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有关韧性的作文(推荐10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24W

篇一:有关韧性的作文

有关韧性的作文(推荐10篇)

泱泱中华,绵延数千年,它曾陷入低谷,也曾踏足山巅;它遭受过苦难与打击,也历经辉煌与腾飞。历史大潮沥尽黄沙,而中华文明仍是那颗冠于世界之巅最夺目的宝珠,“韧性”是它绵延不绝、闪耀至今的根本。

中华文明的韧性在汉字中即有所体现。

汉字善变,它由最初的甲骨文,历经金、篆、隶、楷的演变,最终化繁为简成为今天的简体字,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是汉字应世而变,顺应时代的适应力;汉字亦不变,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它融象形,形声,指示,会意等多种元素而成,神韵俱在的特点从未消逝,因此,它优于其他文字的表意能力和艺术美感从未改变。汉字的“变”与“不变”中体现的是它的适应性和抗阻性,也恰恰突出了是中华文明的“柔”和“刚”的特质,刚柔并济,即是韧性。

当汉字巧妙的组合成句,汉语的灵活变通便展露无遗。初唐张若虚有《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暂且放下它精妙至极的内容,仅就《春江花月夜》这一题目,汉语的灵巧便体现得淋漓尽致,五个独立的名词组合,无论如何断句,都能构造出绝美的意象,汉语的灵活是其他文明中诞生出的文字所不敢企及的。

如若空有灵动的语言文字,创造语言文字的人却是死板僵化的,我们就不可能领悟其中的美。因此,与汉语相似,驾驭语言文字的中国人的思想也是灵动的。同样的,文字能体现中华文明的韧性,中国人的品性更能体现之。

中华文明的韧性使中华文化丰富灿烂。而在危亡时刻,亦是韧性撑起我们的民族命脉。

反观近代,我们割地赔银,饱受屈辱。侵华日军在东北打响第一枪后,中华文明惨遭铁蹄践踏,春、江、花、月离她而去,迎来的是夜,长达14年的寒冷长夜。中华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一退再退,神州大地被国人的鲜血染红,当世界认为脆弱的中华文明行将坍塌时,神州大地在含泪承受惨痛打击的同时,正在积蓄一股力量,一股文明的韧性在极大的压迫下愈挫愈勇,锻造出强劲的弹性,国人血脉贲张,蓄势待发。

终于,积蓄已久的力量爆发,不仅入侵者为之震慑,狼狈而逃,就连整个世界都为之一振!这股力量延续至今,促使中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蓬勃发展,并重回世界之巅,成为新一代超级大国。

反观近代曾迅速崛起的国家,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依靠抢夺与统治拔地而起,“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依靠战争与殖民主义壮大实力,美国则是在一战二战中发“战争财”一跃成为世界霸主……而这些曾依靠其他民族国家的血泪使自己富强的国家,或是没落,或是日趋衰弱都已成不争的事实。而中国,我们如今的强大是靠人民用血水、汗水和双手拼来的。中国,赖以自强的正是中华文明积淀千年而铸成的韧性,它让中国变得刚强,敢于拼搏,敢于在困境下自力更生。

如今,许多势力对中国虎视眈眈,他们或是忌惮或是畏惧,造成与中国不可避免的摩擦。韧性,亦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利器。在中美贸易战中“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便是韧性的体现,韧性也将使中国在国际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真正的强者,不在于永远强大,而在于时刻都有逆风翻盘的底气和力量,中国的底气与力量便源自中华文明的韧性。

篇二:有关韧性的作文

我们生活的这颗蔚蓝色星球,已经40亿岁。相比广袤宇宙中其他星辰,它很年轻,充满生机。有人做过估算,如果把地球到今天的时间比作24小时,人类仅仅出生在23点的最后几分钟。

这个时间足够短暂,和宇宙180亿年龄相比,不值一提。但人类这样一个物种,已经飞出了地球,凭着经验、想象、创新,尝试开拓更多未知的领域。他们极有韧性,用毅力攻坚未来,一个人的一种主张,一种思想,便可能成为整个人类的圭臬。

帕米尔高原以东,太平洋西北岸,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多种多样的地理面貌和物种形态,构成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经典看来,外在的宇宙,是一个大宇宙,而人体则是一个小宇宙,无数人物都在追寻“齐物”、“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创始人孔子这样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生物的韧劲类喻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不是独一家。但察微知著、忧患意识、触类旁通的达观思想,中国人格外清楚。因此,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阿拉伯地区文明相比,又是一个早熟的文明。

中国人精于往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把握。人和人之间,是点对点的关系;而组织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则是社会的面。中国独有对尊严的特称——面子,也正是以社会身份为出发点,面向外人而言。

农耕文明孕育了薪火相传的无上原则,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彻底奠定了“父死子继”的传承系统。围绕“家”的准则,组织社会构成体。家——国——天下,都在独特的伦理系统中,一脉相承。这个成语中的“脉”,更是特指血脉。中国人因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同属血脉相连,所以能够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血缘,无论是“天下一家”还是“天下为公”,在逻辑上都能够推演成立。

“家”的结构给中华民族向心力,中庸思想给文明以中和的驱动,在历史上无数个危机关头,中国总是能够凭借家庭伦理和中庸这两条轨道,稳定地向前行驶。中国理想,是方式以中庸为指导的理想。

因为“家”与“中庸”这两条古老的生命线从未断裂,所以,中国文明也是没有断裂的文明。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对“家”概念的延伸和网罗。凭着这种韧性,文明才可能一起协同工作,流浪地球;珍重”共同体“的概念,人类的未来、地球生态的未来,才能得到史无前例的突破。

篇三:有关韧性的作文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要想留住一个国家从古至今的文明,那就要看这个国家文明的韧性了。“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泱泱大国正是因为有了韧性,历经五千年风雨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

文明的韧性是对思想文化的执着。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风暴。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启了思想学术之争,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迨至西汉,儒客大家董仲舒“继往圣”而“开来学”,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于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集权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至两宋,程朱理学应运而生,实现了中国哲学的一次伟大突破……在历史的岚帐前细加钩沉比勘,不难发现,五千年的文明若想源远流长,势必需要任重道远的“士者”弘毅,将刻在骨子里的韧性发挥到极致。

文明的韧性是对艰苦磨难的抗争。张载有言:“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因向来尊崇“逆来顺从”而覆灭。相反,古代的中国则是对于外敌有所防御,再加上古人自身的反抗精神,文明由此得以延续下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古英雄多磨难,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明的延续,怎能少得了先贤在对抗磨难时的那股子韧性呢?

文明的韧性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如今,在各地风景区都会看到不少店面在卖纸雕、泥人、油纸伞、糖人等传统手工艺品。当然,也不乏一些专业学校培养“独具匠心”的人才,以此来继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些地区自然遗产的保护,各级政府也提高了重视,有计划地提供资助,甚至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定期的修复。这些沉甸甸的关注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出于心底的矢志不渝的坚守。

回望历史,无数前人铆足了劲儿,凭着一股韧性,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当负重前行,挥动韧性这面旗帜,在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篇四:有关韧性的作文

华夏文明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为何长存?因为有韧性。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留下许多先人们留下的浪漫神话,古代传说:劈地,追日,奔月……这些虽只是曾经的幻想,但是,我们以历史付出的代价,永不停歇地追寻着我们心中的梦。从2014年3月1日开始,中国开始了“嫦娥工程”,开始了我们对月球的探索之旅;经过不断努力后,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经完成……有些,已经实现,有些,我们仍在努力。这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追求,我们文明的源头。

神话中的玉帝,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历史中的始皇,高祖,玄宗等等,不论虚幻与真实,帝王将相的故事成就了我们文明的气质;自古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九流十家的圣贤哲学,魏晋的隐逸文化等等,文学,思想上的升华铸就了我们文明的品味。华夏文明随着历史潮流,不断发展,进化,这不是文明史的“昙花一现”,而是文明史上的“不老青山”。文明有着韧性,所以亘古长存。

“亦余之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诗人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倾诉给大地、给苍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用诗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忠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着自己热爱的土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毛泽东,燃起民族心中的热血,带领民族走向光明……这片土地给予我们以时间,我们回报这片土地以情感。

我们的情感,使文明有了厚度;我们的热血,使文明变得刚毅。这里的每一寸土,每一棵绿树,都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文明。我们让这片江山千年不倒,让其变得刚毅,变得有韧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真实写照;北方的信天游,南方的小调,这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体现。我们安静的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有时也会和外界友好交往,互鉴文化与技术,但从未妄想着侵犯他人的领土。可是,当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用毒品摧残我们的民族,只妄想从我们的骨子里榨出金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他们烧毁了我们文化的结晶,把珍品当做玩具肆意把玩;日本侵华,把中国人的血肉之躯不看在眼里,剥夺我们灵魂的尊严,践踏我们的土地……这些,是民族的耻辱。我们怎么能让伟大的华夏文明落入这帮野兽手里,我们要让世界看看,华夏文明的韧性!于是,起义,长征,抗日,一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人民的奋起让文明继续传承下来,从此华夏文明的羽翼已经丰满,又任性而坚不可摧!

我们会继续怀揣着民族的梦想,秉持着民族的信念,燃着民族的热血,将我们文明的韧性展现在世界的角角落落。

篇五:有关韧性的作文

人类的思维意识是由大脑所映射出来的,它富含着人们在世界的思想进程中所汲取的营养。它是人类鲜红温热血液中流淌出的精神产物,也是人们生命活动中孕育出的智慧积淀。历史刻画着人类的进步,描摹着他们的铁骨与软弱,正是他们对待生命不同的韧性,造就了世界的灵性与精彩。而当人类开始抉择以精确、功利的计算机化思维构建社会时,社会已呈现出了相对退化的趋势。

计算机化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原始人类通过战争、狩猎来争夺土地、食物。随着思想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采用集权统治来巩固地位,历代朝臣运用进谏的方式来执行自主权力。他们或昏庸、或圣明、或残暴、或仁慈,或见风使舵狗仗人势,或忧国忧民敢于进言。而到了法治社会,人类开始学会民主、学会理智,社会趋于和平,科技不断进步,造成了信息加速时代的形成,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人类开始与人工智能较起真来,他们渴望效率,追求完美。所以,计算机化思维成为了社会的必然产物,生命的韧性被牵拉到了最紧实的程度,以达到人生进度的平衡与绝对。

人类的思维变得精准起来。在不断探索真理的同时,大脑已禁止他们去从容地回归自然、拾取本心。藏族的朝拜神圣而又令人尊敬,苗疆的巫蛊诡谲而又奇异莫测,女娲补天的传说让人们感激神的恩赐,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使我们向往力量、热爱世界。它们也许是虚幻的,却象征着中华的璀璨文明,它们应成为人类心中的一块圣土,而不该以“迷信”的名号被无情打压下去。“盲目的相信科学即是迷信”,人类应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视神话、风俗为文化的结晶,正如《儿童如诗》所倡导的,人类应具有诗性、神性,诗歌是人类内心最为纯粹美好的情感表达,神话是人类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性魅力的体现。

计算机程序总选择最便捷的方式运行,而人类又将高效率背后的高质量作为领导技术发展的核心,正如它们的思维开始决策所谓的“正确”。一堂心理课上,老师以一个小型拍卖会为契机,让我们选择竞价“长寿”、“钱财”、“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等事物,并以此来判断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抛开了法律的约束来考虑“求财?”、“求名?”亦或“求利?”。而在社会上,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我们还要考虑道德上的束缚,这便使人有了“善”、“恶”之分。愚蠢的人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价而选择蜕变,恶毒的人为自己的罪孽承担后果而选择救赎。他们不断摸索着、感知着,互相感化成长着,而当人类的价值观趋于统一后,社会便可能会形成绝对的和平,人类开始懈怠,开始了庸庸碌碌。

其实,在这场拍卖会的最后,老师还竞拍了一件物品——舍弃钱财来让家人健康、富有,同时使他们获得名、权与利。在这样的情感加持下,同学们自觉地选择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爱。以此看来,我们要对自己的价值观抱有自信,以经验与交际来不断纠正,而不是单纯地通过理论去校正“变化”、“差异”的存在。

计算机是无机质的,若人类选择了计算机化思维,人类便可能会变得冷漠,变得患得患失。而我们有时所需的,是一种超功利性的善良与朴实。

自古以来,人类生命的韧性与活泼的思想包容了世间万物,只有接纳了这些因素,才会有破茧成蝶的骄傲、有名落孙山的沮丧,有凤凰涅槃的辉煌,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哀惋,才会用心灵和感情,去追求自然的原始和自身的坦率与从容。

莫让计算机化思维束缚我们生命的翅膀。

篇六:有关韧性的作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金龙御筋,风吹雨打亦不失风骨,而并非坚挺脊梁,宁为玉碎。

可怜时人常将脊骨作龙筋。

去年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星巴克咖啡事件,人们大多以冲击传统文化、不尊重为由将各方批得体无完肤。如若古老的紫禁城拥有咖啡店是种亵渎,那后在原址又置中国制造的咖啡店意义何在?如若举起尊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将星巴克从故宫驱逐便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次成功的捍卫又一次胜利?君不见1900年的故宫就已将朱门向咖啡敞开,慈禧太后多次以全西餐宴请外国使节夫人,宴后共饮“苦水”。抱残守缺的清王朝尚且能接受新事物,怎么新时代市民却在王城内一沾外国文化便如火燎眉头?

再说同年长城露营事件,同样最终因反对而被迫取消;却看次年法国卢浮宫,人们愉悦地祝福在卢浮宫内共进晚餐并露宿宫中的幸运情侣。同样是对待古老渊博的灵魂,中国人的态度如此小心谨慎,将中国文化捧上神坛,同易碎品般细心呵护。

中国以瓷器闻名世界,但中华文化从不是易碎的瓷器。金龙御筋,坚韧有余,中华文化从不缺乏包容性。

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无数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都是不同文化的冲击、交流最终趋于融合。秦一统六国,中华文化初次融合;汉武帝大一统,汉文化同外族文化不断交融;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满清人入关带入满清游牧文化。从未是一种色彩从一而终,以汉文化为主,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构成了当今的中华文化。

一味的抱残守缺只会消亡在历史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够了因落后、封闭而挨打的百年屈辱。当下许多人一听什么传统古迹沾染上西方文化可能带来冲击便猛烈冲击,除了盲目与无知,最主要的是缺乏文化自信,一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文化自信铸实底气之墙,树立国人高度文化自信,乃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五千余年,似水般绵长不息从未断绝,诞生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灵魂,对中华文明的韧性,值得怀揣足够的信心与底蕴。

草木皆兵始不行,中国人,勿把龙筋当脊骨!

篇七:有关韧性的作文

(秦大为)

原创秦大为虹境界2019-10-01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唯一一个绵延至今,从未断流的。它影响着世界的东方,因为无形中的一股力量——中华文明内在的韧性。

所谓韧性,曲而不折,坚实有力。从孔子之乎者也之言,到鲁迅真实辛辣之语,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危难时刻,激发出救国家于水火的坚实之韧;博弈之间,更坚定了耀祖国之荣威的不折之韧。早在孟子那个时代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眼界与胸怀,修韧性之德,养浩然之气;盛世济苍生,乱世思报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忧国忧民之心,旷达无畏之思,更沉淀出一种坚实之韧,让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与爱国情怀屹立于世界之巅。着眼当代,已然没有战火硝烟,但不乏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无所畏惧,不乏健将孙杨的稳定成绩与绝对实力,更不乏中国几代乒乓球队征战沙场,在世界舞台卫冕之荣。而这背后是他们为了磨练技术不舍昼夜,迁革砥砺之韧。也许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之韧根植于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引领着他们坚定不屈,勇往直前。

除此之外,柔韧有余,更是韧性的体现。中华文明的韧性还体现在其持久的传承,而作为主要载体的文学艺术,无处不在,柔韧多彩。从《诗经》到“楚辞”,开文学作品之先河,“四书”“五经”,述早期文化思想之总览,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学史上之明珠,虽内容形式不尽相同,其精髓皆源于柔韧的中华文明。如此繁星璀璨,让我们得以见识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结识“及时雨”宋江的仗义疏财,领略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机灵无畏,体悟闺园公子贾宝玉的博爱痴情。茫茫作品云集,不免让我们偶生疑窦困惑,甚至因百思不得其中真义而陡然顿怠,有杂然无趣之惧,“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揣摩良久,终悟真谛亦感悟文学作品内在之柔韧,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复吟咏,悉心研读,我们逐渐参悟以史为鉴的通透与深刻,亦兼修内德,让文字背后的柔韧之气延续更迭,让文明之韧薪火相传。

纵观世纪千年,坚韧不动摇的强大文明才能维持国泰民安。唐朝历时289年,被称为最强盛的朝代,这得益于明达的治理之策。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武兼修,国君励精图治,文明力量之韧蕴于其中,因而不会被轻易取代,昌盛数载。唐亡之后,九州分裂,五代十国,动荡多舛,狼藉不堪,也根源于内在文明文化的不强盛,疏离破碎,发展迟缓。上世纪初,中国面临最严峻挑战,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两党精诚合作,筑韧性之城,求文明之佑;内战时期,白色恐怖,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以艰苦卓绝矢志不渝之韧,攻破国民党的防线,成立新中国。坚韧不动摇的文明之韧,在每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中美贸易冲突,香港愤青闹事,台湾政局不稳,这或许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但中国不动摇,不畏惧,海纳百川的文明顶得住狂风骤雨的侵袭。我们不想打不愿打,但必要时,定当奉陪到底。这便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这也是中国文明的韧性,柔与刚并进!

这就是文明的韧性,富民强国,隐身于世,绵延赓续。

篇八:有关韧性的作文

水至柔,若击之则坚;气无形,若散之则充盈。一件事物的永恒,一种文明的永恒,绝不是因为其力量上的强硬,而是凭借它精神上的柔软。

这是精神的骨气,是物质最根本的倔强,是一种文化深处的韧性。它不能被证明,而只能被刻了汉字的竹简,染了松墨的宣纸所见证。许多的古代文明都有过终结,有遗失而古印度的文化甚至要依赖《大唐西域记》来回溯源。唯有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同样在铁蹄下生活,希腊的雄辩家只得求饶;而中国,或入世,或隐居:士大夫们以看似平和,却激进的方式应对着蒙、满的入侵。示以一副“残山剩水无态度。”的面貌,直至将敌人同化,或者驱逐。

有人不认为这是一种历史,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复制。是的,中国的历史存在复制,否则如何有“惊人的巧合”,正是在这种复制间,复制出独属于一种文化的韧性。既便不会消亡,也不能废除,它似空气,像风,会一直萦绕这一片土地。它的韧性,来源于自身,亦来自于产生者的维护。无论是淝水之战后得胜后一句“小儿辈,大破贼。”或是文天祥为国一句“臣心工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南明孤老带发明志;是民国时一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一种文化的韧性跨过时间,跨过空间的维度,像一片中天的竹林,支持着无垠的蓝空,久久地,屹立不倒。

而也是其坚韧性造成过人人皆沉睡的事,也有过自以为天朝上国的自以为是;亦有在满目疮痍仍心系称帝的闹剧。这是韧性的缺陷。因为不怕有多苦,而不在乎四周的日益萧条的变化。

文化的韧性令人沉睡,也令人清醒。南湖上的一艘行船;秋收时,霹雳一声暴动的豪气。在一个新时代,承载了千年历史文化沧桑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以自己文化的韧性,书写着属于自己文化的新篇章。

当司马迁把记录历史的刀笔递与后人,当龟甲上烧制出昭示命远的纹路,当唐太宗欣赏着史无前例的长安,当国民勇士去头发从梦中苏醒,当红色照耀大地,当历史的车轮前行,文化的韧性,似水、似气、无形、坚韧而充盈。

我们见不到文化具象的韧性,但当书卷一展,戏腔一叹,说书人的惊堂木从高处拍下时,我们知道一言两语,便勾勒了千年春秋。

篇九:有关韧性的作文

从20世纪初直至今日,中华文明又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利用资本与战争冲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危机内容是新的,但形式是旧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已经接受了数次这样毁灭性的打击,但每次都能以一种崭新的形态重生于这个世界之上,这便是文明的韧性。

世上哪里有万年不倒的大树,哪里有生下来便身健如牛的婴儿,文明之“韧性”的要义在于破而不灭,凤凰涅槃,如人体的肌肉组织一样,每一次的锤炼,都意味着一次撕裂,也同时意味将来的新生与强大。从孔孟的颇有理想主义味道的经典儒家到汉朝以皇权为核心,吸纳“阴阳”,“纵横”两家的新儒家,再到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以普渡苍生为任的大乘佛教,哪一次不是经过破坏而得到的产物呢?其他诸多学说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了“毁灭”,才使得我们不再固步自封,这样的“毁灭”催人奋进,它让我们重新完善已有的知识,使其恢复往日的活力,这便是颠扑不破的的“韧性”之光。

文明之“韧性”的历练是与历史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二者互相节制,也互相促进。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泰德所说“我们登上的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的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随着时间推移,外部各种崭新的形式以一种较为固定的自然顺序陆续诞生,这种形式与旧的理论一定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一个正常具有“韧性”及活力的机体会把旧的理论如一块痤疮一样剔除掉,再在原来的土壤上长出新的肌肤。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如灭顶之灾一样降临在儒家文化的头上,多数人只看到了书籍焚毁之后的焦炭,而董仲舒却看到了法家在专制体制下的无穷的威力,所以他将法家,阴阳家这些新的思想融入儒家本身,填补了儒家过于理想主义的不足,在汉武帝刘彻的支持下作为官方学说在全国普及,奠定了儒家在中国以后2000年历史中无可撼动的地位。日后中国的法律条例中也因儒家文化思想的限制,加入了许多道德性的条款,试图让法律与道德的作用相统一。

回到现在,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毁灭,中华文化与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也随其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文化的“韧性”将再一次发挥他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要奉行的应该是“韧性”的固有机制,概括成两个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我们不应该惧怕西方文化的入侵,全盘否定西方得理论,将自己的文化看作天选之子,对其他理论都持有鄙夷的态度,这样反而会使得我们的国家难以发展,无法融入国际的主流工业体系,使得我们的物质条件衰弱,最终导致文化的消亡。我们应该果断舍弃我们的文明中与封建意识形态所相适应的“文化”,使其脱离“阶级”与“历史”的局囿,抽象地理性地继承我们的文化财富,并且致力于将西方理论本土化,让东西方文明相互适应,相互支撑,才能够打造我们全新的中华文明。

篇十:有关韧性的作文

(姜迈)

原创姜迈虹境界2019-10-01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有无数多的文明先后崛起。其中绝大多数文明都消失了,或者由于天灾,也许是外来种族入侵,还有可能因封闭而衰朽于自己的文明之中。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凭借文明之韧性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

中国文明之韧,在于百炼成钢的坚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是刚毅的,其文明亦同样坚不可摧。追溯历史,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曾屡次被异族入侵。从先秦时期的西戎、北狄之患,到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而明清之际又被世界列强殖民压迫。遭受了这般欺凌,中国无数爱国志士愤然而起,为保卫家园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岳飞在孤军深入,没有援军、没有粮草的情形下,仍能仰天长啸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被捕入狱,大义凛然地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慷慨赴死……亘古通今,中国文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始终坚韧不折,反倒因此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文明的巨大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励人们敢于抗争,为守护自己的文明而战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文明之韧,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今日中国小生都在学习的《论语》等儒学蒙学读物,其间三教并立、禅宗兴起,无数的外来思想流入中国。然而至今我们仍未失去本土文化,也未排斥他方精神。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六渡扶桑,交流了思想,送去并带来了新的文明。对于外族——无论身份地位,凡愿学习中华文明者,我们都会倾囊传授;而睹别国文明之长处,我们也愿意借鉴以不断充盈自身文化。这无不充分体现着我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韧性。

人民创造文明,文明指领人民,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韧性的文明绝不是一味的屏蔽或者一味地忍让,而是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数典忘祖,在吸收他方文明的同时发扬己方文明。如此柔刚并济的韧性文明,才得以从历史的源头处继承过来,进而又向将来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