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自然 > 

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精选5篇)作文

栏目: / 发布于: / 人气:6.96K

篇一: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

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精选5篇)作文

两扇竹窗敞开着,窗外是一片湛蓝的天空。一个少年在屋内,抬头仰望着天上飘过的,由小驾驶员驾驶着的一架架纸飞机,看着他们在空中慢慢飞翔,越飞越远……这是《愿少年乘风破浪》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张插图,画的是一位正在成长的小小少年。

《愿少年乘风破浪》是汪曾祺先生写给孩子们的一本成长书。书中,汪老梳理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从童年到晚年的成长之路。

汪老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娶回来一位姓张的继母,继母对他很好。汪老的祖父是前清末科,父亲喜欢乐器、画画和刻章,为人随和。汪老的家乡是一个水乡,到处是河,靠坐船去各个地方。河水一涨,高及屋檐,邻居们就忙着救人。战争爆发后,在战火频仍的艰苦环境下,汪老仍坚持到西南联大求学。书中,他用一篇《跑警报》,以自嘲的口吻,描写那一段岁月。他还回忆了与师父交往的逸事,尤其是与良师益友沈从文先生之间的情谊。几十年的成长足迹,以洒脱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

我读汪老的书,已经有三年了。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喜欢汪老笔下诱人的美食,后来才慢慢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闲适从容。我一直不知道的是,汪老的人生竟然也有如此的困难挫折,而他都一一面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愿少年乘风破浪”这句话出自汪老国小时的一句校歌“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也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强大的力量。

从小喜欢音乐的我,为了能够让音乐从我的指间流出,捧起了一把二胡。三年级的一次琴童比赛,我进入了学校的华乐团。从进团的那天起,我心中便有了一个梦想:坐在乐团首席的位置上代表学校参加一次比赛。几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着,琴弦在指尖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记,再慢慢变成厚厚的茧子。终于,六年级的一天,首席聘书发到了我的手上!那一刻,我的心砰砰直跳,那是心愿将要实现的一份激动,而我也因为半年后的市区艺术节更加努力练琴。直至比赛的前一个月,老师告诉我艺术节延期三个月,那时我已升入国中,所以我不能代表国小华乐团参加比赛。这个消息来得这样突然,犹如晴天霹雳,我一度怀疑当初是不是不该定下如此的目标。

《愿少年乘风破浪》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学习二胡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成长的路一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路一定不能只有美好,成长的路定会面临磨难和艰难。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而成长的脚步不能停留。我要学习汪老的乐观向上,把二胡拉得更好,不再仅仅为了参加一场比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只要保持这份热爱,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收获成功。

就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日后的我,必将乘风破浪!

篇二: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翻开汪曾祺的《愿少年乘风破浪》,乘上边缘泛黄的纸飞机,明灭之间,多少困顿,多少潇洒,既有宜家宜室之时的其乐融融,也有穷困潦倒之际的百转千肠。岁月带走了他的青春、他的年华、他的激情、他的梦想——可唯独没有带走的,是他那如赤子般澄澈透明的心。他的心深深嵌在历史的河床上,被流水岁月冲洗得越发清明透亮,闪射出熠熠光芒……

童稚之心塑自我

站在汪家大院中,抬头仰望:天上飞着的,是汪父扎的飞燕风筝和蜈蚣风筝,一个红得鲜艳夺目,一个绿得生机盎然;树梢上挂着的,是汪父糊的兔子灯,灯内烛光轻轻闪烁,照亮了小院。

其父亲也时常捣鼓半日竹条,做得一盏花灯,只为孩子们开心;或是搜罗许多乐器吹奏,并用近全新的琵琶,去换取据说声极好的脏污琵琶。汪父曾言“多年父子成兄弟”,许是受颇赋童心的父亲影响,汪老先生自小便十分爱玩,常常与兄弟姐妹随“孩子头”父亲一同放风筝、做花灯,以至于先生一直怀有一颗童心,作品文风清新隽永却又不失幽默风趣至晚年依旧童心未泯,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

汪曾祺先生的童心还展现在他对美食的热爱上。他爱美食,爱做饭,在昆明品遍各处小食,并一一记下,加以评析;当多年同学从国外留学回国,托人向他求画之时,他却只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由此可见其对美食的热爱。

这般童趣,让我想起了住在亚运村的,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也有一颗同样炽热的童心。他热爱摄影,也热爱手工作品。他穿着时髦,常常身着一身牛仔套装,或是件皮夹克,拿着自己的相机,带着自己雕刻的亚运场馆建筑,到处摄影打卡,为亚运宣传,不亦乐乎!他也时常与年轻人们在钱塘江边晨跑,锻炼身体,支持亚运。这名垂垂老者为亚运永葆童心,而我们少年,正值青春年华,更应当怀有一颗赤诚童心,保持乐观积极,以最淳朴善良的心探索这世界,不泯童心!

童稚之心中有热爱生活的汪老、有活力满满的老者,亦有你我!

亚运风采中有笑对生活的美好、乐享运动的满足,亦有你我!

求知之心迎亚运

汪先生自幼于高邮读书,后辗转于江阴求学,最终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就读。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物资匮乏,形势紧张,西南联大虽不在前线,可也时常会有空袭光顾,使校园遭到轰炸。在这战祸频仍的艰苦环境之下,汪老先生却安如泰山地于教室中学习写作,并记录下了众多与师友交往的逸事,特别是各个老师的上课风格、课堂风波,与沈从文先生的谆谆教诲。如此,他却还戏称自己是个“颇具歪才,善能胡诌”,且“不用功”的学生。

古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今有少年学习于飞弹之下。汪先生笔下,我看见了一个热爱文学,颇具才情的恣意少年,他潜心学习,爱戴师长,用心记下那困苦年代求学中的丝丝甘甜。即便是头顶炮弹飞过,他心中却也只记下了闻一多先生上课时的随性,沈从文先生的自由,赵教授那不该留的胡须与吴雨僧先生的二三件逸事。自此,足见他对知识的渴求。

近日,亚运即将来临,我国国家藤球队的队员们至河南进行封闭式体能训练。一开始训练的结果并不理想,体能训练非常艰苦,汗滴滴落在火红的塑胶跑道上,正如他们的热情,似火一样炙烤着他们。经历日复一日的,炼狱般的训练后,全体队员体能终于全部达标。“体能训练是很苦”,一名运动员在采访时说到,“但我们不想遗憾!”

原来,在不为人知的背后,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为了为国争光,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一遍遍,一次次,跌倒后再站起……如此,少年的我们,又为何不发奋读书,为祖国大好河山添砖加瓦呢?

求知之心中有勤学苦练的汪老、有奋勇拼搏的亚运健儿,亦有你我!

亚运风采中有点滴汗水的付出、脚踏实地的成长,亦有你我!

博爱之心溢杭城

汪老先生可是个十足十的爱“美”之人——爱美景,爱美酒,更爱美食!小时候,汪老的园中就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月月花团锦簇,景色宜人。每至五月,汪家大院中的绣球花便一簇簇的开了,一团一团的,开得好不热闹!到了夏日,院中坛内荷花盛开,汪老便在雨中赏荷,清新雅致。秋日便观梧桐叶簌簌落下。隆冬腊月却也有腊梅相伴,可谓是好景致!

除此之外,汪先生却是一大名鼎鼎的吃货。一次空袭来临,西南联大的同学们纷纷奔向防空洞,而汪老却逆着人流,手中提着一笼点心,不急不徐地向松树林走去。同学们都说他走反了,可汪老却说:“松林里有松果,即使是我死了,也不至于做个饿死鬼。”这般爱吃的汪老先生,又有谁不爱呢?但汪曾祺先生的爱美之心可不仅仅只爱“美”,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文革期间,汪老被分为“右派”,下放至张家口农科所改造,耕种劳作。虽然条件艰苦,但汪先生依旧觉得快活自在,并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平淡了。”

带着汪老这双善于发现美的双眼,我的镜头聚焦杭城最美瞬间!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红马甲”们便已支好了核酸点的小帐篷,和“大白”们一同低着头忙碌起来。平日清晨在小区内遛弯的老大爷,一手拿着常用的蒲扇,一手抬着家里新买的大风扇,脚步匆匆,一路小跑着到了核酸点,脸上的褶子因笑容堆叠在一起,大嗓门地说道:“来!同志们,过来吹吹风,凉快凉快,一会啊,你们还有的忙呢!”人们抬起头笑着推脱了几句,可老大爷实在盛情难却,便留下了。日头渐渐升高,阳光渐渐变得金黄,为那小小核酸点勾勒上了一层金边,熠熠生辉。我有幸用相机记录下这温馨的画面,珍藏在相册中,这份善良让我感受着爱满人间!这份善良让我也去传递着赤诚爱心!这份善良溢满杭城的大街小巷!

博爱之心中有爱美的汪老、有炎炎夏日的清凉,亦有你我!

亚运风采中有奉献精神的传承、最美杭城的魅力,亦有你我!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质朴、淡雅、发人深省,正如汪老其人,

如孩童般率直纯真、如学者温文尔雅,如画家般澄澈美好。带着这份赤子之心,我们在最美杭城尽显亚运风采,在最美年华尽展青春梦想!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篇三: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

愿少年乘风破浪,汪曾祺写给你的成长书。

和朋友请教怎么提高文笔,她推荐我读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散文,文字简洁生动《愿少年乘风破浪》是汪曾祺在晚年对自己人生成长轨迹的梳理,回顾了其童年时的家庭、玩伴和故乡的点滴,少年读书时的老师、同学,还有从小到大引以为傲的读书、写作、绘画经历。

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高邮,我知道高邮是出咸鸭蛋的。汪先生在《我的家乡》中说“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字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我们熟悉自己的家乡,被家乡的水土孕育着。不管到了哪里,都有着家乡的影子。读到汪先生是如何求学的,他遇到很多优秀的老师。我想到自己的老师,国中时的老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任教数学的老师,我们七年级到八年级的数学都是她教的,讲解清晰。语文老师大多上课时,会曼声吟诵课文,带着饱满的情感,也会让同学读课文。英语老师是带过多届学生的充满经验的老师,要求大家默写单词,如果课上没有默出,下课要留堂到背会。

《愿少年乘风破浪》全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收录了汪老先生写的关于家、家人、家乡的几篇热门作品:、父亲、母亲等等,以“我的父亲,我的童年”为章节名,对于这一章节的内容,其实我早在几年前就读过,是已经在古稀之年的汪老回忆起了儿时在家乡和家人们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家老屋、祭祖桌、板凳、桌板等等,都成了他对于童年回忆的一种寄托。也许是因为这几篇内容着实为汪老的真情演绎,所以每一本他的作品集都有这几篇也是很让人无奈了,不过这不妨碍我读到新的关于汪老的作品。

第二章节是以“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为名,讲述汪老先生从国小、国中、再到他如何写字看画的经历。原来汪老小时候和我们一样,会在放学时去街头的各个店铺你看着,看那些他觉得新奇、有趣的物件儿、有趣事儿。那些求学的经理,养成了汪老自小读到的观察力与表达力。也不怪乎他为什么能一直维持住那本灵气,原是他的家庭给予他的教育颇为良好,在第一章节中就能读到他家的生活氛围温馨而又有趣,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汪曾祺很难不烂漫。

第三章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节,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为名,讲述汪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遇到的闻一多先生、金岳霖先生、吴雨僧先生等等老师、同学、校舍、校园一景、活动、遇到的敌袭等等事情。他说他想去西南联大其实是因为沈从文在那儿任教,于是他一股脑的往南走去,差点随雁西去。好在足够的幸运考上了西南联大,在那儿遇上了他的好友闻一多、金岳霖等先生,并因着西南联大的师资教育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特色。

第四章节“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第五章“无闻东西,向阳而生”则是讲述着汪老先生内心的纯净世界,前者是单独讲述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以、三篇着重讲述汪老对于沈先生的爱戴、怀念与思念。前文有写到他到西南联大其实是奔着沈从文先生去的,后来他真成了沈先生的学生,成为了他自己心目中那个保留一份净土的人儿。

后一章节则是以他笔下的齐白石、老舍来反应他又是如何在读书中“自娱自乐”,“放任自由”的。齐白石、老舍均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巨匠,汪老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正是那种“贵在坚持、贵在自由”的教育思想下,培育了如汪老备具中国精神的一代代中国人。

在中国的文学版图上,你随手指一处风景,便是当代文学里的一块支撑:松花江的迟子建、川西北高原的阿来、秦岭的贾平凹、高邮的汪曾祺等等;都是中国文学必不可少的版图。我很喜欢汪曾祺大概是从大学第一次坐火车远游时开始,那时候就对高邮的咸鸭蛋有了一种莫名的向往,总想着也可以白粥合着流油的金黄咸鸭蛋,享受一次简单的中式早餐。而我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源于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不管是他写吃的、写回忆、写童年、还是写关于他所有的过往,都能让人读到他那热爱生活、爽快享受的特质。以前读他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就被他那温暖直叙的笔力吸引,让已经寒冷的杭州渐渐温暖起来。而今再读这本《愿少年乘风破浪》散文集时,同样被他的文字打动。

篇四: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

“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指引我们前进,老师是也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倾心交流,无话不谈。”

在文中,汪曾祺就有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沈从文。沈老师上课很不一样。他不上作文的写法,而是直接让同学们上实战。不过还有些与众不同,多是无题,少数有题的时候,也不过是“我们庭院有什么”又或是“一间房子的空气”。有的人会问这样写有用吗?而沈老师的回答是:先得学会做部件,然后才谈得上组装。

而在同学们把零件交上去了之后,沈老师又细细点评,在课上讲述得失,而在本子上,少不了那长长的修改建议,有时甚至比文章都长。正是这样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汪曾祺才得以在沈老师的教导下,相互讨论,既有沈老师的无私奉献,又有汪曾祺的认真刻苦,可以说没有沈从文就没有汪曾祺的今天。而在这之中,沈从文和汪曾祺并不像普通的师生一样,在聊天时,必然离不了一些搞怪的笑话,那种轻松的氛围令人神往不是吗?这份情谊似夏日的朝阳火热而强烈,又好像在炎炎夏日的凉风,令人感到舒心愉悦,又好似清晨的鸟鸣那样的悦耳动听。

而在生活中,我就有这么一个亦师亦友的老师,她对我认真而又细致,她就是——刘老师。

在每一次的作文之中,刘老师对待我们的作文都一丝不苟。常常能看到她在办公桌前俯下身子,逐字逐句的批改我们的作文,而在作文的结尾必然少不了一段长长的点评和一些的小俏皮。

而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当时我在接这项任务时是迷茫,这不是一项轻松的活。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我来?更想不到我该怎么做?于是我在不多想之后,就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反应过来后我觉得自己好像飞蛾扑火,因为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算了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接下了就好好做吧!我当时在心中对自己说。

于是在几天过后,一稿在挤牙膏的速度下写出来了。我忐忑不安的交给刘老师看,我自认为写的不怎么好。“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我当初就不该让你来写!”,“我怎么就看上了你呢?”这样的字眼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冒出,我真的害怕有这样的话。但是出我预料的是来临的并不是这些恐怖的字眼,而是一大串的修改意见,和一句鼓励的话。我无助的眼睛里射入了一束光,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关心。

在那之后,我依照意见一条一条的修改,终于有了二稿,三稿…。而在这期间,刘老师也多次把我叫过去讲作文。我们像一对许久未见的老友,畅所欲言,她诉说她的意见,我阐述着我的想法,这一刻我感到多么的舒心和快乐。

而在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件我爸和我分享的事,在那一次我爸感谢刘老师这几天对我的教导,“孩子勤勉上进,我乐意教他!”而她的回答让我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爱是无向奔赴。

将书本缓缓合上,已是黄昏。那一抹红霞挂在天边,这是天空对大地的感情,是师生的感情。灼热似火,生生不息。

篇五:愿少年乘风破浪读书征文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白驹过隙间,转眼间我已经九年级了。此时的校园,杨柳依依,清风送暖,细雨拂路人。静静的坐在微光下的一角,想谈谈一本书,谈谈书中的人事与景。

《愿少年乘风破浪》这本收录了汪曾琪童年时的家庭、故乡,求学时候的老师、同学,以及自己读书、写作、绘画经验的众多散文,是他自身成长轨迹的梳理,也在文字的缓缓流淌中看到,老一辈人遇到困境、不如意的应对,值得深思。这部书有五个章节,第一章节收录了汪先生关于家、家人、家乡的作品;二到三章讲述了其求学时期的经历;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讲述着汪先生内心的纯净世界,包含了先生对恩师、挚友的情感。

初读这本书时,此书给予我的更多是孩子对外面未知风景的期待,一个美好的童梦,呵护着自己的想象力。汪曾祺笔下家乡高邮的咸鸭蛋,故乡山山水水,于我而言,里面色彩鲜明的景色、可热闹嬉玩的古屋远远超过了认知,也让我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我的故乡,也是我的老家,一个朴素大方的城市,养育了我的父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家乡衢州,有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翠绿茂盛的竹林和溪声阵阵的水塘,好似仙境,又如乐土。每当我们走累了,都会停下来,静静的欣赏它的别样风情,那种满载生活的纯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这涵养着本地人的性情,吸引着在外游子的无限亲近之情。

时隔多年,我已经离开家乡若年,物是人非,老屋早已拆迁,那个趴在里屋看书,屋前打羽毛球的孩子已经不在,但每次读到汪曾祺笔下的故乡,都会让我做一场梦,每每回味,都更爱自己的故乡,那些闪烁着美好的人和事留在记忆的深处熠熠生光!

清冷的晚风撩起时光的帘幕,斯人虽已去,后人更应发省。《愿少年乘风破浪》中展现了汪曾祺一生淡薄从容,无论经历多么艰难的岁月,都不改他对人生的热爱与深情。那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肆意流淌绚烂的友谊,教会了我如何去爱人,具备爱的能力,丰盈自己年轻的生命,万事顺其不苛求。他在战火频仍的艰苦环境下求学,与众多师友交往、共进,获得了一生的良师益友沈从文先生的情谊,值得我们学习。

汪曾琪的一生,是充满了坎坷的一生,但是他用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特质,彰显了生命的真正内涵。他的一生仿佛映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人生满怀不易,悲喜,起起伏伏,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蕴藏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读完书,正是我迈入九年级之际,我们应以何种心态淡然处之面对生活与挫折,常常引发我的思考,作者在经历了人生沉浮后写下了伟大的作品,文字间无不体现对世事的洞察,这也让我常常思考,每次读过,都好像又活了一次,长大了一次。

他希望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人的价值、诗意和美,汪曾祺追求的是和谐而非深刻。《愿少年乘风破浪》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待生活,面对挫折亦或成功,不悲不喜,与悲喜作陪,与精彩交杯。

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愿少年乘风破浪》把种种的思绪,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永远年轻,永远令人热泪盈眶!愿每一位少年,都可以梦为马,不负昭华,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