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留住乡土文化作文(推荐15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29W

篇一: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留住乡土文化作文(推荐15篇)

随着时代快节奏发展的步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鳞次栉比的高楼阻挡了从乡野间吹来的风,四通八达的马路切割了本该遍布金黄的稻田……乡村,仿佛已成过去的记忆。

然而,乡土文化就是人们的精神故乡,灵魂的依托不应该被时代的发展所湮没。

如果说故乡就是那一方小小的生养你的天地,那乡土文化就是在其上蕴含出的精神内涵。故乡是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遗忘的情结,而乡土文化就悄然之根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是一生无法抹除的灵魂印记,镌刻在记忆的每一帧动画里,昭示着某一方自然和人文的环境。以江南为例,那么乡土文化便藏匿在夕阳余晖映照的青石板里,在那临河而筑的粉墙黛瓦里,在马头墙被岁月剥蚀的刻痕里,在乌篷船上漾出的莲花落里……故乡的一砖一瓦、一户一家都蕴含着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乡土文化,作为每个人生命中所自带的标签,它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被抛弃,而是在等待一个全新的机遇,预备着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重新展露它迷人的、不一样的风采。

如果有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不屑一顾,那一定是因为他不够爱自己的故乡。等长大后尝尽千滋百味,最终发现最难以忘怀的,竟还是儿时故乡的味道。关于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不应成为泛泛之词,光开空头支票,却并不付诸实际行动。其实,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也可以简单寻常。就像90后女孩李子柒,作为一个农村女孩,她利用网络时代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平台,将自己对故乡的爱与理解化为乡土美食、传统工艺等,加入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发到网上引起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关注。她所做的仅仅是将文化传播,这也正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她将乡土文化与高科技发展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塑造了乡土文化的新生。

汪曾祺曾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我们也应把局限的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人生,乡土文化不只在故乡那一隅的街角巷陌,更是在天南海北,在邻里他乡。

保护乡土文化,让它不再成为历史,而是在时代的进步中焕发新生。

篇二: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夏夜,蝉未眠。我翻看着相册,去年春节的家族聚会合照映入眼帘,一张张笑脸定格着幸福的瞬间,而在这其乐融融的画面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情谊,这正是乡土中国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我极力推荐这张照片的重要原因。

正如《乡土中国》所言,家族是“一个按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究其本源,家族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家族情谊便在血缘关系中逐渐加深,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产生稳定的情感,闪烁动人的光芒。

家族情谊是连接亲人的“隐形桥梁”。这种精神层面的情谊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事实上,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存在于为纪念共同祖先而举办的祭祀礼节中,存在于为庆祝佳节而举行的团圆聚会里,存在于为解决家族问题而进行的自愿捐款中,存在于为维护家族团结而采取的切实行动上,存在于为传承家族文化而发起的宣传活动里,……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中的亲人已大多各奔东西,不再聚集于同一村落,甚至不在同一城市生活,但正是由于家族情谊的存在,亲人之间仍能保持联络:从一串留言,到一封书信,从一份电子邮件,到一通电话……无处不彰显着血浓于水的家族情谊。

家族情谊是游子记忆深处的乡愁。漂泊在外的游人、远离故土的迁客骚人、戍守边防的战士,他们宛若一只只风筝,在乡愁这根长线的牵引下,家族情谊愈发强烈。或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的失落,或是“家书抵万金”的那份珍视,又或是“他乡村树似吾乡”眷恋与忧愁……家族情谊时时刻刻牵动着游子的心。

也许有人会说,在疫情、工作、道德观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下,家族情谊有逐渐淡漠的趋势。那么该如何延续这份情谊呢?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里,不如忙里偷闲,坐下来听听长者讲述家族历史,体会文化底蕴;不妨留心生活,与亲人谈谈生活中的美好,传递情感能量;还可以主动交流,消融冷漠,温暖亲人心房,发一条节日祝福短信,道一声近来安好……

一张张家族合影,一次次情谊延续,凝聚着乡土中国的无限魅力。延续家族情谊,留住乡土中国,莫让流逝时光,冲淡珍贵情谊!

篇三: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琦君曾言”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怎么也绕不开的情结。广袤的土地、秀丽的山水引人喜爱而许多传统建筑、习俗却在悄然消失。我认为,必要竭力保护优秀乡土文化,方能在丰沃的精神土壤中茁壮成长。

乡土文化自古便是人们心中柔软的一处。欧阳修辞母远行,母亲只送了她一抔土,意喻常怀家乡。不知身陷宦海浮沉的夜半是否能让他酸涩一笑;才高宦达如王位,重阳独居亦不免思及家乡青山,不知众人攀山可知”遍插茱萸少一人”;高傲如张爱玲,晚年寓居国外,常望明月亦要挂念上海街头的吆喝与炸年糕的欣甜……乡土文化实在奇妙,将或古或今、或男或女的人紧紧拴在了同一处情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文化的传承却日益式微。从早时讲起,即使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合力阻拦与林的:”你们拿走城墙一块砖就是剥掉我的一块皮。”也没能阻止北京古城的拆毁;又有皖南古村落,若非经费不足,早已被夷为平地,又哪有如今之最大古建筑群?时代是要发展的,但不能全然不顾、全盘否定过去的优秀传统。那都是岁月积淀而出的乡土文化,应当融入骨髓。若是陷入历史虚无,那才真是剥皮抽筋。反观今之李子柒大火,许多人对于她掌握的传统工艺竟是全然新鲜的,此不亦为可悲吗?这正是乡土文化的失落。

我们正须拾起遗落的片片传统,守好剩余的珍贵文化。诸如李子柒的酿酒、刺绣技术从未落后于时代,反可通过唯美的背景使人勾起中国特有的乡土山水文化,值得让人学习。又如尚还存留的古迹遗址与非物质文化更应好好保存,守住脚下的土地,浇沃精神的土壤,让我们在丰裕的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中共存在、共成长。

王开岭曾言:”现在的农民多已不爱自己的土地了。”更多的人体会到了城镇的便捷与舒适已无法再适应原始的状态,这也正是乡土文化的极大矛盾所在。我们无法强求让所有人守在原地,那便只能让自己”就山”,略尽绵薄之力,能自我学习传统文化,遵循优秀传统习俗,让乡土文化在自我心中植根茂盛,助自我成长。

拳拳乡土,助我成长;共怀乡土,万家齐心。

篇四: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一方粗制滥造的小棚,一些堆积在角落的杂物,一块不足十平米的田地,再加上几只成天咿咿呀呀嚷个不停,并且死活都不肯乖乖孵蛋的老母鸡。

这便是我对老家的全部记忆。

早在我出生前,家里人就已经搬到了安文,老家的的房子在这之后不久被拆。

虽然后来家里又分了一块地用于造房,爷爷奶奶也有重新造房的打算,打了地基,运来了沙石,似乎一切都准备就绪,但造房计划最终还是夭折在了摇篮里。

新房子泡汤了,只留下一个堆积着沙石和杂物的地基,孤零零的,怪难看的,于是爷爷便在上面搭了个铁皮的雨棚,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的时候,还能在雨棚里喝口茶,小坐一会儿。

令爷爷没想到的是,奶奶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晚年仍闲不住,自己买了辆三轮的小电驴,载着一车的鸡鸭,还有那把陪了她几十年的锄头,浩浩荡荡地骑到了老家,直接在地基上建造了一个独属于她的“个人农场”,天天骑着小电驴,兴致勃勃地往老家赶,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乐此不疲。

爷爷对此发表感慨:年轻时下地,那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吃的苦,怎么上了年纪,反倒迫不及待地自己跑去吃苦?我想,大概从前的劳作对奶奶来说是一副枷锁,锁住了她展翅欲飞的青春,缚住了她年轻时所有来不及放飞的梦想,现在劳作就她的那把锄头,是为数不多的,陪了她半辈子的家什,再也割舍不下。

自从奶奶的农场成立之后,我与老家的交集也渐渐多了起来。

春天,与表哥、表弟蹲在沙堆两旁,用随手捡来的木棍在沙堆上挖一个相通的“隧道”;夏天,坐有围墙上看头顶的蓝天白云,赏赏身下的苍翠蔬果;秋天,抱着竹篮,踩着梯子,一手摘下树上的枣子装进篮子里,一手又从篮子里捡起枣子送进口中;冬天,捏了雪球,恶作剧似的瞄准了鸡鸭奋力掷过去,看着他们大叫着惊慌逃窜的身影,笑成一团。

所有的回忆都只是短小平常的片段,却如茶叶,细品之下,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香气。

如今,爷爷奶奶为了不在村里输了面子,决定再过几年,等我上了大学,就把新房重新造起来。

听到要造新房的消息,我自然也为家里高兴,只是,回想起那个建在地基上不伦不类的小农场,心中也为即将降临到它身上的消失抱有一丝淡淡的惆怅。

篇五: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王开岭有言:“没有雪的冬天,还有季节的尊严吗?”同样,没有乡土文化的乡土,还是真正的乡土吗?显然不是,更不是游子们所心念的故乡。而乡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要保护乡土,传其传统文化。

为何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入选新教材,李子柒的视频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这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啊!多少多年漂泊在外的人不心念故乡?而费孝通的书和李子柒的视频给了人们静下心来体会乡情之美的机会,无数人因此被打动。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怎能忍心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心灵归依处被破坏?

有人觉得,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而这些传统建筑阻碍了城市的扩张,我们为了发展经济,理应拆除古建筑。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古建筑的存在必然阻碍经济发展吗?看广州陈家祠,精美雕工、出神彩绘,吸引无数游客;永嘉芙蓉古村,太极八卦构造、小桥流水,使多少文人墨客心寄其中;西安秦兵马俑,军队阵列,展现秦时辉煌。哪一样阻碍了经济发展?反观北京老城墙,当初拆它是万人欢庆,而如今北京人却无比后悔,真是可怜了梁思成夫妇的一片热心。

“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苟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雪白》。我们得到的仍能够再得到,但我们失去的却难以挽回。乡土还在,乡情仍浓,每个人心中仍存在着乡思。一时冲动推平的只是古村古城,但失去的是故乡、是传统、是无数人心灵的归处。切不能因一时利益,磨灭的真正的价值。

保护乡土、传承文化固然重要,但我们仍需正视现在。高楼林立、残壁断垣,其价值一目了然,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在于它的内涵的文化,而不是成片破败的建筑。对于很多传统村落,我们可以保存其精华的建筑和文化,面对现代城市的扩张,传统村落需让步。城市也需退一步,留给乡人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

乡土,是蕴育文化与乡情的地方。我们要保护其土地,传承其文化。面对现代化的推进,古村和城市应各退一步。高楼中生存着些复古村落,也不失为一种美。

篇六: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时代的日新月异,让人忽然觉旧日萦绕的乡土气息,今竟无从寻觅了。于是不少人付出童年在乡土生活中滋养的纯真,加入了追逐“成年”的游戏,偶尔饶有兴致提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却明白了冯骥才所感慨的,大多的泥草清香来不及体味便已消亡。

乡土文化的摆上必修书架,视频里李子柒的一针一线,让人不禁自问,我生命中本有的乡土韵味又哪里去了呢?从社会角度看,信息化时代的洪流在我们眼中或许就是声势浩大,不少未曾抓牢的本真不知不觉已经顺流而下,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愈发沉重,剥夺着人们追寻觅乡土韵味的闲暇时光。从个人角度看,是我们执着于改变自己与时代趋同。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写道:“多数现代人,将颜色当气质,将傲慢当高贵,所谓的温情脉脉,没有了精神含量,也只是酥骨的挑逗罢了。”我们不仅将手脚束缚在整日事业家庭的奔波,就连应有的精神容量,也为尘世的循规蹈矩所堵塞,遗失了本有的乡土韵味。但从根本上说,便是我们没有将心中那份乡土情节裱好置于某个宁静的角落,生活也就变得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到海的气息了。

其实,在这尘世喧嚣,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心载乡土之韵味,品生活之本味。木心先生曾说:“所谓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正如我们心中的对于乡土文化的情结,外表不已经装饰华美,但打开弥漫的定能是自己心向往之的生活本味。而乡土文化的意义,便是我们追根溯源,看见自己滋养于何等肥沃土壤并感恩生为华夏子孙,学会沉淀下趋炎附势的心的意义。站在新的时代关口,我们同样可以用新的眼光赋予它本没有的味道,但忽视它,未免太可惜;忘却他,未免太奢侈。

所以,找到忙碌的空隙,放下常囿于世俗囹圄的混凝土般的生活,为自己的心加一勺汤药,里面有儿时的乡土情结,别样的乡土韵味,拥抱三百年前张潮在《幽梦影》中“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的那份自如,是多么可贵和可爱。载之以乡土韵味,行笃实却不乏色彩的前程,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才知往日星河里总有一处风景因我们而美丽,总有一个笑容因我们而绽放,总有一群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欢。而低头看看脚下的泥土印记,才发现一直以来乡土韵味也如一幅泼墨山水画,既平凡脱俗,又唯美珍贵,值得我心时时归去。

篇七: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纪德先生说过:“是芦苇让我们看见风,但风比芦苇更重要。”也正是现今各种城镇化历程,暴露出乡土文化的必要性。其实,保有对乡土文化的敬畏,是一种必要的修行。人生而为人,也正应当敬乡土,重人情。

乡土是培养人之感情的原初地。得到乡土的熏陶,人就有如扶桑出日升般拥有坚实的情感。唯有贴近乡土,靠近自然,人才能够以身之察察,受自然的烘焙,得到温润的感情。正如田园诗人陶渊明,将自己抛到乡土中,融入山水,于是变得圆润,不存棱角。又如庄周齐物,与万物合一,在梦蝶的幻境中,得到避世的清淡心境。如若我们离开乡土的滋养,去选择在城市的高楼阴影中度日,又怎能逃离麻木空心的围牢?与自然交融,与乡土对话,我们才能衍生出足够的感情来感知生活。

当拥有丰厚感情之后,以敬乡土,重人情的态度面对世界便显得必要了。

敬乡土,敬的是带人逃离喧嚣的自由。北岛曾言:“一个人的眼睛自由了,心就自由了。”其中的自由即打破城镇予以我们的镣铐,在困囿于高楼的乏味生活中唱出一首远方的诗。乡土,是城市浮躁堆聚下尚存的一隅净土,亦是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坚持的信仰。敬重乡土,不仅意味着我们将心奔赴这一自由之疆土,更意味着我们要心存乡土,振翮远方。如此一来,我们的征途便不止于奔赴某一处乡土。我们心中有乡土,自然处处是乡土。

重人情,重的是乡土予人的情感。正如卡尔维诺落墨于《树上的男爵》一言:“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要更敬重我们传承自乡土的感情,自当跳出乡土之外,以仰望的谦卑姿态于乡土保持距离。怀谦卑以待生活,待乡土,是我们敬乡土的必要前提,更是我们将自己投身世界的最好方式。而除却谦卑,将自己温润的感情更好的反馈乡土,同样是行至乡土的坚实一步。自当重视,才有敬畏。

在我们高举“敬乡土,重人情”之际,世上却有太多的暗流浮动。视当下,有太多熊培云批判的“没有瞳仁的可怜人”。他们唯利是图,将我们高高举起的乡土踩碎在脚下,大肆宣扬城镇化,用机械的轰鸣撕碎我们心中自由之乡土。他们困囿于利益,是无法跳出限制的空心稻草,是不敬乡土反戈一击的背叛者。这一系列可悲的人,他们身处可怖却毫不知可悲。而我们应做的,是敬重乡土,信仰乡土,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唱响乡土之歌,传承乡土之情。

白居易说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愿我们每个人都紧握内心最本质的乡土,不必在意空心麻木者的流言。莫因为流言便忘却了心中的本质。希冀这乡土之情,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篇八: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卡夫卡说过:“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人们在背离过去,却又讨论着故乡。”所以先触碰,再谈热爱;先保护,再谈热爱;先相信,在谈热爱——先把根扎下。

为什么乡土文化会消亡?因为大多数人,哪怕自诩为热爱乡土文化的,却未曾真正的体会过——泥土,花草,牛,羊,鸡和鹅。不先触碰的热爱,是假的热爱。刘亮程先生之所以如此热爱着,留恋着生他养他的乡土,怕是因为他是真切的感受过呼啸过村庄的大风,感受过门前的大黄狗和日日打鸣的大红公鸡,他是真真切切的触碰到乡土文化,并且沐浴在其中的。

而现在的许多网友也许刷着李子柒制作乡土美食,传统工艺视频的时候,会一时为其着迷,为之向往,感叹乡土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转眼就将其当作过往的云烟,刷下一个视频去了。这,热爱?珍惜?尊重?

再者就是历史象征物,乡土文化代表物的缺席。无数承载着过去乡愁历史的砖瓦被推倒,吱吱作响的榫卯从乡土中掉出来,于是整个乡土文化便轰然倒地,好大一片宏伟的废墟!不保护,如何谈热爱?如何让人相信这片土地上曾经长着秧苗和锄头?如何让人相信那块地上曾经有或高或低的门槛或者白色青色灰色的瓦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考察中国的古建筑并为之努力,但就拿北京老城墙改建一事来来讲,结果如何?推得倒是干脆!叫人寻乡土,寻根,爱乡土,却只让人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苦苦摸索什刹海的蜻蜓和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哪有这样的道理?

先相信,再谈热爱。

我的老师,她不是众人眼中的伟大,但是他很伟大地相信着东北儿时见到的树一样高的向日葵和能使镰刀卷刃的茎干,他热爱着自己的乡;我的奶奶,她不是众人眼中的伟大,但是它如同所有守着乡村的老人一般伟大的活着,上山采药煎着喝,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收割冬天菜笋休憩。乡土文化并不是世界认为的很伟大的人才能念念不忘的过去,而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着或拥有过的蓝天白云,碧绿的菜梗,田里的老鼠和蛇。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乡土文化,它就是根。它在那里,并不是叫你内心满是愁绪,也并不是叫你在兴头一来时去找个农家乐吃吃喝喝的。它就是它,母亲、祖母一般慈祥的守在那里。你会安适,你会熟悉,也会碰见点难过与不顺利,但无论如何,叶子会落在土里,这一想法总是令人感到安慰的。

所以我坚定的把我的根扎下,就扎在乡土的文化里,叶子不管伸到何方,总能安憩在土壤里,朋友,你若是彷徨,相信回家的路不会是虚无之途,而是他会牵着你,说:“回家。”

嗯,到家了。

篇九: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假期的时候,总是想要回到家乡去。

眼看汽车渐渐驶向心里所想的方向,便有一股莫名的激动。生活了十几年的这个小乡村还是没有改变——同样热情的人,依旧亲切的景。唯一没有的是往日与小伙伴们的嘻哈笑声。

缭绕的炊烟追着风跑,我的思绪随之飞上蓝天。

还记得,国小的周末,三五成群的组队去山上摘野菜。漫山遍野的绿色让我眼花缭乱,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野菜的辨识倒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大人看着我们忙的不亦乐乎,满脸笑意地开玩笑道:“晚上炒个小菜请我吃不?”“好的好的!”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嘿嘿!这里有,这里有。好多好多的!”随着一声声惊叹,大家一齐涌了上去……

还记得,学了课文《搭石桥》后的那个星期五,兴奋的一群人来到小溪。看着眼前湍急的小水流,虽然不深,可一旦弄湿了回家少不了挨骂。我试探性的把脚伸向水中凸显出的小石块,双手左右摆着保持平衡。“好了!把石头给我。”一手深入水中作支撑,一手将石块放入水中。后脚不禁跟上,“哎呀”,脚尖没站稳,湿了!只好退回原点。当然我“退下了”还有其他人。一个个争先做“勇士”……搭的好慢,时间却在飞逝。我索性脱了鞋,坐在河边,沐浴阳光,很是享受。——“搭好了!”大家都跃跃欲试,踮起脚,摇摇晃晃但又带着些轻快,蜻蜓点水似的到了对岸。我安奈不住了,穿起鞋,一口气蹦跳着到了对面。真的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了,竟有如此之神力!

还记得,初夏的时候,我们拿着小篮子追着虾儿跑,总是弄的满身水,待到回家之时,太阳早已抹灭了水迹,似乎是为了我们不挨骂;还记得,春还没走,夏刚刚到的时候,追着山上星星点点的野草莓,摘了便入口,闭上眼尽情享受它的甜美;还记得,我们一起去陡峭的山坡为老师摘她爱吃的野菜,指甲全被染成了绿色,却也一句埋怨也没有……

那时的我们很天真,很快乐。那时的家乡最美,给我的记忆最深。

“嘿!悦子!这呢,这呢。”熟悉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让我觉得我对家乡的思恋,少不了的是我的朋友,从小玩到大,感情越来越深的朋友。

家乡给我的记忆,永驻我心。

期待下一次的假期。

篇十: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心归故里,魂归乡土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说:“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看得见的独特风景,但其背后是无数个魂归故土的灵魂的呓语和渴望。

乡土文化正遭受冲击。乡土文化的冲击来源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来自农村青年怀揣着对城市的精致梦想前进,向着城市前进期望在城市的繁荣中寻得自己的第二故乡。然而,每当夜深人静,那第一故乡里的墟场是否会像昨日虚影一样浮沉与他们的梦境中呢?中国的乡村由宗族和祠堂相联系,这种纽带直接导致了乡土文化中对土地的热爱和守望,这种精神依托又岁地域变换而不同,地地相异,村村不同。这种多样而统一的对故乡土地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又有能多少被已被城市的喧闹所搅得破碎疲惫的人所领会呢?

乡土文化需要保护。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但面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我们不能简单用技术推进,就像无数的古建被推土机推倒一样。也许乡土文化属于艺术,但数字化的技术绝不能真正保存乡土文化:光盘可以刻录族谱的图像,相片可以保留故里的原貌,录像可以记录同乡的歌谣,可当我们需要乡土的慰藉时,我们不是回到充满土腥气的泥泞的故土而是打开电脑浏览图片,哪里才是真正的乡土呢?数字化的保存只是为了那些失去乡土的人提供一根骨头,在梦中啮咬。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不错,每一寸浸满故事的土地背后都是无数心归故里者的思念与牵挂。乡土生活中的宗族联系,是每一个魂归故里却不得者的渴望。乡土文化并不意味着落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简朴的乡土文化并不简陋,反对他的人只会显得浅薄,又或者说,乡土文化的保护抑或肯定是每一个魂归乡土的人的勤勤恳恳的想念,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

乡土文化需要发展。传统的祠堂中还留有一定的陋习,这是无可避免的,它还需要破除和创新。但在这之前,它还需要先被有选择的继承。那些离开故土的人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陷入“离家——远行——归家”的模式。然而乡土文化的烙印已刻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在离家远行的途中,他们自然地成为了乡土文化的继承者和筛选者,选出与这个时代相符合的精神内核。

并且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成,因为极少数人才会数十年不得归家。大多数走出乡土的人依旧能够在一年中回到故土,只是绝大部分的时光都成为了在外漂泊而在梦中魂归乡土的人。在他们回归时,他们依旧是故乡里的人,但他们的不同文化却悄然改变了乡土文化。这样看来,与其说乡土文化抓住了游子心灵上的纤绳,不如说乡土文化本身也有着那些心归故里,魂归故土者的精神影子,无论是在其梦中还是在故乡的牛棚里。

乡土文化的消失是看得见的。越来越多的乡村陷入困局——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是看得见的,在这看得见的背后,是那些在深夜无人时,打开冰箱,取出乡土文化美食的看不见的魂归乡土的人。

那些人,那些从山村中,从城镇中走出而奔向更广阔的天地的人,那些和我一样离家远行的人。他们不是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在他乡啜泣,这份思念在如今更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乡土和另一端的将自己的心和魂都寄托在彼端的人。在他们的梦中浮现出的那低矮的泥墙,粪臭的小道,幽深的祠堂。那么这片乡土便还有人挂念,文化不会轻易消亡。

从乡土中走出,我心归故里,魂归乡土。

篇十一: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中华民族五千年,从乡土走来。从古至今,“乡土”这一概念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乡土中国”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乡土文化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网红李子柒制作的乡土美食、传统工艺视频引人关注。我们对乡土,保有一份不同的关切。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堪忧。

人们对乡土文化,好似总在爱与不爱中摇摆。

什么叫做乡土?即家乡的土地。乡土文化,就是扎根于乡土上开出的一朵朵绚丽的花。传统,自然,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气息。它是传说,它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它是古建筑,它是村规民约,它是……有些人爱不释手,但有些人不屑一顾。它是某些人心头的白月光,却也是某些人争取利益的外包装。在如今这个多彩而又浮躁的时代,乡土文化该何去何从?而我们,又该如何传承与保护呢?

乡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毋庸置疑,我们必须传承与守护。虽然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好像渐渐淡出,愈发无足轻重了。但没有了根的民族,注定是走不远的。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大众娱乐趋向低俗化、全民审美丑化的娱乐时代,乡土文化无疑是一股清流,洗净铅华,留下纯粹。李子柒的走红绝不是偶然的,与此同时,说明乡土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这是一个机会,我们仍需要许多个“李子柒”。在发扬乡土文化的同时,改善网络环境,这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乡土文化”成为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课,这更是一剂强心针。在乡土文化缺失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已经不再“土”了:传承乡土传统节日,似乎只有有一个假期;手机成了必不可少的配套。宁愿多玩几次游戏,也不愿放下手机,去感受感受节日的气息。长此以往。乡土文化必将被遗忘。所以乡土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上层建筑决定下层基础,在思想上必须要重视起来,再行动起来。通过乡土文化的教育,让缺失的乡土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心中。

乡土文化扎根于乡土,可现在,乡土逐渐被蚕食,可谓“独木难支”!人的欲望无限地膨胀,一幢幢高楼林立,城市化进程不断压榨着乡土,乡土文化。水泥地、柏油路能称之为乡土吗?没有了乡土,乡土文化在哪里依存呢?所以,我们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的前提,当务之急是保护好乡土。经济发展,城镇化是必要的,但这样的发展一定要适度。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更要统筹兼顾,保护好数量有限的乡土资源。

乡村不代表落后与贫穷,恰恰相反,它是乡土文化坚强的守护者!我们从乡土走来。如今却变乡土为城镇,这是过河拆桥,这是因小失大。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从远古走来,靠的都是延续、传承和发扬。我们不仅要传承好乡土文化,更要发扬它,因为我们决不是最后一代,这便需要我们思考我们脚下的乡土,是从何而来?又将要走到何处?

让我们亲吻乡土,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内涵!让我们亲吻乡土,停止对他的冷漠与伤害!让我们亲吻乡土,如此才会知道乡土是多么厚重!乡土文化是多么的令人敬重。

让我们亲吻乡土,让文化之花绚丽地绽放在乡土的枝头上!

篇十二: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间的凝聚力。

磐安炼火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双峰、仁川、深泽乡一带和附近的一些地区。传统社会里,地方上遇到灾祸、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请人主持法事仪式,又称“踩火”。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我的老家就会举办炼火仪式。那一天,几个人拿着箩筐,挨家挨户的去收集木炭,村民们也都会交出木炭,通常认为交了木炭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傍晚,他们将收集好的木炭堆在广场上,木炭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小的黑山。下面垫着稻草、玉米杆和松树枝之类的东西。再过一段时间,开始起火。他们拿着团箕对着木炭扇风。渐渐地,木炭开始发红。

踩火的信徒们之前必须要先把全身都洗干净。此时,他们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和脚,拿着响铃叉,在边上等候。道士开始进行祭祀仪式,那些年纪大的婆婆们也开始供拜。道士爬到桌子上去,下面放了一个铜锣,底部朝天,还有一碗水,一炷香,说是太白金星下凡,代表佛祖讲话,给炼火开水火们。整个过程透露出一种神秘感。

祭拜的时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要祭拜,代表祭拜四海龙王。此时天已经黑了,道士嘴含一口水,喷到木炭上,火焰迅速往上窜,火舌卷起,仿佛要吞噬黑夜。四周紧锣密鼓,锣鼓吹打的声音配合着熊熊的火焰,好不热闹。信徒开始在火堆边上奔跑,速度越来越快,高歌狂舞,大声呐喊,他们冲进了火中,在通红的火炭堆上奔跑,动作粗狂有力。

参加炼火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他们说,这个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人兽平安,另一方面也是愿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

2005年,磐安炼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磐安县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炼火)之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渐渐被替换,有些东西渐渐被遗忘。但是,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留住曾经的记忆,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篇十三: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一想起家乡,总会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带给我太多美好!

6岁时,我就和爸妈搬到镇上,一年到头回老家的次数少之又少,老家的变化挺快,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那股亲切感。想着这些幸福甜蜜的事,我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在家乡看戏的情景。

那时,老家的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里人带来些文化享受的便是一年一次的戏曲表演。家乡的戏曲表演没有专门的场地,就是在村里“半露天”式的大会堂;没有很专业的戏曲团队,村里和邻村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就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一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小戏,其他的便是从其他乡里请来了几个小演员,也向他们借了许多头饰和衣服;看戏也没有一个人需要给钱,男女老少都可以去捧场。就这样一直“三无”的戏剧,在我心中却是最专业最棒的戏!

看戏前,村里人需要做最多的事便是布置场地,因为基本每家的老人都会去排练的地方凑热闹,所以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些小孩头上,爸妈不放心我们一堆小孩来打理这些,于是也都来帮我们。大人负责戏台子的通电与清洁,而我们一堆小孩就四处搜寻各个家中的凳子、桌子,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把这些东西一趟趟地往戏台子前搬,终于整个大会堂都变得满满当当的了。这时大人们也已经完工了。

傍晚,是最热闹的时候。大红的帷幕慢慢地拉开,台前热闹起来,长条凳、小木凳、竹椅上马上就坐满了人,此时,我便会耍赖皮似的为爸妈抢好位子,盼望爸妈早点来看戏。不到10分钟,大会堂便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这里,男人们敞开了怀,燃上一支烟,舒心地吞云吐雾,他们谈生活,说到兴处,嘻嘻哈哈乐一阵。那些大小媳妇则三五成群,嘴里啃着自炒的花生、瓜子,咀嚼着奇人轶闻、家庭琐事,谈论一阵,感叹一阵。台上几个身穿戏服的戏子上场了,咿咿呀呀地唱起,台下更是一直高涨。台上的表演并未入我眼,我看中的是小店里卖的小零食和小玩意儿,趁爸妈不注意便兴奋地跑到奶奶面前,摊出小手,奶奶心领意会,掏出一两块儿硬币放在我的手心。我蹦蹦跳跳地离开,去找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买吹泡泡的玩具。然后站在台前,使劲地往戏台上吹,玩得不亦乐乎。我们这几个顽皮的孩子还会溜到戏台的后方,偷偷地观察戏子们画着奇怪的妆,瞄瞄戏子们头上古怪的发饰,有时胆大地伸出小手摸摸挂在架子上的戏服。戏子一发现,我们立马逃之夭夭,等戏子走了,我们又马上偷偷溜回去。一个晚上一下子就过去了,很快大家都就得带着不舍离开了。

在家乡看戏,每次想起来都是让我回味无穷。

离开老家的第二年,老家的戏就不再演了。想要看戏也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去看了。我觉得怪可惜的,那个全村人一起参与的戏就这样消失了!

我的家乡,我多想依偎在你温暖的臂弯,看你的过去——我珍藏着的那些珍贵的不忍心被岁月剥蚀的记忆!

篇十四: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时光荏苒,岁月似流水带着乡土的记忆匆匆而逝,一去不回头。我暮然回首,只为挽留她的脚步,她却不愿停留,只给我留下了离去的身影和星星点点的回忆。

春天的小村庄里被清晨的袅袅青烟捧在怀里,早起的人们顶着露水,扛着锄头上山忙活。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家自然不能浪费这个注满美好希望的季节。春眠不觉晓,我总是被十点半的广播从睡梦中睁开朦胧的双眼。而外公外婆一定已经在山上干着活,只要我吃完准备好的早餐,上山就一定能看见他们。春天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茶叶。先用大的剪子把过长的枝叶进行修剪,就像是园林艺术一样。再等上几天,抽出了新芽,采下的茶叶才最新鲜。嫩绿的新芽上翻滚着露水,看上去格外的娇嫩,似乎在表面打了一层蜡。整座茶山上都能嗅到清新的绿意。外婆采茶叶的速度很快,可以两只手并用,似轻盈的蝴蝶在茶树间飞舞,绑在腰间的小篮子一会儿就满了。像我这样笨手笨脚的,速度慢而且没耐心,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被山路边的蕨菜给吸引了。

蕨菜是山上常见的一种野菜,洗净后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后再炒一下或者腌上几天,便是餐桌上的一道风味了。蕨菜的盛季在清明前后,要说清明,自然是少不了清明果了。清明果有两种,磐安本地的是用芋粉做的,皮儿吃起来比较Q,劲道,而我们那是糯米粉做的,尝起来比较糯,一样的是都用一种绿色的野菜揉进面里,所以看上去是草绿色的。这清明果做的好不好啊,那还得看包得饱满与否还有馅儿炒得香不香。每次我都能把外婆做的最大的那个吃掉,外加一碗鸡蛋面,这才叫生活!

夏天的热情打动春天的懒散,我们迎来了第一番丰收。茄子,四季豆,玉米,丝瓜还有西瓜都赶着将丰硕的果实奉上,勤劳的人们脸上绽开了满意的笑容。一个个西瓜像害羞的孩子,抵挡不住骄阳似火的热情,都躲在叶子下面。清晨把西瓜从地里抱回来到晌午来一个大西瓜,切开来,饱满的红色让人垂涎欲滴。若是让西瓜先在打来的井水里浸上半小时,就可以尝到“冰镇西瓜”了让丰收的甜意从嘴里蔓延到心里。

秋风把丰收的消息吹到每家每户。人们赶着去迎接丰收的果实。即使是汗水湿透了后背,也难掩人们心头的喜悦。偶尔田野上秋风吹过,给忙碌的人们送去一番清凉。到了傍晚,田野上麦浪还在翻滚,秋风带着凉意和丰收的愉悦在村庄,山野之间回荡……

当寒风开始在山林里呼啸时,山村里这匹忙碌的骏马开始停息。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等到过年了,筹备已久的家宴为在外的人们摆开。忘却的是一年的疲惫与压力,代之的是团聚的轻松和喜悦。餐桌上是摆不完的美味和道不尽的家常。等到十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灯会。吃碗汤圆,我们来到马塘。这里有来自玉山各村的各种各样的龙灯和花灯,张牙舞爪的龙;各式各样的玄幻人物,五彩缤纷的烟花。天上是炫丽的烟花爆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的气味,路上是满地的爆竹纸屑,我们感受着天上人间的新年的味道……

在记忆的长河中,我在慢慢摸索,寻找最真的来自乡土的记忆。

篇十五:留住乡土文化作文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题记

我对于家乡的记忆,是十分美好且愉快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某个黄昏,你一个人独立于天地之间,夕阳金黄色的余晖,暖暖地将你包围,你张开双臂,尽情地深吸一口气,轻松的感觉从脚底蔓延开来。所以,每每我被莫名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就会想起家乡,想起,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小小村子占地面积不大,只有区区十几户人家,然而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邻里乡亲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倒也是其乐融融。常常有这样一个画面,十几个孩子在一条不平但宽敞的路上奔跑,手里挥着用绳子和棒子做的“拂尘”,常有“二郎神”、“嫦娥”、“百花”等神话人物的名字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来。哦,这是在玩cosplay(过家家)呢!而另一边,几个老人或成年人坐在一块空地上,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什么谁谁谁又有官司啦,哪里又要做水库啦,这个季节笋特别多啦等等,话题涉及各个方面,偶尔聊的激动了,还会一拍手跳起来,仰天长“笑”了几声又坐回去。哦,那是在畅谈人生呢。

还记得那时的夏天,阳光是那样明媚呢,几个小鬼总是在妈妈去小溪里洗衣服的时候,像条小蛇一样溜到水里玩,明明都是旱鸭子,还非得扑腾上几下,却净是在喝水。水喝饱了,就爬上岸,走到石桥上,小鬼们一排做下,小脚丫子伸进水里,踢起了水花,这时,大点的总会带头唱起歌儿来,小点的就跟着和或拍手打节奏,妈妈则是会远远喊着:“小崽子们,别掉水里了小心点儿。”那是恬淡自由的时光,是让我恋恋不舍的时光。

记得那些年的冬天,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着,那是一个红加白的世界。不要以为小村子里没电器就很冷,其实不然,老人孩子中年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围在几个火盆儿旁边,嘴里嗑着瓜子,聊聊村子里的奇闻趣事偶尔会掉瓜子壳到盆子里,冒出来的阵阵呛人的白烟,呛得满屋子的人都直咳嗽,那是谈笑风生的日子,是让我恋恋不忘的日子。

可是无情的岁月啊,匆匆的都来不及让我思考,就将我带离了这片土地,虽然还是可以回去,确早已不同往昔了,再也不会有挥着“拂尘”的孩子们了,再也不会有激动的跳起来的大人,再也不会有爱喝溪水的小鬼们了,再也不会有唱着歌踩着水的恬淡时光了,再也不会有满屋子人的冬天了,再也不会有烧的红火的火盆儿了。那灿烂的阳光,红加白的世界又到哪儿去了呢?

庭前的玫瑰花又开了,我能留住的只有记忆了吗?只有记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