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2篇)作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63W

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2篇)作文

我十分佩服我的表哥。因为他对历史有着很深的理解。每次遇到他,他总是拉着我,给我讲历史。他讲的内容很广泛,有古代的诸侯王公、圣贤君王,有威震天下的项羽,有勇敢机智的管仲,有昏庸无道的天启皇帝。在他的讲解下,我也萌发了对历史的兴趣,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讲的是嘉庆时期,严嵩当政,他贪污国财,阴险狠毒。有很多人上书弹劾严嵩,但结果要么是杳无音讯,要么是被流放偏远地区。其中有一个人,他受够了国家的衰败,十分气愤,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死劾严嵩。死劾的意思是拿出自己的生命去弹劾严嵩,他知道这样自己肯定是死路一条,但他还是这么去做了,他的名字叫杨继盛。

死劾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其他办法。他没有财富与势力,没有良好的背景和升职的希望,更没有严嵩和徐阶的权谋,他拥有的只有他的性命。

他经过了严嵩的诬告、锦衣卫的拷打、牢狱的长期关押,在这样的环境里,只会十死无生,但他还是选择这么做。在蝇虫满天的牢狱里,身上的伤口发炎腐烂,他用不锋利的瓦片割掉那些腐肉,疼痛是无法想象的。深夜里,那瓦片搁在骨头上的声音在宫里响着,那是一种勇敢而坚强的声音。

杨继盛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刑场。他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上了断头台,他骄傲的反倒不像是上刑场,而是像被表彰了的战士一样,他像一座高山矗立在台上。杨继盛低头望着那些贪官污吏,突然仰天大笑。最后,冰冷的刀刺入了他的脖子,一股热血一下子喷了出来,染红了万丈的白绸丝纶,滚烫的头颅从高台上滑落下来,血溅到了贪官的衣服上,竟是那么的刺眼。

杨继盛,你是当之无愧的爱国英雄,你虽然已经死了,但你的精神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是当年明月。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在参考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作者用幽默的笔法,刻画了二百多个栩栩如生的明朝重要人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这些历史人物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各有特点。有节俭爱民的帝王,有舍生取义的文臣,有骁勇善战的武将,还有运筹帷幄的谋士,当然也有见利忘义的小人……而我最喜欢的是大明航海第一人——郑和。

郑和的个人命运跌宕起伏。他出生于云南一个官宦家庭,原名马和。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了云南全境,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并被阉割成为了太监。年仅11岁的马和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从此这个年仅11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一路颠沛流离、多次死里逃生,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行迹。悲惨遭遇不但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反而让他成为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后来他遇到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燕王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目光坚定的少年,挑选他做了贴身侍卫,并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授予马和内官的最高官职,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就改名为郑和。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鉴于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意义,2005年国务院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为什么皇帝会把这一重任交付郑和一个太监呢?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除了皇帝的信任,他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可忽视:他不仅有丰富的航海知识,还有很高的军事素养。最主要的就是郑和性格坚毅、沉稳,顾全大局,担得起寻找建文帝和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

据统计,郑和出海带的将士总共两万七千八百余人,驾驶的宝船相当于现如今的航空母舰。郑和曾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区和国家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强而不欺,威而不霸,展现了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和后来的西方殖民者到了那边,带去的是抢劫和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郑和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写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如果我们把挫折看作是天降大任的前兆,借此磨练意志,增强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那么挫折不但不是进步的绊脚石,还会成为进步的踏脚石。

开卷有益。像郑和这样的励志故事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还有很多,大家赶紧来读,一起分享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