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竞赛

[超新星国小组]入冬以来,成都的雨。3000字作文

栏目: 竞赛 / 发布于: / 人气:1.25W

(一)

[超新星国小组]入冬以来,成都的雨。3000字

近日来,入冬的蓉城沿街的榕树叶子黄了枯了干巴巴的挂在枝头,跌落在地上,平添些落寞萧瑟;但银杏不一样,同样是落叶,却别有一番风情,一片片的银杏叶飘然而下,那透明的金黄亮丽、纯净、华贵,阳光下熠熠生辉,冷中明丽悠然,让人觉得这不是生命的谢幕,而是倾其一生最重要的出场,优雅、酣畅、迷离、陶醉……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惜,为之歌唱为之起舞!

也就在这些天,我所熟知的一个同事,一个正值壮年身患癌症的病人,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和那些在街角院落跌落的落叶一起,远离红尘侵扰,病痛折磨,也失去了爱的抚慰。一世红尘,两分入泥,一分云卷云舒风吹去,空荡荡,徒留一声长叹。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有些震惊,但凡患癌症能走能动我觉得是好幸福的事___就有转变或扼制的机会,或者有机会以有限的能力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或者以更完美的姿势告别这个世界。他曾经是我的领导,因为层级较多,我们之间接触较少,几乎没有,只是偶尔见面问候一声,但他的音容笑貌,略显清瘦的笑容却恍若刚见过一样。

我无力想像一个人从13楼跌到地上的情形。

勇气乎?与其受病痛折磨而死,不如干脆跳下去一了百了。悲壮乎?我们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允许我们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力,___除了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意气乎?没有希望的生命,一眼望到黑的胡同,没有一点亮光,选择寻找天堂的世界。可是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从生走到死的旅程,任何人都逃不脱繁华落叶的宿命。

现代西医以大量先进仪器为后台,能深入全面检测人体的每一寸肌肤,器官,判断其是否变异,损坏,甚至推测生命长度,这种结果以白纸黑字打印出来,只要识字就能看出病情端倪一二,高智商的人拿着检验报告那十之八九也清楚病情的状况了。进行精准治疗是医学水平的进步,但同样心理辅导却未能同步跟上,当病人拿着几乎和死刑判决书一样的死期报告的时候,谁来安抚他们内心地动山摇的决裂、撕扯和崩溃?先进的检测设备?一样无助的亲人?或者是自己强大的内心?拟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

不知道是环境的恶化还是医学技术的进步,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近年被确诊为癌症的病人明显增多。以前似乎是圈子以外的,或是影视剧里倾情演出,逐渐渗入到自己熟知的人。与好友闲聊,她讲了另一个癌症病人的事。他和她是同事,三年前体检出来患癌,一个月之后就离开了,大家也觉得好好的,能吃饭能动,感觉是被吓死的。

刚30出头的他,工作上也是蛮拼的,经常熬夜到一两点钟,当然付出也获得了肯定,很快被提升到了领导岗位,后来即使不加班养成的生物钟也要到凌晨才能入睡。朋友说,当时感觉也很震惊,那么快!按道理,他受过高等教育,历经磨练,心理素质应该很高的。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心里防线突破了,很快就崩溃了。如果当时检测报告在家人手上而不给他自己看,情况是不是另外一种结果?大多数人是期盼自己看到结果的,即使忐忑不安,也心存侥幸,希望不是其中之一。

现在国内的医学检测设备更新了,但心理辅导却没有跟上,或者说完全没有。医生面对来来去去的同一类病人,天天望着一双双绝望又热切祈盼的眼神,心里会有对生命的怜惜之意,会时常咏叹生命无常,对现实的无力,却还要回答“还能活多久的问题”。病人面对苍白的数据和网上貌似精确的死亡统计数据陷入无底的绝望__对一个事业蒸蒸日上,充满着希望,环抱着爱的人来讲,世界这么大,还有好多地方没去,还有好多的想法未实现,生活如此美好,现实过于残酷,心理防线瞬间瓦解。如何面对死神便成了一个难题。

我认识一个1998年被确诊为淋巴癌的患者,那时去看望他的人都觉得他的时间不多了。但现在只要晚上7点左右去体育场跑步都还会遇到他和妻子。他坚持每天室内腿训练一个半小时,室外跑步一个小时。他说了一件事,三年以前,他感到自己双腿无力站立困难,有天真站不起来了,就自己跑到电脑城买了好多运动光碟,然后总结制定了一套锻炼腿部力量的运动计划,几个月下来效果不错,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与癌症做斗争的过程中占了上风,死神也是有敬畏的。同时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大量病人在后期过度治疗,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最后离开的时候,插满各种各样的生命仪器,以延续生命体针。

发达国家心理辅导相对健全,帮助病人面对死亡,坦然接受即将面临的一切挑战,协助病人和家属做出选择,舒缓对死亡的恐惧,部分国家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安乐死,让选择如何死也成为公民的一种权力。除此之外,如何面对死亡还是一个社会工程,人们从小被教育,死和生一样自然,都是人间万物的规律,理解死是人必然的归宿这一含义。但我们的教育或者我们的文化里,死是忌讳的,万劫不复!死后便是鬼,是狰狞恐怖的。如果把死神作为最高的殿堂,在心里上理解,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难题,我们的心灵是不是更干净些呢?我们所做的事是不是更有建设性,更有意义呢?我们是不是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善待身边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生活呢?

(三)

朝圣是精神之旅。每次在藏区看到信徒拉着一车一家的家当,三叩一拜,默念“六字真言”,祈盼福佑的时候,感觉心灵被净化了一次,就像看见那里白的云或薄如纱翼轻如棉球在蓝的天幕下空旷的天地间舞蹈,心瞬间被融化,人也轻灵起来。

在藏区,无处不在的经幡,随处可见的马尼堆,昭示浓厚的宗教文化。但看着迎风飘扬的经幡,探寻客好奇又敬畏的还有一个地方__天葬台。

这也是一个让人无力想像的一个地方。

今年暑假带孩子去西藏,在札什伦布寺的时候,我们请喇嘛做导游,一并讲解寺内宗教文化。札什伦布寺坐落在日喀则城西尼玛山东面,背靠高山,依山势逶迤而建,殿宇依次排列,金顶红墙黑窗白屋檐,恢弘大气庄严肃穆,是藏区建筑翘楚。年轻的喇嘛带我们走了几处经堂,我不大记得了。但我还记得钦措大殿,这个历代班禅讲经和喇嘛们辩经的地方,也称大经堂,可同时容纳2000人。喇嘛说钦措大殿历经12年修建完成。他是从左侧的门带我们进去的,中间是功勋卓着的大师的塑像,其余全是一排一排横的竖的固定的凳子,上面铺上藏区手工羊毛毯,一大股酥油和藏区的膻味。没有很亮的照明灯,只有微弱的酥油灯光,窗户不多而且较小,所以尽管是白天也显得有些阴暗。

喇嘛走在前面,在佛像前让我们摸了摸什么东西,说会为我们带来好运。然后指着脚下一块被踩得溜光的石头说,“这是以前天葬台的中心!”我惊诧的喝到,“这里以前是天葬台吗?”虽他还是一如往常微笑点头默认,我心里已是翻江倒海__天葬台,一个不知道穿着什么样衣服的天葬师,拿着一把刀,默然的,像切着猪肉一样把尸体分成一块一块的,乌黑的血流了一地,浸润着有些荒凉有些贫瘠的土地;头上秃鹫盘旋,等候着即将到来的美食。人一断气,便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了。我们一直没有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所以觉得死亡是恐惧的。但在那一刻我们又和其他生物一样了__我们并不高于自然,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想着想着都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了,但又很疲倦。该寺的喇嘛每天诵经都会经过这里,除了经文,这是不是也算一次精神洗礼?在可预知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自己曾经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都如浮云,人类又回归到动物的本质,这样会不会让他们的修行更加笃定,让他们面对死亡时更加坦然?让他们简单的一点一线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据说藏区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等形式。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在沿雅鲁藏布江从日咯责回拉萨的路上,在一处观景台我选择下去拍照,同行的他们要不累了要不高原反应,只有我一人下来。路旁江边有一个巨大裸露的岩石像一座小山样,上面挂满了经幡。我没有选择往岩石的路,而是沿着人工修建好的梯子往江边走。正面观景台有一个简单介绍,雅鲁藏布江,海拔3800米。雅鲁藏布江在藏语里是“天上飞来的水”的意思。江水从岩石的右方顺流而下,滚滚而来的江水不见水浪滔天但看水势湍急。正前面大概宽约200米左右吧,再往右走一大片大概是沼泽或者湿地,然后是贫瘠的免遭不绝的山脉;左边就是318国道了,然后依然是层层叠叠的山脉。在可以望见的尽头是两座山的交会处,河道也由宽变窄,那里的水流更加急速翻滚吧。

我沿着梯子往下走,左边镶有一块介绍,上面赫然写着“水葬台”!我心里一震,“水葬台?”刚去过曾经的天葬台,现在又站在水藏台上面?说的高雅一点是无数生命灵魂与躯体分离的地方,想的通俗一点就是一个个尸体扔在水里的地方,我刚还在想这冰冷刺骨的雪水里会不会又鱼,这会笃定这江水肯定是有鱼的了。还好,不大的“观景台”还有两三个人在拍照,而且整个地方干净不见有污秽血迹,湍急的水流盘旋着在脚下的江堤转了一个弯,轻扣堤岸又盘旋着远去,再远一点宽阔的江面波光潋滟,远处天水一色,极尽美好。人到生命的尽头与自然合为一体,归于自然,融于平静,是不是最好归宿?在自然面前,一切事物的生与死都是宇宙万物的一场循环,想来死亡也并不可怕,因为旧事物的消逝也代表着新事物的延续。

尘归尘,土归土,水经过千回百转还是到大海去。我在水葬台站立了良久,还是一片空白,又似乎不是,我身边离开的人,像幻灯片似的,他们年轻的老的笑的忧伤的面容,一张张闪过,人死了?是什么感觉?人有灵魂的吗?他们在一直福佑着我吗?或者他们的肉体和他们所谓的灵魂全都消失了,唯一没有消失的,是我的记忆__我的记忆里他们存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灵魂以爱的方式存在着。灵魂缘于生者的想像和祭奠?我们想要自己的灵魂更加久远,是不是需要更深厚的爱,更多的善举,更多有意义的事让记忆保留得长久一点?或者留下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纪念物?”思想或是其他?

(四)

几年前我曾看过《相约星期二》,这几日又翻出来重读,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身患绝症,一年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最后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事箴言,加上他们在学校的经历以及莫里如何面对死亡的全过程缀珠成链,形成此书。

莫里几乎是逼视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从失去行走能力,到连做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的权力也被剥夺___上厕所,擦鼻涕,擦洗自己的身体,除了呼吸和咽食外,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而这一过程无时不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米奇问他是否会自哀自怜。

“有时候会的,在早上,”他说,“那是我悲哀的时候。我触摸自己的身体,移动手和手指__一切还能动弹的部位__然后为自己失去的感到悲哀。我悲哀这种缓慢、不知不觉的死法。但随后我停止了哀叹。”

“需要的时候我就大哭一场。但随后我就去想生活中仍很美好的东西,想那些要来看我的人,想就要听到的趣事,还想你__如果是星期二的话。我们都是星期二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他完全依赖于他人___替他翻身、擦脸、按摩,他会闭上眼睛陶醉于其中,“就像刚出生的时候样。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你的大脑深处。”陪着老人生活的也有同样的感受,随着他们年纪的增大,就越更显出孩子般的稚气,看到你安排好事情的喜笑颜开被妥帖照顾安稳幸福的神情。他们像成人那样给予,又像孩子那样接受;不时会有他们日渐衰老的痛,时常心里又会蔓延陪着他们慢慢变老的欣喜,祈祷时间无限制的停止下来,让幸福成为永恒。我曾有过看着一个陌生老人离开的经历。80多岁的他住进医院的时候,差不多瘦的一把骨头。才进去的前些天,他喜欢把控着遥控板选择自己喜欢的频道。老伴不时过来陪他说说话,主要还是女儿照顾他。给他买了婴儿奶粉,打点滴输营养液__他几乎吃不下硬的任何东西了,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在一天中午睡午觉以后就再也没醒来。医生过来看的时候,甚至都没再抢救。他的离去是宁静的、安详的。我甚至都没有恐惧感。爱人和女儿一直在他的身边。

莫里和米奇在讨论婚姻家庭的时候,莫里认为婚姻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去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爱人对你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你会意识到这一点,尤其当你处于我的境地的时候。朋友对你也很重要,但当你咳得无法入睡,得有人整夜陪伴你,安慰你,帮助你时,朋友就无能为力了。家庭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和米奇的课堂还涉及到世界、感情、死亡、金钱,以及对衰老的恐惧和完美的一天等等方面的讨论。莫里喜欢的24小时是怎样的呢?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想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我们的友情……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且去接受爱。

“在商业上,人们通过谈判去获胜。他们通过谈判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爱不同,爱是要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

因为莫里老人的话字字珠玑,我忍不住摘录了书中好多原话,我想如果曾有过类似苦痛经历或者能想像这是一个承受着病痛的智慧老人在最后岁月留给世人的人生体会,你也会很珍惜,。而且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汲取建设自己生命的养分,让我们能更好的去面对自己。他的有些感受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他才告诉米奇如何施爱于人,但很快又流泪了。为未曾原谅曾经的好友,直到他几年前离开而后悔流泪。

病人膏肓的莫里体会到,记恨和固执毫无意义,我们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与生活讲和。跟自己和解。跟周围的人和解。

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来过,然后我们离开。不同于风中漫无的落叶,我们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四年级:卢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