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小作文 国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英语作文 原创专区作文
当前位置:作文营 > 原创专区 > 精选

碗中日月作文(精选10篇)

栏目: 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4W

篇一:碗中日月作文

碗中日月作文(精选10篇)

张子轩

我还是深深地记得那一碗菜——西红柿炒鸡蛋。自从我那次吃过后,就喜欢上了西红柿炒鸡蛋,而且至今未变。

那年我几岁已经记不得了,反正比现在小多了。那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我闻到一股棒棒的蛋香味,原来那是妈妈做好的西红柿炒鸡蛋。我跑过去尝了一口西红柿炒鸡蛋,味道棒极了,简直是人间极品。样子也很好看,色泽鲜美,有的地方金黄,有的地方玉白,淡淡卷起的红色果皮像是大衣,衬着多汁的果肉,就像一个个红彤彤的皮球,色泽鲜美,番茄红透。

我突然有了一种自己做一碗西红柿炒鸡蛋的冲动,并向妈妈提出拜师的要求。妈妈非常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睁大了疑惑的眼睛问我:“今天的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真的要学吗?”我坚定的说嗯。“那我现在就教你做。”妈妈特别的激动说。

妈妈便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两个西红柿。我把鸡蛋和西红柿洗干净,并在妈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的把西红柿切成块儿。西红柿炒鸡蛋的食材就这样准备好了。

锅烧干后,在锅里打入两个鸡蛋,慢慢的搅拌,不一会儿鸡蛋就变黄了,煞是好看。这时,妈妈让我把切好的西红柿放进锅,放入一小勺盐,来回搅拌几下。一分钟后,香气扑鼻而来。妈妈告诉我,西红柿炒鸡蛋做好了。做美味的西红柿炒鸡蛋原来这么简单,我惊奇的发现,我已经学会了。

我尝了一口这碗亲自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觉得味道格外美。这时,爸爸也过来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夸赞真好吃,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菜。我心里乐开了花,劳动真幸福。

有一次在学校,老师问:“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会做菜?会的举一下手,并说出会做什么菜。”我举着手骄傲的说: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老师表扬我真能干,大家也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没想到,西红柿炒鸡蛋会给我带来如此高的荣耀。

一年暑假,几个好朋友到我家来做客,我的家长正好不在家。大家饿了,我就做了我的拿手好菜——西红柿炒鸡蛋给他们吃。看着大家把西红柿炒鸡蛋吃的干干净净,我心里感到无比幸福。

后来我从书上看到,西红柿炒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元素,对心血管硬化有较好的疗效,还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和降低血脂,提高身体免疫力。正好姥姥的血脂有点高,我要好好练,把最好的西红柿炒鸡蛋做给姥姥吃。

有人说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真是这样的,碗中的西红柿炒鸡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

我要让这样的日月永远继续。

篇二:碗中日月作文

张越

“岁月在碗中,碗中有日月。”碗象征着什么呢?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并且在干活时也称为“干活路”,找工作也称之为“找饭碗”,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吃”是很看重的,在中国人民看来,“饭碗”就是自己的生命,他干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事——吃饱饭。这个愿望是不是很微不足道?我们或许会说他没志气,可想想以前闹天灾的时候,就可以领会到粮食的重要性,包括现在许多人也在为吃饭发愁,因为吃饭是要花钱的,以前也是要劳作才可以吃得上饭。

现在大多数人能吃饱饭是因为袁隆平爷爷发明了杂交水稻,是因为人民勤劳务农,是因为中国独立自强。

想想以前红军长征的时候,翻雪山、跨草原,条件是多么的艰苦啊!许多人都是因为吃不上饭饿死的。

我记得有一位红军战士带着士兵,连着对抗了日军几天几夜,异常勇猛,在“弹尽”的时候,他们摔碎了枪,与敌人肉搏,最后英勇就义。连日本人都坐不住了,将他们的遗体进行解剖,发现他们的胃里全都是草根、树皮和泥土,日军也懵了。他们不知道一个连粮食都没吃的人是怎么和日军大战,并且让自己损失惨重,究竟是怎样的精神支持他们忘我的战斗。

是他对祖国的热爱,是他对人民的热爱,是他对党的忠诚。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一位士兵蹲在防空洞里,吃着“炒面”,就着雪,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来这里战斗,愿意受这等艰苦环境的折磨时,他说:“我们在这里吃苦,可是我们的老百姓不用啊,他们想吃点啥就吃点啥,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所以我们受点苦并不算啥,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的意愿。”

朋友,珍惜你手中的饭碗吧,它是无数的英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换来的。现在我们安居乐业,可是我们得饮水思源,知道我们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您的饭碗,它代表着革命的胜利与中国的崛起。

篇三:碗中日月作文

温馨怡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我就被父母寄在了外婆家。

我一直不太喜欢外婆,觉得外婆家太节约了。我想吃好吃的零食总不给我买;总是煮我不爱吃的饭菜;一餐吃剩下的总也不肯倒掉,下一餐还会摆在桌子上。

那一阵子,每次吃饭,外婆都会从厨房柜子里拿出那一两碗黑黢黢的饭菜。不是早上吃剩的,就是中午吃剩的饭菜。外婆还会要求我一定要把碗里的饭扒拉干净,我总会小声嘟囔着提抗议,外婆就会说一大段话,从我总是贪嘴,吃东西经常只吃一半,到批评我不懂得节约粮食,大手大脚。我只好一边哭一边吃,那段时间我苦不堪言。

那段时间我像是一个录音机,妈妈一打电话给我,我就哭哭啼啼地要回家。最终老天好像听到了我的呼喊,我终于回家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后来,因为学习忙碌,我们也很少在外婆家住,只有新年和长假的时候才偶尔回老家住。每次回到农村里,总是会看见那孤独瘦小的身影,在大门口坐着,仿佛我们多晚回来,外婆也会等到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很心疼,毕竟一个八旬老人吹着冷风,等着亲人回来,还等这么晚,实在很辛苦。

可能是现在生活条件确实更好了,我们每次回老家,外婆会做了一桌的菜,有新鲜的青菜,也有一大盘梅菜扣肉,还有鸡、虾、鱼什么的。妈妈总说外婆为什么搞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我们一家吃完后,我们就急急忙忙回自己家去了,并不在意这些剩下的菜是如何处理的。

有一次回家后的第三天,我想起我的课本落在了外婆家房间里。妈妈开车载我着急忙慌的赶着回去。当时正是吃饭点,我推开门,发现外婆一个人在孤单的吃饭,脚旁边还有一只狗狗。桌上竟然还是我们回老家那天吃剩的饭菜,那残缺一角的饭碗上有着像是拖把一样的菜,我走近一看,居然是梅菜!而那鸡肉经过这几天的反复的热菜,也和梅菜一样黑了不少。妈妈很生气,说外婆怎么还在吃剩菜!外婆说:“又没坏,为什么不可以吃?”

听着她们的对话,我突然懂得了点什么。我平常吃的家常菜,可能是外婆一周的食物;我们平常浪费的半包零食,在外婆眼中那是辛苦挣的钱。我们一直生活得优裕富足,哪里能体会一个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人呢?在我们自以为是地嘲讽她的节俭时,却忘了这是往昔的辛苦给她打上的烙印。我的眼泪一粒一粒地从眼眶里掉落出来,我不愿擦干,也不愿停止哭泣。很快,牛仔裤上湿润了一片,那深深浅浅的颜色带着某种黑暗嘲讽的气息。

如何对待这一碗简单的饭菜,是穿越时空的对话。

或许,理解和体谅,就是一碗饭菜的距离。

篇四:碗中日月作文

一天早晨,我匆匆地行走在路上,忽然一股浓香吸引了我,循味找去,发现是一家早餐店的红豆粥。那香味真浓,使匆忙的人感到丝丝愉悦。凝视着碗中的红豆粥,我陷入了回忆。

小时候的一个暑假,爸妈在城里工作,我到了农村的奶奶家里,幼小的我对奶奶吵着要吃汉堡,可她却不知道这是什么。晚上,吵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忽然从床边飘来阵阵浓香,我回过头看见奶奶笑眯眯地望着我,手里端着一碗红豆粥。“丫头,快来尝尝吧!”奶奶慈祥地说。我迫不及待的下床跑过去,拿起勺子就是一大口。“哇,好好吃啊!比汉堡还要好吃一万倍!”我惊奇地喊。我以前认为汉堡才是人间美味,没想到这红豆粥居然这么好吃。奶奶轻轻地抚摸我的头:“好吃就多吃点。”不一会,我的肚子就成了一面小鼓。

从那以后每次回到奶奶家我总是缠在奶奶的身后,吵着要吃红豆粥,而且百吃不厌。

有一次骄阳似火的中午,奶奶出去干活还没有回来。我玩累了趴在桌子上,忽然一个想法占满了我幼小的心灵——不如我自己做一碗红豆粥给奶奶吧!说干就干,我照虎画猫学奶奶做粥的样子。“砰”咚”“咔嚓”“呲”……经过艰难的过程,一碗红豆粥从水深火热之中爬了出来,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看到疲惫的奶奶回到家中便吃上了热腾腾的红豆粥,并且赞不绝口,那时我真的感到非常快乐!

后来,我也离开了奶奶回到了城里,但那碗红豆粥却一直伴随着我。

星期天爸妈不在家,朋友来我家玩。许久后,一个朋友说饿了,于是我便自告奋勇地为大家做红豆粥。我跑进厨房用奶奶的方法做红豆粥,不一会就做好了。朋友们尝了之后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连连夸赞。我笑着看着他们,心里想,爱的分享,爱的传递,我要把爱像红豆粥一样,传递给别人!

夏日的炎热已经消逝,红豆粥的清香随风而散,称赞声渐渐远去,而碗中的日月,碗中的爱,碗中传递爱的心成了倾泻而下的海洋球,永远在我心头跳动,灿烂明媚!

篇五:碗中日月作文

岁月在碗中,碗中有日月。捧一碗繁华,梦回旧时流年。

我有一只珍藏的搪瓷碗,碗口敞开,碗底浑圆,平稳置于橱柜之中。碗的边缘彩漆斑驳,外壁的花纹却尚且保存完好,那里印着蓝色祥云纹。波纹包裹中,“富裕”二字正出落得端庄。那是老一辈人最殷切的夙愿,也时刻使我记起那天爷爷的独白。

儿时的我喜爱在乡野间肆意奔跑,追逐一只蝴蝶,抑或追赶一阵清风。于夕阳在山时回归老屋,总能迎进一室白的拥抱,看见爷爷弓腰站在灶前,烹煮一锅热腾腾的珍珠汤。白气自灶中升腾、氤氲,仿佛在渲染一幅古老的山水墨画。他就用这支搪瓷碗,为我盛上满满一碗珍珠汤,瞧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听着我用勺子舀光最后一勺面汤与碗碰撞的清脆响声,他浑浊的眼中总是含着浓浓笑意,填满了因笑容而聚起的道道沟壑。

那时年少,不理解什么叫国泰民安,不理解什么叫民康物阜。

我曾好奇,为什么爷爷在煮珍珠汤时会贯注浓浓的情感,为什么在看我吃光后如会此欣慰满足。他放下手中的活计,痴痴地望着自灶台上徐徐升起的飘渺雾气。他说,在他食不果腹的童年中,一碗珍珠汤就是生活的期盼。撒下面团,稍以调味,在那个年代便是一道佳肴,一碗下肚,温暖了整个身心。他还说,在抗美援朝时期,士兵们蹲在防空洞里,就着雪,吃着用土做的“炒面”,说着“我们在这里吃苦,可我们的老百姓不用。”是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红军,共同抛头颅洒热血,才保卫了百姓手中的饭碗,我们理应珍惜与尊敬。我大为震撼,恍然想起这盛世,这民殷国富,这安居乐业,都是先辈们奋斗的成果。

我带回了那只搪瓷碗,将它置于玻璃橱中。华灯初上,灯火下是满桌佳肴,家家碗中有饭,人人脸上有笑。煮一碗珍珠汤,清舀入口,暖了肠胃,湿了眼眶,编织成幸福的巨网,笼罩着举国同胞。透过一颗颗晶亮的面团,我看到老一辈人们热泪盈眶,注目新时代的帷幕缓缓拉开,历史长河奔流向前。

国家兴旺,碗中日月,天宽地广。

篇六:碗中日月作文

母亦然

在之前的封建时代中,大部分人仍旧也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阶层,想要每天都吃的足够饱对于他们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有时来一场天灾人祸,兵荒马乱这衣食无忧几乎也就成了一个奢望。更别提来了一个暴君,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毁天灭地的灾难了。所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很有可能靠父母全年无休的工作才能换来每天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不过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必须用命去搏才能换来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毕竟现在的中国已经快实现小康社会了。不过还有不少华夏同胞依旧过着食不果腹的痛苦日子。仍旧还有不少农民顶着烈日或是寒冬为我们服务。

可是现如今,虽然还有不少人过着这么艰难的日子,却还是有不少家庭生活过得还不错的人,每天把一些剩饭剩菜随意丢弃。其中还有不少人在饭店点十个左右的菜,却仍旧有起码五个菜几乎没怎么动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点这么多菜吃不完,就变成了一些富人的常态,这是多么令人可恨的事!

现如今中国政府强调多次光盘行动,可现在却仍旧有很多明明可以吃的食物被大肆浪费。这是多么的对不住那些为了我们生计而辛苦劳作在田间的农民,那些还有那些可怜的食不果腹的穷困家庭。

现在那么多人和封建社会的肆意浪费粮食却不给平民百姓食物的暴君、皇族子弟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毕竟从国小学的“粒粒皆辛苦”并不是一个儿戏。现如今年轻人为了那变态的虚荣心不知伤害、丢弃了多少由农民辛苦劳作出来的粮食。

虽然有不少人随意丢弃粮食,可是现在也有大部分人会珍惜每一个由农民辛苦栽种出来的粮食。他们会在饭店暂时只点几个菜,不够再点的珍贵品格。尽量少浪费一些粮食,还真心感谢那些农民。这才是中国同胞该拥有的珍贵品质。

坚决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每个中国同胞都该拥有的信念。因为我们知道碗中的每粒粮食,是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

篇七:碗中日月作文

吴子儒

爷爷的记忆中满是饥饿、贫穷、粮食极度短缺,碗中饭从来没满过。所以他无比的珍惜粮食。即使现在生活好过的多了,爷爷也从不会浪费粮食。

每次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之后,爷爷总是吃上几顿的剩饭剩菜。我们劝他吃剩饭剩菜对身体不好,他总是说不吃的话,就浪费了,太可惜。然后吃的津津有味,任凭我们在旁边说,他一直笑而不语,保持他的习惯。

时间一长,我爷爷这个珍惜粮食的光荣美德,也就传给了我爸爸。听我爸爸说,他小时候虽然能吃得起东西,但家里还是有点穷。因为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所以他们要经常下田干活,爸爸要自己做饭吃。爷爷会留下固定的一碗粮食,不能多做,以免浪费,浪费粮食就要挨揍的。至于爸爸有没有因此挨揍,他没说,但我也能猜得着,肯定没少挨。

那么这个节约粮食的品德又是如何传给我的呢?小时候我不爱吃饭,只要遇到不好吃的饭菜,就会把它们挑出来,偷偷地扔进垃圾桶里。有一次,爸爸发现后十分严厉地批评我:“你为什么要把食物扔掉?你这是浪费粮食的行为,你知道吗?”我委屈的看着爸爸说:“不好吃,我不想吃。”爸爸把我拉到身边认真地对我说:“全世界每天有8。21亿人在挨饿,全球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将要受饿而死。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小,耕地还在减少,但人口在增加,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我们之所以不挨饿,是因为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科学家“袁隆平”们的努力,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能浪费现在的粮食吗。”在爷爷和爸爸慢慢的引导下,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虽然我没到过爷爷、爸爸那个年代,但我可以想象出来,我要好好珍惜粮食。我终于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毛病。从此,这个品德也就成了我们家的家风。

碗中的粮食来之不易,碗中日月让我们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

篇八:碗中日月作文

日月交替,流年更迭。世里乾坤大,碗中日月长。

这是一个普通的白色瓷碗,碗身被时光摩挲,滑滑的,甚至连碗口被磕出的一个豁口也磨平了棱角。任荏苒时光流逝,瓷白碗身上金色游鱼戏水的图案没有丝毫褪色,这是年年有余愿望的表达,这也是那个食不果腹年代的唯一愿望。

爷爷很喜欢吃白米饭。我曾见他望着一碗用白瓷碗盛着的冒着热气的白米饭痴痴的发呆,我也曾听见他为将所有米一粒不剩吃完发出的碗筷碰击的声响。彼时年少,不理解什么叫国泰民安,不理解什么叫黎民粮米鲜。

我曾好奇过,为什么爷爷对普普通通的白米饭有这样深厚的情愫。我见他抬眸,浑浊的目光中似泛着苦涩的泪光,他说,在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里,他们的岁月就困在碗里,日日都为一日三餐而奔忙,日日都为一口白米而煎熬。平常年景尚能强填满肚子,但凡有个天灾人祸亦或是兵荒马乱,饭碗打翻在地,日子便会过得特别凄惨,似头顶无日月,在昼犹如昏。

我见过史书中大灾如年的百姓易子而食,我见过史书中兵荒马乱时的血迹斑斑,却难以想象时代的满目疮痍,百姓的饥不择食。而今江山改,日月新。每至华灯初上,灯火下是满桌佳肴,家家碗中有米,人人脸上有笑。

我端起面前瓷碗,手中甸甸的分量,让人凝神心安。我看碗中白米粒粒分明,腾腾的热气在镜面上酝出一幕清浅雾气,米饭的香进了鼻腔闯了胸膛,我似透过粒粒米饭香,看到碗中拉起新时代的帷幕,看历史的长河滚滚进入下一个拐口。

满满吃进一口米,满心满眼的尽是满足,我似乎明白了爷爷眼中的那片苦涩,也品出了嘴中的甘甜,原来这便是国泰与民安。不仅仅是人声鼎沸,不仅仅是车水马龙,更是黎民们的归属感,是百姓平安喜乐,是世界灿烂盛大。

乾坤易移,华乐尧天,禾下乘凉,碗中日月,长久不衰。

篇九:碗中日月作文

那碗,是父亲用兰竹精心制作的礼物。不曾用来装任何具体的食物,却沉甸甸的要用我双手才能捧起。I

——题记

我的父亲我称他是民间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他真的有十八班武艺,让你样样称赞。虽然父亲的学历并不高,但是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都藏在他那一表非凡的气质里,让人望而生畏,我时常对他敬而远之。

父亲喜欢在业务时间里钻研书法,琢磨一些潇洒飘逸的草书体,大笔一挥,那些披了外衣的简单字在我眼里就像甲骨文一样陌生,他总是哼着小曲儿,怡然自得的挥舞着手臂,左看看右瞧瞧,觉得满意后才继续写下去。

一年四季总有一些人来求得父亲的字,在我看来写得是极好的。有时候父亲会变着花样设计一些艺术品,用上等的兰竹,用红木,还有一些我不知名的木板。在上面镌刻一些诗词,最后涂上油漆,成品就做好了。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去年疫情期间,湖北疫情严重,我们呆在家哪里都不能去,于是父亲就在家倒腾他的艺术品了,第一批是用兰竹底部的节做了一个大碗,半成品出来以后父亲精心打磨,然后在上面刻了几个大字“严管就是厚爱”,刻好以后用火烤,待竹子里的水份蒸发干以后刷本色油漆,再烤定型。

有一天我们一大家人正围着吃饭,父亲郑重地将成品竹碗拿出来放到餐桌上,特意说“这是我送给女儿的礼物,以后她出去工作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竹碗的时候都能想起对他严厉的父亲。”

当时母亲很不屑地说“人家才瞧不上你这个呢!”父亲长叹一口气说:“以后父亲不在身边,多看看这个竹碗,看似不大的容量却盛放了这二十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啊。”

我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从父亲手中接过竹碗,仔细打量手中的艺术品,捧在手上仿佛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父亲一直以来所有的期盼、思念以及美好的祝愿。

去年夏天,我离开家来到了江苏泗洪上班,临走之前父亲一再嘱咐我将竹碗带着,也许这也是让我时刻记住父亲的最佳方式吧。

二十几年来,我从未离开过父亲,那时候还不是很懂事,恰恰等到我明白一些事理的时候就长期的外出工作,联系我们关系的竹碗承载了父亲多年来的爱。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看到书桌前的竹碗,我便充满了斗志;每当遭遇磨难之时,想起竹碗,我便挺拔起来;每当工作学习想要偷懒之时,望着竹碗,我便悔恨随即精神起来。

来自父亲手中的这个竹碗是我一辈子享用不完的精神食粮,是源源不断给予我力量的宝藏,是严厉的父亲用心的教导。

篇十:碗中日月作文

刘钰涵

老李是在我家楼下摆摊的一位老爷,他相貌不扬,油光满面,长得绝不能叫清秀,却也并不是鲁智深式的粗鲁。每日顶着如皮球一样浑圆的肚子在叫卖,大腹便便,可见家中伙食还不错。

自打五岁起,老李就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与他并没有过多的交集,反倒还有些厌烦。因为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吃早餐,但他每日的叫卖声总会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所以我总会在背后叫他“喂”或者是“卖粉的肥李”。

直到上国小,我才开始有吃早餐的习惯,老李也依旧还在摆摊,为了方便,这成了我的早餐固定点。慢慢接触,我发现老李是个十分敬业的人,他每天起得很早,对待客人也十分热心和客气。对于常去的客人,记得他们的喜好,甚至还会记得客人们的家里的大事小情,聊起来十分热络。当然,人们喜欢来吃一碗老李的卤面,绝不仅是因为老李善于和人聊天,更是因为老李的手艺可以说是十分的优秀了。老李做出来的卤面十分有韧劲,你夹一筷子在嘴里,会感到面条的弹牙筋道,不是那种稀糊绵软的面。面条的汤是一锅老卤,每天不停地翻滚各种食材,我最喜欢的是老豆腐,豆腐里满满是鲜美的汤汁,再配上豆腐特有的香味,香得我要连舌头也要卷进去。我每次都要就着碗把汤底都喝的一干二净,才心满意足。

老李的摊在楼下摆了五六年,我也就吃了五六年。

直到有一天早晨,那熟悉的叫卖声从我耳畔消失,我似乎有些不习惯,听见有人说老李去开店了,我一直以为老李会将店开在市中心,可并非如此,他将店开在了拐两个弯就到的巷子里。“再把这两个灯挂上就可以开业喽”。肥李很大声在一旁庆幸着,我问肥李怎么把店开在这儿,老李笑着说:“这不是快冬天了,在外面吃面凉的快,人也冷。”虽然换了地方,但卤面的价格并未因此上调。来往的客人,大多还是原来的那些人。大家似乎习惯了早餐时,和乐呵呵的老李一起聊天。有时,大家问老李说,都开店了,怎么不多卖一些品种。老李说:“我家就是卤面最好吃,别的我也不会啊。”后来,厨房多了一个20岁小伙的身影,想必,是老李的儿子吧。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老李还是煮他的卤面。

一碗碗热腾腾的卤面,便是老李的一生。