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自然 >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通用20篇)

栏目: / 发布于: / 人气:1.54W

篇一: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通用20篇)

闹元宵

徐一凡

“卖汤圆啦,快来看一看呀,圆又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天还没黑透,我就吵着闹着要吃元宵。“我要吃六个大的,六六大顺吗!”看着我调皮的样子,妈妈摸了一下我的头说:“那我要吃十个,十全十美吗。”妈妈的话音更落,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元宵,我们就向西大桥走去。放眼望去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人山人海的,我们穿过人群,等待着放烟花。不一会儿,烟火腾空而起,几个星光在空中炸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整个天空变得绚丽多彩,美丽极了。

烟花刚放完,舞龙就开始。

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铜鼓声响起,一条锦色长龙的身体就开始动了,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舞龙人灵活的操控着“龙”,让它时而盘旋时而驾雾、活灵活现,好像在悠闲地玩游戏。舞龙人随着节奏让“龙”做着高难度的动作。一拐,一扑,一跳,龙也翻腾着身子,在空中飞舞。不时从人群上掠过,变化无穷。在旁边看的人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精彩的表演,还不时喝彩。我也看得入了迷,心想:这不就是“中国龙”吗?顷刻,金龙腾空跃起,咬住龙珠,头一摆,龙珠便向半空飞去,耍珠人一个漂亮的三连翻,又赢得阵阵喝彩,接住龙珠,迎面冲来的双龙,挥动着龙珠,向远方跑去,观众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闹元宵,要的就是好玩、热闹。你说呢?

篇二: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我家的除夕

春节那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家家都在门上贴起了红对联,挂起了红灯笼,还吃起来团圆饭,我家也是如此。

除夕这一天,接近傍晚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开始忙碌。爸爸负责贴对联,妈妈负责带弟弟,爷爷负责洗菜,我负责拼凑灯笼。

我把那两包扁扁的红灯笼拿出来,打开包装,一堆零零散散的灯笼零件掉了出来。我翻开说明书,开始了漫长的拼凑过程……

奶奶开始烧菜了,那一阵一阵的香气扑鼻而来,让我忍不住想去偷吃一口。奶奶烧的菜最好吃了,我一边想一边做灯笼。当时太阳还挺大的,我擦了擦豆大的汗珠,一个灯笼组合好了又开始另一个……

时间转瞬即逝,开始吃团圆饭了。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吃饭之前都能收到爷爷准备的红包,收完了才开始我们的年夜饭。

奶奶烧了好多的菜,有红红的清蒸大闸蟹,绿油油的莴笋,还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大人们喝酒,小孩喝饮料,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家里笑声不断。啊-突然感觉活着好幸福啊。忽然,我两眼放光,看见了一块瘦肉。我动动筷子,一伸,一夹,一放,吧唧吧唧唧,真好吃啊!我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吃完了饭,我打了个饱嗝,放下碗筷,走上了楼。

我上楼没多久,爷爷就开始放鞭炮了,我们家放鞭炮总是比别人家要早,爷爷说是因为弟弟会害怕,所以早一点放掉。

这就是我家的过年,你们也是这样过年的吗?

篇三: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

吴怡佳

“火树银花合,桥铁索开”,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汇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而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个习俗—元宵节赏花灯。

在元宵节赏花灯的背后,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之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此事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天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让天地以为火已经烧起来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从此元宵节挂花灯,便成了一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而每年我也会去公园赏花灯。

今年来看花灯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们要么站在一旁赏灯,要么站在中间拍照,要么流连忘返于“灯海”之中,而那些早已布置好的万花彩灯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赋予了生命力,活灵活现,璀璨夺目,令人感叹不已,在人们面前闪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图,信心、坚定、力量等等无一不在美丽的花灯中展现;有的是呈现古代人的智慧与美好品质;那晶莹剔透的宫灯,莲花灯,金鱼灯,楼船灯,也是尽显琳琅满目的丰收硕果,尽放热闹与喜庆,不胜枚举的“百灯齐赏”,让人们顾盼生姿;还有那些可可爱爱的动物灯,更是吸引孩童去触摸着无与伦比的乐趣,大人指指点点高明轩昂,就连那车上的喇叭也激动地连番叫唤,而我也是更为激动,感受到即将到来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嬉笑声也渐渐消逝,流连于花灯之中的我,心中顿时有一丝不舍,期待下一年的花灯还是如此的精彩……

这就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想起正月里那片灯火辉煌,不禁内心荡漾……

篇四: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廖俊哲

每年春节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回老家乡下陪爷爷奶奶过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全国各地不同地方也有一些春节风俗习惯,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

腊月二十六早晨,我们一家开始出发回老家那个热情的小镇,一路上我和弟弟心情愉快,有说有笑,大约七八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广西贵港市,家里亲戚们非常热情的跑来迎接我们,帮我们提着行李往家里走。一家人客气地寒暄着…。

腊月二十七,大人小孩大家都开始忙乱起来,大人们一边赶着去超市买年货:各种糖,各种饼,一瓶瓶饮料,和各种过年需要吃的食品及用品。小孩子也跟着大人们瞎忙,跑去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和烟花炮。

腊月二十八,这是少数民族的俗称“小年”。家家户户都包着圆圆的“糕”点,薄薄的皮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这正是因为少数民族人们对新年的渴望,吃开口糕点就成了“小年”的第一件事。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包“年粽“,说起”年粽“在区域内还是有点名头的,听爷爷说附近八县市中,我们这里说第二,其他七县市中不敢说第一的,所以人称“贵港粽”。我们这里的年粽特点就一个字:大!一条粽子光糯米就得用一斤以上,包的结结实实的,包年粽的主料糯米,绿豆,荷包豆,中间放肉材,猪脚、鸡脚、猪肉、虾米等等。这些大粽子除了作为自家过年餐食,更重要的是人情往来,探亲时一般都会带上自家几条粽子作为春节亲朋往来的人情礼物。

腊月二十九,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即除夕。“除夕”又称除夕夜,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作为年尾的节日,我们少数民族都要祭祀祖先风俗。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着回家与家人一起团聚。除夕一大早上,我们家里人都起床很早,家里大大小小的人开始忙忙碌碌清扫院子及房间,邻居家家户户也都是张灯结彩,各家准备着丰富的菜肴。

除夕下午,是乡下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户户要赶做年夜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巷子里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我和小伙伴们拿起鞭炮就往外走跑,“弟弟,我们去放鞭炮吧。”。看得出来弟弟很害怕,手一直在发抖点了五六下才点燃导火线,“嘭”,一个鞭炮升空了,好像飞碟一样在空中漂移了一会儿才落了下来。开心极了立马缠着我进行第二个。我挑了另一种鞭炮,点燃导火线后,我赶紧用力往上扔,鞭炮挂到了树上,又“吱”地像流星一样消失了。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焰火的颜色更加鲜艳了。我们正放得最带劲的时候,爷爷在大厅里喊道:“开饭喽!今天的菜很丰盛!”我与弟弟飞快的跑到了饭桌旁,哇,真是太诱人,我看得口水直流,先尝一个鸡腿吧,嗯,味道不错,还有白切鸡、老鸭煲、甲鱼与牛肉……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吃完年夜饭,肚子里装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我们一边烤火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个搞笑的小品,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一首首欢乐的歌曲,听得我们还想听……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流逝,随着倒计时“5、4、3、2、1”12点整,“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嘭”“啪”,窗外的鞭炮声又响起来了,有的像柳枝,还有的像笑脸……天空被映照得绚丽多彩,我高兴得跳了起来,2022年来到了!我既兴奋又激动,因为我又长大了一岁。过新年,我可以穿崭新的衣服,吃美味可口的佳肴,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可以收到一只只大红包……竟然还没有一点睡意!

大年七年级,我还没睁开眼弟弟就站在我面前了,“哥哥,新年快乐,红包拿来。”我被这声音问得睡意全无,还是用我平时省下的零花钱给弟弟包了一个十元包。今天全家人都穿上了新衣,趁围着吃早点的时候全家人互道着吉祥语,大人们给每个小孩派发着红包,可把我们高兴坏了,长辈则给晚辈发红包则表示孝心。但爸爸则要求每收到一个红包必须要向对方说出两句吉祥祝福的话,虽红包收得开心,但也绞尽脑汁,这时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大年八年级,我一早就被爸爸叫醒了,因为我们要启程去湖南外婆家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开心地一蹦三尺高,光速刷完牙,准备出发。临别时我看到了家人们的不舍,奶奶还偷偷擦眼泪了,正是应了那句“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分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一路上景色怡人,因为湖南的气温比广西低,桔子树上还有很多果没摘都被穿上了白膜,窗外的雾很大玻璃上都是水球在车速下快速滚动着。心里却想着见到我的好朋友时场景,同时也还可以收到更多的红包,“小富翁”的心里计划着如何使用这笔财富,还有最为重要的是能否见到我期盼已久的雪景呢…。

篇五: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我们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在过年时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日子——过年。

在过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碌。有的大扫除,象征着除旧迎新;贴春联,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寄托;还有最重要的包饺子,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这一提到饺子,单看它那白纸般的颜色,犹如弯月的形状,就像想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我的弟弟森儿可是个小能手,每年过年包饺子时,他都会和妈妈一起,可他哪是包饺子的小能手啊!只见他他拿着白面,一会儿捏成小兔子,一会儿捏成小猴子……把家里的大人弄得哭笑不得。

不久后,饺子就跌进锅中,那清水煮得很浑浊,饺子比下锅前大了一倍哩!锅中的一切对森儿来说都是神奇的,这可是他第一次看到锅里的饺子呢!

“饺子出锅啦”!

森儿拿起筷子尝了一口,露出开心的笑容,接着他又吃了两个,三个,四个……这是他第一次吃的这么快。

晚饭桌边靠在爸爸肩上的森儿,肚子已成面面小鼓,等他刚准备进屋时,妈妈说:“哎呀,放在锅里的鱼忘了拿了”要知道,鱼可是森儿最喜欢吃的菜,这让大家都大笑起来了!

篇六: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春节到来又离去,年复一年都是如此。新年,有欢乐热闹,也有宁静美好,你喜欢哪一种呢?

城里的元宵节是热闹喜庆的,道路旁都挂着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花灯,家家户户伴着月色,围着一桌吃汤圆,除此以外,还有猜灯谜、放烟花等精彩活动

不管南风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吃汤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元宵别称汤圆,由糯米制成,陷有芝麻、豆沙、鲜肉等,团圆饭上汤圆也是我们家每年必有的甜点,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白胖胖的汤圆端上来,色泽莹润,咬上一口表皮很Q很光滑,糯糯的,一咬即破,里面的芝麻馅立刻流淌出来,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温暖甜蜜的氛围瞬间萦绕全家。

除了全家团圆,我们还要放飞自己新一年的愿望和目标,于是我和一家人一路欢声笑语,兴奋的去放飞梦想,这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

放飞的梦想,是孔明灯,说到孔明灯,它是个战斗计策,剧《三国演义》记载,孔明在平阳被司马懿围困,他便教手下人点起一个个灯笼随风飞去,司马懿看见了,以为孔明朝那个方向逃跑了就向那个方向追去,孔明得以脱险,孔明灯由此命名。现在放孔明灯以成了元宵节的一个习俗,寓意团圆吉祥。

夜深了,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此时乡镇一片寂静。

我与家人提着灯,来到乡镇的小河边,这条河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月光洒在草地上,洒在世间的一切角落,一切都闪耀着银光。

我们放飞的孔明灯形状特别,呈圆柱形,上下有两个黑盖子,中间凸起,表面糊着一层粗糙的纸,有一轮一轮的环状塑料圈,下面挂着丝线。这孔明灯在月光下看起来是深红色的,闪着银光徐徐升空。

我提笔,写下自己的愿望,事事顺利,学业有成,这虽然通俗了点,却体现了我们朴素淡雅的心灵与我们不同寻常的追求。

落笔后,我瞧了瞧这简单的八个字,饱含了我的深深诚意。

微风一阵阵拂过,带着一丝暖意,我慢慢松了手,孔明灯随风飘去,越飘越远,我凝视着这一切,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个宁静美好的夜晚,还有许多孔明灯飘在夜空中,成了元宵节独特的风景。我仰望星空,感到我们那盏孔明灯是最亮的,新一年到来,我们愿望满满,让每一年过得都有深刻的意义。

篇七: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端午射五毒

张智迪

端午节到了,一大早,粽子艾草的香气飘散在大街小巷,飘进千家万户,让人神清气爽。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很早就起了床,吃了一顿“全粽宴”后,妈妈带我们来到了小区里的端午游园会。

尝试了几个无趣的活动后,我终于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射五毒”现场。只见墙上挂着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的画像,一个个张牙舞爪,仿佛马上就要从画像中跳出来吃人似的,把几个小孩吓得魂飞魄散。

其实,“五毒”虽然有毒,还会伤人,但从中医的角度看,“五毒”却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往往会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五毒”就是长相可怕了点儿,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会吃人,那端午节为什么要射“五毒”呢?因为端午过后,气温升高,“五毒”出没,因为长相可怕,所以象征“邪”,端午射“五毒”就寓意能够驱毒辟邪,为了图个吉利,我一定得好好发挥。

排队这会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我的心里仿佛有一只猴子正在上窜下跳,真是急死人了!前边几人的箭术差极了,半天没射中,反而在墙上射了几个小洞,甚至还有个“描边大师”,五支箭有四支射在边缘,一支射在墙上。后来,总算来了个高手,射中三个。嗯,我也要加油。

终于轮到我了,拿到弓的那一刻,我热血沸腾,一股强烈的急切涌上心头。

第一箭,呀!歪了,射边上了,但勉强还算合格。我略微有些紧张,人群也议论纷纷。第二箭,稳住,拉弓,瞄准,“嗖”,正中蛇头!第三箭,命中蝎尾,我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已经胜券在握。然而,现实的打脸来得太快,第四箭、第五箭都射偏了。我不服,又排了一次。

第二次很快就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气,先试探性地射了一箭,刚好射中壁虎。接着,我又连射两箭,一箭中,另一键虽中了,但偏了点。我乘胜追击,命中蟾蜍。最后一击,射中蜈蚣。漂亮!“五毒”都败在了我的手下,现在看来,“五毒”原来嚣张的气焰都被我削弱了一大半。

本想再射一次,但妹妹却吵着要去投壶,算了,反正尽了兴,玩玩其他的也不错。

在满街的粽香中,在赛舟人的喊声中,在一支支射出去的剪中,端午节悄悄离去。

篇八: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荠菜味的鸡蛋》

以前,我老听家人念叨:“今天三月三,一定要吃荠菜煮鸡蛋。”一开始我十分疑惑:为什么偏偏这一天要吃这道普通的菜品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在农历三月三前,准备好一些荠菜洗干净,然后和菜根一起下锅。鸡蛋可以先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分钟后在下锅,以防蛋壳破裂。鸡蛋刚放入锅时用大火煮,然后转中火煮七八分钟停火。一分钟后捞出鸡蛋敲碎,(但不要敲烂)放回锅,开火慢煮,等闻到荠菜香,汤汁变色时捞出荠菜,向锅内撒上少许盐关火。鸡蛋放在汤里浸泡上一天时间,一道三月三美食——荠菜煮蛋就做好了。鸡蛋泡得明如翡翠,荠菜的香气加上鸡蛋的美味,吃出了春天的味道,可谓是色味双美。荠菜煮鸡蛋不仅色味双美,还有舒筋活络的功效。

据我所知,吃荠菜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有抑制毛细血管性出血的作用。而它和鸡蛋结合更是大有功效:可以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还可以预防脑膜炎呢!

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确实是一道既好吃又健康的美食,我相信大家也很喜欢吃。但是我们又有几个人知晓为什么一定要在三月三那天吃呢?难道是为了纪念某个伟大的人,又或者这背后有个感人的故事呢?很少有人知晓它的的来源吧。

中华民族上上下下五千年传下的习俗,现如今一些习俗却渐渐被人们忘却,作为新时代的后人,我们应该把这些习俗传承下去,再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篇九: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跨年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篇十: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米糊界的“大杂烩”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朴实的味道。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过于——家乡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到的“菜米糊”,说到它,嘴里便不自觉咽下三四口唾沫。咸淡适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种食材。土灶里升起热烟,混合着米糊的浓香,伴着外婆用大锅铲不停搅和,香气更是四处乱窜,令人想入非非。浓稠的米糊像许多个小吸盘,牢牢粘在锅铲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这和早餐店里的米糊只有模样之分。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外婆告诉我,我们这儿的米糊有个美丽的传说。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达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种鲜美诱人,味道自然逊色了许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会特别鲜。因为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会在这天夜里来到凡间,给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让米糊的滋味鲜美起来……这让我对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听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这道美味中一定会添加很多素食。的确如此,“菜米糊”在熬制的过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榨菜……就连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别讲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猪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买的色拉油,必须得用农村里自己榨的菜油!众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为了让“菜米糊”成为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个步骤乃至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因为外婆说过七仙女是吃不得荤的,她们爱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猪皮榨成的猪油,可就别想她们往米糊里添上神奇而又神秘的调料了哦。

当一碗香喷喷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时候,那种浓浓的而又不失鲜美的味道顿时飘浮在空气中,我肚子里的馋虫就被香味勾引出来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样子像极了几天没吃饭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馋得我舌头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干干净净。

“菜米糊”,浓郁绵密,是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更是一种地方特色。如此诱人的美食,是否让你也垂涎欲滴?

篇十一: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而广东的春节习俗就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按照广东的习俗,春节是在腊月的下旬开始的。到了腊月二十四那天,便是广东的“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送“灶王”回天庭。而贡品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是自家出产的蔗糖。目的是为了灶王回天庭后,能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以求来年平平安安。

转眼间就来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为了赶去会去,各家各户都要把家里的每一处都打扫干净。除此之外,广东最有特色的习俗便是逛花市。从腊月二十八到年三十晚,会专门有一条街用来卖花,就叫花巿。这些花儿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吸引了很多的客人前来观赏。按照规矩,各家都会买一盆花回去,意为“花开富贵”。花市里除了花还会摆上年桔树,树上的年纪个个都金黄金黄,硕大无朋,意为“大吉大利”。每天前来逛花市的人络绎不绝,逛花市成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年三十则是最热闹的一天。在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贴好门神、对联,以求来年能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心想事成。随后则会拜神,目的是让神保佑自己来年的吉祥。昨天晚上大家洗澡是为了洗尽去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福气,人人都要用柚子叶煲成的水洗澡。然后穿上新衣,以便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在外面打工的家人,除了万不得已,必定赶回老家吃团圆饭。团圆饭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此外团圆饭必定会有鱼,意为“年年有余”。一道道好菜,连续不断的上,让每个人都吃得肚子像一面小鼓。等到12:00正,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比谁放得响。鞭炮响得十分久,响个二三十分钟也是家常便饭。传说这是为了驱赶一只叫除夕的怪兽。

元宵节眨眼将至。按照广东的习俗,元宵节的晚上,大街小巷到处挂着花灯,悬灯结彩,喜气洋洋。在家里大家要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汤圆的馅各种各样,真是香甜可口。

过完年就是一个新年,一个新的开始。祝愿大家在新年里能够学业进步、身体健康,也希望广东的春节习俗能够传承下去。

篇十二: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猜灯谜

岳昊然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衫褴褛,一次去借粮,被笑面虎赶出了大门,回到家后,王少越想越气愤,于是在元宵之夜,自己编织了一个大花顶,并在下面附了一张小纸条挂在下面,里面就暗含着一个灯谜,这件事就在当时传开了,人们竞相模仿,就成为了今天元宵节的习俗之一——猜灯谜。

猜灯谜这一习俗在元宵节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必不可少了。猜灯谜为元宵节增添了一份色彩,为元宵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人们增添了一份乐趣。

今年元宵节,宝丰县图书馆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猜灯谜活动,我和妈妈得知此事后,都跃跃欲试,想去图书馆试试身手,于是我和妈妈前往图书馆。

到了图书馆,哇塞!人好多啊!人山人海,图书馆内形成了一片人的海洋,看来大家都想试试身手嘛!

由于疫情原因,场馆分成了四个地方,一共有三百多个题目,每个场馆都有通俗易懂的简单题目,也有思维复杂的抽象题目。我和妈妈踏入场馆,开启灯谜之战!

第一个灯谜: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说“牛”字少了一部分,一口咬掉,一个“口”,“牛”少了个尾巴,我知道了!答案就是报告的“告”字。第二个灯谜: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也就是又一次见面了,又见面了,哎!等一下,又见面了,又见!哦,这不就是观看的“观”吗!

前面的都还好,稍微一思考就知道答案了,但是!“躲过七年级,躲不过十五”,难题自然是无法避免了,比如下面这个:灯谜:抛棄女兒(打一成语)。这啥?这字都不认识,我咋猜?这时,妈妈助我一臂之力:“这个字也就是‘抛弃女儿’,这个只不过是老写字,你不认识,妈妈认识。”哦!原来是“抛弃女儿”啊!嗯……这完全没思路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对了!女儿不是被称为“千金小姐”吗!成语中含千金的有:一字千金、一诺千金、一刻千金……我知道了!答案是一掷千金,因为抛弃不就是扔、掷、不要的意思吗?抛弃女儿也就是掷千金,所以答案是一掷千金。

一盏盏红色的灯笼,一条条飘动的纸条,一张张喜庆的笑脸,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活动让我在欢乐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来再次参加猜灯谜活动。

篇十三: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腊八粥·腊八节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腊月也已悄然到来了。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粥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月初八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了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小火慢慢熬制腊八粥。腊八粥中赤豆、红豆必不可少,白糖也是重中之重!白糖主要让粥变得甜腻腻的,有甜蜜的口感,而赤豆、红豆则不一样,这可是有故事的呢!

传说有“赤豆打鬼”之说。据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作祟,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赤豆、红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熬制腊八粥,要耐心地用小火熬制,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就仿佛心被融化了,全身都热乎乎的。不管寒风多么刺骨,始终洋溢着温暖。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过后,马上就要迎来了春节。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它也别有一番风味!

篇十四: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重阳节

高婧杰

在我的家乡宿迁,一年里除了过年,最重要的节日就数重阳了,在那天我们通常会登高,吃重阳糕……

说起这重阳节的习俗可是有个大来头,相传是汝南县澄中的一个地方,有个瘟魔那麽四处游荡,所过之处都会染上瘟病。村里有个小伙叫恒景,一心想除瘟魔,在他苦练武功后,受一位老者之教,说是登高,采菊,吃重阳糕可以祛除瘟魔。恒景和乡亲父老们便照做,果真那温魔当场就“昏”了过去,此后就再没有来过。

从此,登高等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老家对登高这个习俗可把控的很严。通常我们都是一老一小搭配登高爬山,听老人家说,古人认为登到高处离太阳近,太阳乃至阳之物,能够祓除身上的不祥。在我们上山时,每人还会在兜中揣上一两块软糯甜腻的重阳糕到山顶吃。你想啊,当一老一小爬上山时,累得直喘粗气时,饿得肚子咕咕叫时,再细细咬上一小口热乎乎的重阳糕,那松松软软又带一丝清香的味道在嘴中蔓延着,心头也不禁涌上丝丝缕缕的幸福。

重阳糕其实也是祝愿子女百事俱高的寓意,所以我们那的老人,在那天总是会拉着儿孙子女的手念念有词的祝福。

此外,在那天我们还会插茱萸,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诗人王维的这句诗写的就是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动,通常我们会佩带在手臂上,或做一个香袋来佩戴,也有是插在头上的。古人用这个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有了这些习俗,重阳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什么时候你也来这里一览重阳节的风采吧!

篇十五: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在中国各地,处处都有不同的风俗,也便有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这次我要介绍的是关于潮汕的习俗——出花园。

潮汕人认为,儿童15岁之前都是无忧无虑地活在受公婆神守护着的花园里慢慢长大,当儿童15岁那年的七月初七这天,就要举行出“花园仪”式,让儿童感谢公婆神叫“出花园”,并长大为人。

早上,把象征吉祥的十二种花泡入浴桶来给出花园者洗浴,刮脸挽面去除胎毛,换上新衣和红木屐,就去拜公婆神了。

拜完公婆神,开始吃盛大的早餐,盛大在哪儿?早餐要凑齐足足八人;更要准备足足八道或十二道菜品,而且要当出花园者尝过一样后,别人才可品尝,这对儿童来说是多大的特权啊,多大的责任啊。

早餐和中午的菜品都有各自的寓意,如咬住朝向自己的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吃一碗猪内脏的杂烩汤,寓意换肠肚;蟹寓意拜蟹手足样样会……这样的菜还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长辈对即将成人的孩子的期盼。无论过去或现在;无论国内或国外;无论十五或十八,在这一刻,既是成长的证明,也是磨练的开端,继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篇十六: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清明粿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篇十七: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春节包饺子

杨润翔

饺子都吃过吧?那丰富的馅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陈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绝!

话说每到年三十儿,家家户户开始包饺子。买块儿猪肉,再买把大葱,可使劲剁了,剁成沫后再把酱油,料酒、盐巴、老抽等调味料胡乱放进去,一搅和,馅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饺子皮撑一下,放入馅料,一包,一捏,一怼,一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出现了,整整齐齐地码放到托盘上,就可以下锅了!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当朝时,每逢三十,老佛爷都会让宫女、太监们包饺子,闲来无事,把四个小金元宝包进饺子里,说谁吃到谁明年就发大财,走大运。这个习俗,也被保留到现在。所以我们家包饺子时,一般也都会往里面包个硬币,谁吃到了谁明年可以发大财,走大运。

锅中加水开火,那饺子噗通噗通落进水里,水一开,那香味儿就飘出来了,一闻,啊!那猪肉混和着大葱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种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种香料堆起来的香味……对了,妈妈说煮的过程中还要浇入凉水,这样煮出来的饺子不会烂。

三十这天,坐在家里,一家人围坐饭桌,看着春晚,谈笑风生,听着屋外那阵阵烟花声,此时再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那丰满的包子QQ弹弹,沾一陈醋,轻轻送入口中,鲜美的汤汁,破皮而出,夹杂着美味的馅料,这味道,够香!这年味,够浓!

篇十八: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舞狮

楼彦希

过年的风俗不少。“舞狮”二字,谁听了都会来了兴致。据老一辈的人说,过年舞狮,同放鞭炮一样,都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猛兽。不过现在舞狮的队伍已经非常少见了,也不再赶什么年兽了。

有些孩子,不要鞭炮,不挑零食玩物,对年夜饭上的好菜也提不起兴趣,就爱看春晚的舞狮。现场看不了就看电视上的,舞狮的节目没有就找找别的节目上有没有狮的影子。要是哪年没能盯穿那屏幕上的狮子,就觉得这年不完美,得愁上个把月了。

舞狮,需一人作狮头,一人作狮身,还要一人作鼓手,三人即可成一舞狮队。有了队伍,还缺一场地,这场地可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装饰玩意儿,就是几根不粗的柱子,从低到高,直立在平地上。这些柱子中,总有一根高得突出,绝无可能跃上的柱子,被称为“擎天柱”。这柱可不是用来跃的,目的是告诉那些舞狮人:山外还有更高的山,要超越自己,不停上进,不能自满。第二高的柱子上挂着铃铛或花球,狮身的人扶好狮头的腰,打头的人便使出全力举好狮头,大家配合好一起上柱去捉那挂着的玩意儿,下边鼓手打好节奏,鼓打好了,玩意捉住了,这狮就算舞成了。

一只狮上柱,好不威风。艳丽的毛色使它在场上格外的耀眼,一蹦一跃之间,威严便展露无遗了。

“一山不容二虎”,一台也不容二狮,若是两只狮子上柱,那别提有多激动人心了。两狮争花球,一只抢先上柱,脚上如垫了轻云,来了个机敏,引得身上的长毛一颤一颤,随着脚步伴上鼓点,可比森林里的真狮子灵动多了。

另一只狮子也不肯退缩,健步上柱,每一步都踩稳了,踩实了才好,附和上沉重的鼓响,更是富有韵味,若是论稳重,赛过那守门石狮子几条街。

两只狮子一见面,先不急着打作一团,而是弓着身体,双方虎视眈眈。对峙时,那双方的鼓声如狮子的低吼一般,压着群众的心。

渐渐的,双方鼓声愈发强烈,动作也出彩了起来。走一步,观众就屏住呼吸;一蓄力,观众更是提心吊胆。若是某方一下子撞向另一方,或是用脚猛力地踩,观众便大声惊呼;若是一个大跳或是空翻,观众的掌声也能和鼓声相较量了。

即使某方摔下了柱,即使某方叼住了花球,即使结束的钟声敲响,即使火热的鼓声悄然而止,围观的人群的满腔热血也久久不能停息,非等那场地空得寂静,才肯陆续散去。

现在的舞狮虽稀少了,但还愿每个少年都做一名舞狮人,成为雄狮,勇跃那擎天柱!

篇十九: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感恩生命,珍惜生活

——记正月七年级扫墓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也许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兴兴地出门拜年。可在我们这里却不同,这一天,我们要去给已故的祖先们扫墓。

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实则大有学问呢!这一天,我们要起得特别早,要抢在上午扫墓上坟。出发前我们要准备好蜡烛、肉、香、鞭炮、银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准备就绪,爸爸便驱车带着我们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车寥寥无几,且大多行驶于墓地的方向。我们虽来得不算迟,但早已有人开始扫墓、祭拜,鞭炮声此起彼落……

我们先来到奶奶的墓前,爷爷先把肉、饭、酒、筷子、蜡烛摆放好,这时大伯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我刚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问妈妈“为啥要放鞭炮?”妈妈说“鞭炮是用来叫醒奶奶告诉她过年了,我们来给她拜年,让她多吃点东西,跟我们一样开开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鞭炮放完大家都来到墓前,点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又是为什么呢?没等我问,爷爷告诉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第二根是敬地希望来年大丰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谢祖先留下的基业。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后,妈妈说:“按照我的动作做好。”只见妈妈双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个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让奶奶保佑我们之类的话。然后妈妈把香插在奶奶墓前,并将酒洒在墓前。我按照妈妈的样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烧香、祈福。我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真的能保佑我们一家吗?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对我们的好,她是多么希望我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啊!她对我的好,仍历历在目,有什么好吃的,她第一个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伞,热天给我扇风……她曾无数次的鼓励我要认真学习……奶奶温暖的手,温和的声音,慈祥的面容……至今还一直在我的脑海温存。今天扫墓,让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这个小节,回忆奶奶的好,你才能与下文悟出扫墓的意义相衔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为了感谢祖先们赐予我们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扫墓,意义非凡。

篇二十: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风俗

龙游独特风味——发糕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