啦!下面就让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吧!不过要说到这本书里最好看、最有名的篇章,我认为那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了。

《三顾茅庐》里讲到了主人公刘备为了完成复兴汉室大业的理想,诚心诚意的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的故事。书中记载了刘备在第一次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的仆人告诉他,诸葛亮不知去哪里了,或许三五天,或许十天半月才有可能回来,刘备便只好带有遗憾离去。

第二次刘备去邀请诸葛亮时,刘备派人打听到卧龙先生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当时正是寒冬,还下着大雪,张飞阻拦刘备说:“现在正是军队在打仗,改天再去了。”但刘备却坚持要去见诸葛亮,当刘备、关羽和飞三人来到茅屋外,却发现只有卧龙先生之弟诸葛均在家,诸葛均说:“二兄诸葛孔明昨天出去闲游了”。因为又没有见到诸葛亮,张飞和关羽认为诸葛亮是故意不理睬刘备等三人。张飞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他们。

第二年早春,刘备第三次去了卧龙冈,路上遇见诸葛均。诸葛均说:“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将军可以一见。”当刘备来到卧龙冈时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一个时辰后才醒来,刘备就在寒冷的门外等了足足一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

我读了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诚意,要诚心诚意地去做,遇到困难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篇八:三顾茅庐读后感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去请诸葛亮当军师的经过。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只好扫兴回去。第二次再拜访,张飞提议让武士去,不用亲自去,但刘备拒绝了。去到诸葛亮家中,诸葛亮还是不在家。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被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于是答应成为刘备的军师。

刘备的坚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他也还是要坚持再去拜访。而且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他不让武士邀请,认为这样没有诚意。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庐门外等候。

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没有的。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想骑。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求了好久,他们才同意给我买。但因为我才学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会骑自行车。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应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我以后做事绝对不能轻易放弃,要像刘备一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篇九: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千古绝唱,其中的趣味无限回味,这节故事中,罗贯中用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点,未用一丁点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活动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刘备的角度来说,他在求贤,所以态度要非常非常真诚,而这表现在为诸葛亮三天吃素,两次登门不遇还再努力求见,这告诉我们请人帮忙更要表现出自己的诚意,这样才能接近目的。下一个就是刘玄德的尊重贤才,在关云长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时,刘备反驳他说:“昔齐桓公为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用典故来说明诸葛亮才学之高,自己求贤之真诚,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刘备的目的,他不像刘表、曹操等一般东征西讨为谋权谋利,而是心系天下,一心为民,救民于水火之中,刘备具备了一个领袖,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人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他就是诸葛亮所寻找的明君。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他在选君,所以心理防线很强,仔细想想,他一介布衣草民,天天种地,却对天下大事如此了解,他真的是不关心天下事吗?并不是,他在分析每个人,哪个人可以归附,可以追随。他很想被请出山,所以当刘备来请他时,他的内心激动而又充满着顾虑,在他和刘备的对话中明显感觉到他内心的提防,但总是以顺理成章的理由十分委婉地拒绝,足以见他的谨慎智慧。而当他真正放下戒备时,真是伯牙遇上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足以可见诸葛亮所寻的明君就是刘备,而刘备所寻得的贤才就是诸葛亮

真诚、坚持和心中所想,才是做人办事的正确态度,而这其中必须包含着语言的艺术,言行一致方可实现理想。

篇十: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